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人数 百分比
28 71.8%
3 7.7%
8 20.5%
(三)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分析
根据本问卷中中班幼儿冲突行为的起因分布情况(见表3),可知幼儿同伴冲突最多的是在游戏中发生争议,其次是企图干涉控制他人,最不明显的是故意发起挑衅。
表3.中班幼儿同伴冲突起因分布 原因 份数 百分比
故意挑衅 5 12.8%
游戏争议
15 38.5%
企图干涉他人
11 28.2
争夺物品
8 20.5%
(四)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应用
幼儿同伴冲突所采用的解决策略分布如表4。由表可以看出,幼儿在解决同伴冲突时最常用的策略是借助权威(即向家长或老师寻求帮助),其他方式运用的也很多(其他方式如声明策略、让步妥协等),其次为相互协商(即双方发生冲突后,同伴间进行商量,用商量的口吻打动对方,最终成功的用协商的方式让对方同意了。)再次之为直接对抗,第三者介入调和最少。
表4.中班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应用分布
策略 份数 百分比
借助权威
16 41%
相互协商
7 17.9%
直接对抗
4 10.2%
其他方式
9 23%
第三者介入
3 7.7%
(五)家长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基本态度分布
家长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基本态度分布(见表5)。由表可以看出,家长的态度基本上是可以值得肯定的,但是仍有一部分家长采取过度干预,或采取消极回避或退让的态度,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可能是由于问卷调查的对象皆来自某小区私立幼儿园,受经济水平和社区文化水平的制约,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高学历的家长少,所以对幼儿同伴冲突不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表5.家长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基本态度分布
5
基本态度 人数 百分比
适当干预 14 35.9%
过度干预
10 25.6%
不干预 13 33.3%
消极退让
2 5%
(六)当幼儿发生冲突后,教师的基本态度分布
教师对于幼儿同伴冲突的基本态度分布(见表6),由表可以看出,当幼儿发生冲突后,教师一般会主动帮助幼儿解决,利用权威单纯制止以及对幼儿双方粗暴对待的少,但是还是会发生的,这可能与幼儿教师的厌烦情绪和幼儿冲突发生的频率有关系。
表6.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基本态度分布
基本态度 人数 百分比
主动解决
24 61.5%
粗暴对待
3 7.7%
单纯制止
8 20.5%
没有时间关注
4 10.3%
四、分析幼儿同伴冲突的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同伴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
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心里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突出,即考录任何事情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想像每一件事情都与自己的活动相联系。他们总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因此,幼儿在争抢玩具时,只考虑自己争得玩具,而没有考虑对方也有玩玩具的意愿以及得不到玩具时的失落。
2.由于幼儿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
幼儿处于皮亚杰所称的道德他律阶段,所以其道德行为主要是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控制的。例如,当同伴的行为与成人指定的要求不符时,往往引发他们之间的冲突。另外,幼儿判断人或事物的好坏以结果为准,不注意过程和对方的动机,因而会造成误解和不必要的冲突。 3.由于幼儿生活环境的影响。
6
有些家长没有为幼儿创造发展交往能力的环境,也不对其交往和交往冲突做出积极关心和指导。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如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有些家长对幼儿粗暴和过于严厉,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容易形成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或者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幼儿的特征之一就是“好模仿”,而现代社会的众多媒体充斥着不利于儿童模仿的和成长的行为,尤其是有关暴力的内容。 4.由于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局限和社会交往经验的不足。
幼儿由于年龄的影响,语言发展水平的局限,再向别的小朋友表示友好或并无恶意的情况下由于语言沟通不明,致使对方误解。幼儿普遍缺乏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如谢谢对不起等等。如果他们能够向对方白表明自己的用意或坐道歉之类的表白,双方会因此缓和紧张气氛,从而减少冲突对双方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解决人际间相互冲突的社会经验,幼儿在遇到和自己意见不同或不能满足自己心愿的情况下总会以己为主、互相争执、互不相让。 (二)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 1.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宽松的环境会是幼儿身心放松,可增加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之间融洽关系的发展,避免紧张关系的发生。宽松的环境主要包括活动材料充足,活动场地宽松明亮,限制性要求少,鼓励性言语多等等。 2.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基本技巧。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怎样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以及如何开展话题进行交际,等等。这些技能的熟练运用,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冲突,也能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冲突。 3.设计冲突教育课程,让幼儿进行体验学习。
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教育活动,模拟现实中幼儿经常发生的一些冲突情景,让幼儿观看并进行讨论,让幼儿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如何解决等等。教师也可以利用现实中正发生的冲突进行随机教学,这些活动可以使幼儿自我反思、自我判断,还可以促进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 4.增强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7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冲突时有发生,所有的冲突都让教师参与解决,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而且还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消弱或剥夺他们的独立性。事实上,由于幼儿间的冲突没有多少利害关系,幼儿自己完全可以解决,为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解决冲突,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五、 指导建议
(一)对教师的建议
1.要进一步加强对幼儿同伴间的交往与指导
针对幼儿自我中心化思想方式,不能想到或不能理解别人的渴望与痛苦心情的情况,我们应将幼儿的社会认知、具体的行为指导和体验结合起来。当游戏中幼儿出现先人后己的行为,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并让孩子体验分享合作的快乐,这样他们才会理解分享合作是一种好品质,进一步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当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幼儿学或如何表达自己的立场和 为自己辩护,并机智地解决冲突。
2.要教会幼儿自行解决的技巧和寻求发泄不良情绪的渠道。
教师可以将干预、调解的主动权还给冲突情境的幼儿,采取同伴协商的策略,教师只作为一个辅助者,给冲突双方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充足时间,倾听幼儿阐述他们的观点,或者让他们相互体验他们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样的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的移情能力,而且还使幼儿理解了冲突中的对与错,同时使同伴间加深了解,增进相互信任的感情,增强幼儿解决冲的能力。同时,对幼儿进行愤怒控制训练和表白训练,在幼儿生活中的烦恼、挫折、愤怒等情绪发生时,要教育他们学会宣泄,鼓励他们向成人或同伴倾诉,或鼓励他们大哭一场,或在疯狂的游戏活动中发泄出来,教师还要设计一些教育活动,模拟现实中幼儿发生冲突的场景,让幼儿观看或讨论,这样可以梳理幼儿心理上的不良情绪,促进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使幼儿有一个健康的心灵。 3.要及时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
对于有冲突性行为的儿童,家长和教师要承认事实,并加以干预。大多数心理学家赞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侵犯时习得的,但也可以通过学习过程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