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中,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浣女(huàn) . 渚清(zhǔ) .B.萧萧(xiāo) . 日暖(nuǎn) .C.清泉(quán) . 春芳(fānɡ) .D.烦霜鬓(fán) . 锦瑟(sè) .
渔舟(yǔ) .
潦倒(liáo) .
淮水(huái) .
惘然(wǎnɡ) .
竹喧(xuàn) .猿啸(xiào) .寂寞(mò) .杜鹃(juān) .
解析:选B。A项,“渔”读“yú”;C项,“喧”读“xuān”;D项,“烦”应为“繁”。 2.下列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竹喧归浣女 B.莲动下渔舟 ..C.青海长云暗雪山 D.艰难苦恨繁霜鬓 ..
解析:选A。A项,浣:动词,洗(衣);B项,下:名词作动词,顺流而下;C项,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暗;D项,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3.下列四句诗的意境和写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析:选C。C项,着力渲染“幽深”。其他三项都是以动衬静,用的是反衬手法。 4.下列对《山居秋暝》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出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
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期的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解析:选D。王维诗中没有暗喻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5~6题。
秋兴八首(其八) 杜 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明通往渼陂的纡长道路,经过昆吾亭,御宿川,那儿山川形势曲折连绵,崇高的紫阁峰的阴影倒映在渼陂河里。这是诗人经由、熟悉的美好景象。
B.颔联两句都是倒装句,把描写的重点放在“香稻”“碧梧”上,起到了举鹦鹉、凤凰来形容“稻”“梧”之美的作用,写出了昔日长安景物的美盛。诗人欲扬先抑,为后文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蓄势。
C.尾联由以上回忆引起无限感慨。诗人那生花妙笔曾歌颂过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现在流落天涯,长吟远望,在抚今追昔的沉思之中,白头深深地低垂。
D.这首诗,极写自己对长安开元盛世太平景象的追忆,寄托自己哀世伤时、忧念故国、感叹兴衰的深情,感情深沉抑郁,对仗工稳,声韵铿锵。总收了整个组诗,完成了“身居夔州而心系长安”的组诗主题。
解析:选B。B项,诗人是欲抑先扬,为后文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蓄势。
6.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有关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答: 答案:这首诗前三联借景抒情,极写自己对长安盛世太平景象的追忆,寄托自己哀世伤时、忧念故国、感叹兴衰的深情。前三联诗人回忆了昔日畅游长安时所见景物的美好和春游的盛况;尾联直抒胸臆,抒写诗人无限感慨。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7~8题。
元日田家
薛 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出门儿妇去,乌龙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④
②
③①
【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乌龙:晋朝时,有以“乌龙”为家犬命名者。后世以“乌龙”代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7.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可指一生之“暮”。
解析:选A。A项,“不同的风景”理解错误,“南村晴雪北村梅”使用了互文的手法。 8.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可笑可叹。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迫切。④在田园生活中的怡然自得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诗人的怡然自得之情。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9~10题。
始闻秋风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 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
②
③①
晰,结构严谨。
解析:选C。C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10.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
风 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消愁斗几千?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中的“宝剑篇”,系借指自己抒发不遇之感的诗作,故用“凄凉”来形容。从字面看,两句中“凄凉”“羁泊”连用,再加上用“欲穷年”来突出凄凉羁泊生涯的无穷无已。
B.颔联抒写羁泊异乡期间风雨凄凉的人生感受。前句触物兴感,实中寓虚,用风雨中飘零满地的黄叶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与后句虚写青楼管弦形成一喧一寂的鲜明对比。
C.颈联两句中一“遭”一“隔”,写出了诗人在现实中孑然孤立的处境,也蕴含了诗人对“薄俗”的强烈不满。
D.通过层层回旋曲折,终于将诗人内心的郁积苦闷抒发到极致。末句以问语作收,似结非结,给人留下苦闷无法排遣、心绪茫然无着的印象。
解析:选B。B项,颔联的后一句是实写。
12.本诗采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例简要分析其效果。
答: 答案:“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这两句话,总领全诗,综括诗人一生,也破解了“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