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关于国内高校开设国学经典诵读公选课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4:03:3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四部经典“篇幅比较合适,《论语》大一点,有15000字,其他三本都在5000~6000字左右。”[7]

(三)高校开设国学经典诵读公共选修课应强调经典的背诵

现代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很排斥所谓的“死记硬背”,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中国古代的经史传统和与之相辅的教育方法,不能只有批判,没有继承。经典背诵并不是一种完全消极被动的接受学习,诵读有时并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而是一个加强思考的过程。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意志专一,心境澄明,思想的种子暗暗播撒于心田,逐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开篇就给“经典”一词下了定义:“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8]背诵经典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无数次反复阅读,最终将经典铭刻于心的终极阅读。背诵下来的经典,对人的影响是春风化雨,而又深入骨髓的,清人唐彪《读书作文谱》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经过熟诵的经典,深深映照胸中,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在不同的生活情境里,都会在读者心中反复再现,形成新的理解和体悟。南宋李纲曾经谈到过诵读杜诗的感受,其《重校正杜子美集序》曰:“平时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语之妙也。”

时至今日,仍旧有学者坚持强调国学经典的记诵,“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教授称,报考他的机械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在论文答辩前,要会背《老子》,还有《论语》的前7篇。”[9]杨叔子先生将《老子》、《论语》的背诵作为重要的学业内容,要求学生务必完成,这和数学家杨武之在发现自己的儿子杨振宁有数学天赋时,并没有在数学方面给予杨振宁过多的指导,反而找人教其读《孟子》一样,自有其深刻用意。传统的经学教育虽然也未必全都看重记诵之学,但大多都非常看重记诵之功,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辨似》有高论:“学问之始,未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人有所适也,必资乎舟车;至其地,则舍舟车矣。”诵读有利于学问义理之研习,而语言或语文的学习,本身更加依赖于阅读和背诵的训练。民国时期,在新式教育已经不提倡死记硬背式的经典诵读的时候,以新学著称的梁启超先生反而作《学校读经问题》一文,提出倡议:“今之学童,亦曷尝不朗诵坊间所编教科书者,

实则此本不必诵,而皆诵之,亦可证其性宜诵也。与其费日力以诵此,费脑力以记此。何不反求诸圣经贤传乎?”[10] 参考文献:

[1]甘阳,陈来,苏力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2-13.

[2]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5. [3]朱维铮.《三字经》岂能是国学:朱维铮教授访谈录[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6):120-123.

[4]程千帆.桑榆忆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 [5]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0.

[6]徐胜蓝,孟东明编著. 杨振宁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184. [7]崔卫平主编.2007人文中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36. [8](意)卡尔维诺著;黄灿然,李桂蜜译.为什么读经典.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

[9]鹿明主编.科教报国50年“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文集 上[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188.

[10]董方奎,陈夫义主编.梁启超论教育[M].海口:三环出版社,2007:122.

关于国内高校开设国学经典诵读公选课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oe1p23asm2ubi87rwub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