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教学设计
南安市新侨中学 黄秋香
【设计理念】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对生物学教师和生物学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生物学教师要通力打造一个融启发性、创造性、自主性、交互性于一堂的生物课堂教学氛围。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贯彻并达成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呢?在教学中认真落实主体性教学,注重课堂动态生成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简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举例说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异同点。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将你获得信息用图表、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
(2)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讨论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这一科技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2) 通过对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关注我国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
(3)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在学习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了解遗传变异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而且生物育种知识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知识,该知识内容不仅是必修2的学习主线之一,还与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基因工程专题有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知识是怎样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提高和改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通过该内容的分析学习,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中生物课中关于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内容,使学生对选择育种与杂交育种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书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又学习了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为理解传统育种方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打下了基础。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我国在育种实践方面取得成功的事例,分析其中包含的遗传学规律,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根据下面几方面制作多媒体课件
1、课前准备
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我国在育种实践方面取得成功的事例,分析其中包含的遗传学规律,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2、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课前收集的古人驯化野生动物、栽培植物的图片资料制成的课件,按课件图片的顺序,先向学生展示古人驯化狗、马、牛、猪、鸡,培育玉米、小麦、水稻、各种蔬菜、水果的过程;再向学生展示现在的家禽、家畜、粮食、蔬菜、水果的各种优良品种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3、师生互动
这些优良的品种,都是人们利用生物的变异,通过长期的选择,汰劣留良,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教师要提倡或维护生生、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的人际关系,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促进师生和生生的思维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达到《标准》对知识、情感、能力目标的要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的资料(以图片为主) 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的资料展示和交流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1.古印第安人是最早选择和培育玉米的,最突出的贡献是选育了果穗硕大、淀粉含量高的玉米。请分析古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方法所隐含的遗传学原理及其优缺点。 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上述问题。 【学情预设】若学生不能较好地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分解,实施进一步的引导: (1)古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方法称为 。 (2)这里的“选择”的含义是 。 (3)“用作祭祀的玉米是在隔离条件下种植的”其中“隔离”作用是 。 (4)选择育种的优缺点是 。 选择育种的局限性是:只能利用生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有限变异,在已有的性状组合中选育优良品种。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问题探讨”并提出问题: 教师检查,我们发现大家使用的方法都是――杂交育种,看来你们已经尝试从理论上探索杂交育种的方法了。 学生阅读资料,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P98页并作答。 学生作答: (1)选择育种 (2)汰劣留良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运用现代遗传学知 (3)防止质劣玉识为学生米与选择的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杂交,使优良性状得到不断的积累。 阐明“选择育种”做铺垫。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 (4)优点:技术解能力。 简单、容易操作。 缺点:选择范围有限,育种周期长。 分组讨论。学生把设想描述出来。听课的同学对各方案进行评价。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育种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现在我们来分析各方案是否科学规范。引导学生讨论并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以及自己的疑问。 教师:点拨、解答同学们的问题: (1)杂交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就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即通过杂交,把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 (2)选育出的新品种必须是纯合子,否则其后代就会因为出示部分学生的遗传图解 学生疑问: (1)杂交育种蕴含着哪些遗传学规律? 发生性状分离而失去优势。 (3)遗传图解有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即用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基因型的方式来表示。 教师以课本的两个小麦品种杂交为例:如果小麦中,高产(A)对低产(a)是显性,不抗病(B)对抗病(b)是显性,我们需要的是高产抗病的纯种,假定两个亲本小麦品种都是纯合子,请绘出育种过程的遗传图解: 教师点评,并示范书写过程如下: P AABB X aabb ↓ ↓ 配子 AB ab ↓ ↓ F1 AaBb F2 基因型 1/16 AABB 1/16 aaBB 1/16 AAbb 1/16 aabb 2/16 AaBB 2/16 aaBb 2/16 Aabb 2/16 AABb 4/16 AaBb 表现型 9/16高产不抗 3/16低产不抗 3/16高产抗病 1/16 低产抗病 【学情预设】: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在 F2 中高产抗病(一显一隐)品种占总数的3/16。 思考:(1)我们得到的这种具有杂种优势的品种可以代代遗传吗? (2)如何能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 (3)我们选育出的纯合子新品种AAbb,在F2 所有的后代中的概率是1/16。哪么它在F2的高产抗病后代中的概率又是多少? 教师引导,总结教材P99页的杂交育种的概念。 请举出我国在杂交育种方面成就。 生积极参与讨论。 (2)培育出的一 个新品种,如何判断 它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呢? (3)有没有更简洁的遗传图解呢? 学生每人都在作业本上尝试书写,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 运用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和书写遗传图解的技能解释杂交育种中的基因重组的现象。 (1)不可以,因 为其中有2/16的植株 是杂合体,它的下一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2)要想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就必须对在F2 中所得到表现型为高产抗病(一显一隐)的植株连续自交和育种,逐步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植株,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就是我们要选育的能够稳定遗传的纯合子新品种――AAbb。 (3)1/3。 杂交育种就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予学生发散思维、启动已有知识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