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季报制度。
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核减各类开发区4813个,占总数的70%;压缩规划面积249万公顷,占全部开发区规划面积的65%;退还农民耕种面积26.17万公顷。五部委联合审核通过向社会公布并恢复供地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2个,通过规划审核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跨境工业区43个。会同有关部委清查81962个新上项目用地,涉及土地面积79.26万公顷;清查出违法占用土地项目7184个,涉及土地面积3.65万公顷;对停建、暂停并限期整改及取消立项的7077个项目,分别采取了停止办理用地手续、停止后续供地、停止发放土地证、收回土地等处置措施。清理出欠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123.29亿元,中央金库已追缴入库37亿元。清理偿还1999年以来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用175.46亿元。
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85078件,审结案件83806件,罚没款19.12亿元,收回土地面积6352.56公顷。有977人受党纪政纪处分,65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五、国土资源调查
基础地质调查稳步推进,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和深化。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41.32万平方千米,修测面积23.52万平方千米;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16.10万平方千米,1:20万区域重力调查6.20万平方千米;1:20万区域化探调查0.94万平方千米;1:5万航空遥感调查2.04万平方千米;海洋地质调查多道地震测量0.18万千米,重力测量1.60万千米,多波束测量1.10万千米,高精度航磁测量62.40万千米。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28.91万平方千米,圈出了一批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异常区,查明了部分地区土壤营养元素丰度。3个城市地质调查试点示范工作启动。
完成1:1万土地资源监测53.69万平方千米;1:1万土地资源调查53.70万平方千米;1:1万土地资源评价39.52万平方千米;1:1万土地市场调查3.86万平方千米。
据全国51个重点城市定期定点监测,我国城市地价与上年同期相比城市综合地价增长6.08%,其中,商业地价增长6.67%;居住地价增长8.94%;工业地价增长1.92%。各重点区域城市地价增长情况分别为:长江三角洲6.90%、珠江三角洲1.84%、京津两市5.76%。经济较发达城市地价增长相对平稳;部分中西
— 5 —
部城市地价增幅较大,成都、贵阳、西安、呼和浩特分别为13.51%、13.73%、14.76%和13.17%。
海洋油气资源和新能源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青藏高原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提出了羌塘盆地是我国海相地层找油最具前景的战略新区。首次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直接证据—“冷泉”喷溢形成的巨型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达430平方千米。
铜矿资源调查评价取得系列重大成果。雅鲁藏布江成矿区新发现了朱诺、吉如等铜矿床。新疆东天山成矿带哈密卡拉塔格地区发现新的铜矿化带,钻探验证见到厚度达203米的铜金矿体。云南普朗斑岩铜矿钻探验证继续见到富厚的斑岩铜矿体。攀西会理—会东地区油房沟发现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的火山—沉积改造型铜矿。
铅锌多金属和钨锡等优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显著。在青海新发现东莫扎抓等一批具有大—中型以上规模前景的铅锌银矿床。首次在武当—神农架地区发现大规模层控型铅锌矿。新疆阿尔金地区发现了具有大型—超大型远景规模的钨锡矿带。湖南姑婆山地区新发现构造蚀变岩—矽卡岩复合型钨锡矿,九嶷山地区发现云英岩型钨锡矿。江西赣南地区新发现具有大型规模前景的钨矿矿产地3处。
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成效明显。四川红层地区找水项目完成36个县(市、区)地下水调查与开发示范,施工示范井5万余眼,为20余万人提供了饮用水源;在严重缺水的甘肃肃南县和西藏拉孜县成功施工示范井,为当地居民解决了用水难题。继续推进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调查与石漠化综合整治示范工作。在云南、贵州、广西和湖南等进行地下河开发示范,解决4万人饮用水困难。
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全面完成,初步查明了全国各种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危害程度。
开展了地裂缝与地面沉降严重区的调查评价。初步建成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圈定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5050处。
六、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
全国共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976起,造成
— 6 —
人员伤亡1312人,其中死亡697人,失踪172人。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58亿元,云南、重庆、四川三省(直辖市)损失占全国总数的78%。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步入法制轨道。编制完成《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成效明显。全年汛期,成功预报地质灾害984起,其中较大规模的213起,安全转移47614人。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共出动应急救援小组1100多个,参与了近800起地质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初步验收,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启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成并初显成效。坝前135米水位蓄水后,成功预警滑坡37处,近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建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对129处重大崩塌滑坡体实施了专业监测。初步建成库区地质灾害GPS三级监测网。建立1216个崩塌滑坡群测群防监测点。组建群测群防队伍。
在北京成功举办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我国8个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全年新批准41个国家地质公园。
全国194个城市地下水监测结果,与上年相比,地下水水位上升的占27%,下降的占31%,基本稳定的占42%。全国185个城市地下水水质污染加重的占27.8%,减轻的占20.9%,基本稳定的占51.3%。
安排矿山环境治理项目115个,安排资金4.06亿元。12个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18个矿山环境治理示范项目集中检查。积极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及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重点区域地面沉降监测,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和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工作进展顺利。
七、国土资源科技与信息化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完成阶段性任务,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进入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已成功钻达5000米,得到了丰富的岩心样品、深部微生物样品、测井数据、深部探测数据和分析实验数据。国家973计划《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项目初步建立了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成矿新理论。国
— 7 —
家863计划项目研究开发的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深水油气勘探技术在海域油气资源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新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含油气局部构造。
“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潜力研究”表明羌塘盆地是极具潜力的油气资源后备基地;土地资源调查3S现代技术集成系统、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数字化区调技术等成果顺利实现或进入了转化阶段,直接服务于地质调查、土地管理和防灾减灾。
通过钟乳石断面研究,测定出古气候变化规律,开辟了古气候研究新途径。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在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东方华夏龙。
全年建立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25个单位被批准为部级质检中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69项。发布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4—2010年)。
“金土工程”立项申报取得阶段性进展。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建设主体开发和部署已经完成。国家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运行系统框架及管理模式。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国土资源网络系统主干网线路铺设已经基本完成。
八、国土资源规划和区域开发
完成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不断深入。12个县级、14个市(地)级和2个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有序推进。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的11个专题研究基本完成。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基本完成。矿产资源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全国、省级和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基本完成。共有343个地级市、1248个县(区)编制了规划。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国务院审批并颁布实施。全国地质工作规划编制有序推进。组织编制《东北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勘查专项规划》。国土规划试点稳步推进。天津、深圳国土规划试点基本完成。新疆、辽宁、广东国土规划试点逐步展开。
推进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减免西部地区油气(含煤层气)等矿产的矿业权使用费2.3亿元。授权西部省份出让国家出资探明的矿产地采矿权,使西部省份增加财政收入6亿元。及时办理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
— 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