五年级语文第五周集体备课主备稿
主备人:陈昌红
一、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为“故事集锦”主题单元,包括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重在说理,文学故事和民间故事重在赞人。《成语故事》由3个成语故事组成,均由古籍故事改编而来,介绍了成语的来源及寓意。《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嫦娥奔月》叙说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免于百姓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象优美、情节动人,人物的形象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表现得栩栩如生。《读书莫放“拦路虎”》是学生初次接触的一篇自读课文,旨在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伊索寓言》选择了三则意蕴丰厚的寓言,情节紧凑,语言生动传神,发人深省。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与之呼应,设立“我读书,我快乐”栏目,简介全书内容,扩大阅读面。《习作3》是观察习作,重点训练如何观察,并将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练习3》共安排5项内容,有语文与生活、写好钢笔字、诵读与感悟、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语文与生活”这道题需要学生领会李玉和这段唱词的弦外之音。“诵读与积累”让学生诵读与积累的是散文《幸福》。“写好钢笔字”继续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学写毛笔字”练习写虎字头和病字旁两种偏旁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
《成语故事》2课时 《推敲》2课时 《嫦娥奔月》2课时
《读书莫放拦路虎》1课时 《习作3》2两课时 《练习3》2课时 三、文本解读:
8、《成语故事》
一、教材解读
把成语故事放在了开篇,也说明了“成语”作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淀之一,无疑是排在前面的,它的言简(短短的几个字,就是一个故事)意赅(能揭示一定的道理),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值得同学们去关注和学习。
《成语故事》由“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滥竽充数》则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这些故事形式短小、内容浅显,孩子们一读就懂,但如何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些事例,来印证这三则故事的寓意,则不是件易事。
三个成语前两个是贬义,后一个具有褒义的色彩。它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成语有褒贬之分,不可乱用,用错了则要闹笑话。
“教材只是个例子”,三个故事也只是一个引子。它的“使命”在于把学生的视线引入到成语的大观园中,让学生产生对成语背后故事的探究,让学生去读成语故事,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景进行运用,则是本课的最终目的了。所以,学完了本课,我们要引导学生课后去读更多的成语故事,在遇到成语的时候,要去查一查背后的故事,要去想一想成语揭示的道理。教学时要加强积累运用,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两个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提问:你知道哪些成语? 2、出示:三字、多字成语,读一读。
3、小结:什么是成语? (约定俗成,简单几个字浓缩深刻的道理) 二、整体把握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
2、思考:课文主人公分别是谁?发生了什么事? 三、学习《自相矛盾》
1、板书:自相矛盾。“矛”“盾”原指什么?(联系插图)
2、楚国人是怎样夸赞自己的“矛”和“盾”的?你对他的话有什么疑问?(以矛戳盾的四种结果都说明其话有假、前后抵触) 3、相机理解“夸口”、“张口结舌” (复习第八册形容口才的成语) 4、联系实际说说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举例较难,谈体会即可。)
四、精读《滥竽充数》
1、板书:滥竽充数。理解“竽”(联系插图)
2、小组学习:南郭先生是怎么充数的?充数的结果如何?
3、交流反馈:
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A、圈出这段话中的动词,演一演。
B、想象南郭先生得到俸禄后的神态动作心情,写一段话。 C、从“居然”一词你读出了什么?
D、面对得意洋洋的南郭先生,你想对他说?? 4、充数的结果如何呢?——逃走了 讨论:他愿意走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朗读指导:读出他当时无可奈何的心情。逃走之前他又会想些什么?体会他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5、为什么充数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A、 用“总是”造句。
B、 用“不要??而要??”造句。
6、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结合这个故事说说滥竽充数的含义。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7、说话训练: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想对他说?? 对于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 五、总结:两则故事的相同点——告诫人们应该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
课时作业设计:摘抄一则成语故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背诵《画龙点睛》。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讲述自己搜集到的成语故事。 3、能结合生活实际,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告诉我们什么? 二、精读《画龙点睛》。
1、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积累成语: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