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地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两首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1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
周 朴
灼灼春园晚色分,露珠千点映寒云。 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 冷酒杯中宜泛滟,暖风林下自氛氲。 仙桃不肯全开拆,应借余芳待使君。
(1)请对颔联“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进行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赏析诗句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内容上可以从表达的情感、诗人的主旨、塑造的形象、烘托的氛围、营造的意境等方面来答题。结构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①是否照应标题;②是否承上启下;③是否存在转折;④是否存在蓄势、伏笔,是否前呼后应;⑤是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⑥是否为下文抒情(揭示主旨)作铺垫;⑦是否以景结情;⑧是否是文章的线索。解答此题,先回答运用的手法——拟人,再回答如何运用拟人的:作者把蝴蝶人格化,写出了蝴蝶绕花飞舞,流莺叫声婉转。最后再回答作用:表达了诗人对北园景物的喜爱。(2)本诗的情感是思念亲友。解答此题先简单地翻译一下:诗人春日游园,面对艳丽的春色,见蝶舞,听莺鸣,暖风氤氲,表达出喜爱之情;桃花不肯全开,像是在等待着韩侍郎。然后再总结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喜爱和对友人韩侍郎的思念。
答案 (1)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蝴蝶多情、流莺解语,作者把蝴蝶人格化,写出了蝴蝶绕花飞舞,流莺叫声婉转,表达了诗人对北园景物的喜爱。
(2)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喜爱和对友人韩侍郎的思念。诗人春日游园,面对艳丽的春色,见蝶舞,听莺鸣,暖风氤氲,表达出喜爱之情;桃花不肯全开,像是在等待着韩侍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丙寅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
张元幹
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 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还知否。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
【注】 ①丙寅,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当时秦桧执政,张元幹已去官多年。②张元幹,南宋主战派,曾入仕途,后因词得罪秦桧被削除名籍,长期闲居。 ③“暝鸦接翅啼榕树”,指傍晚乌鸦啼声不断,一个接一个回到榕树宿巢。 (1)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干问的是“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的妙处”,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分析全诗的主旨,然后根据两句的句式特点,用“故人何处”设问,表达了词人不知故人在哪里的惆怅,“一夜溪亭雨”的回答,加重了这种情感。再根据“一夜”“溪亭”“雨”几个意象分析所构成的意境的特点,最后分析这个意境和全诗主旨之间的关系,即艺术表达效果。通常的作用有:寓情于景,含蓄不尽,意味深长(或耐人寻味)。(2)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抓住标题中的“丙寅”、注释和诗中的“暗”“啼”“故人”“消残暑”“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答案 (1)①以“故人何处”设问,以“一夜溪亭雨”形象作答,含蓄不尽,意味深长(或
③
②
①
耐人寻味)。②寓情于景,词人在溪光亭一夜未眠而听大雨之声,间接回答了因不知故人何在而产生的深深的惆怅、忧虑与思念之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①对时局黑暗的感慨。前两句写秋云暗山,暮鸦归巢悲啼,是社会时局的象征;②“故人何处”表达出对故人的挂怀与思念之情;③“消残暑”“燕将雏去”,暑去秋来,燕子长大,词人不禁生发时光易逝、光阴难留的悲叹;④“雁将雏去。又是流年度”,表达了词人因年华虚度、壮志难酬而产生的悲凉之感;或不甘心闲居,却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苦痛;⑤虽赋闲却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情怀。(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孟浩然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注】 “精思观”,湖北襄阳附近名胜。“王白云”为孟浩然同乡好友王迥,号白云先生。两人结伴出游,中途走散。
(1)诗的颈联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前两联,从描写方法这一角度,简要分析孟浩然诗风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诗句的主要意思和意象分析,有樵夫、草虫,环境是寒冷的夜里,樵夫和草虫都消失在夜色里。从中透露出诗人情感上的失落之情。(2)本题考查诗歌的风格。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前两联描写了诗人不到中午时去干活,到晚上才回来;回望下山的小道,只见成群的牛羊。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简洁清淡的图画。
答案 (1)颈联写樵夫隐没于夜色,草虫因夜寒而吞声,暗示朋友还未到家,透露出诗人若有所失的心情。
【注】
(2)这两联都用白描的手法,首联交代诗人出谷和回家的时间,次联写回望下山的小道只见成群的牛羊。显现其诗风“清淡”的特点。 1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黄钟】人月圆
倪 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
【注】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
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 越王台: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为当年越王勾践点兵复仇处。 (1)简析“明月”这一意象在全曲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曲在写景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明月”是当时的,寄寓作者对故国往事的追怀;作者用明月的亘古不变反衬世事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2)①一句一景。“鹧鸪啼”“东风草绿”“残照花开”等,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产生多个画面重叠展现的效果。②虚实结合。实写重上越王台所见到的景物,如“东风草绿”“残照花开”“乔木苍苔”等;虚写在越王台上所想到的过去景物,如“当时明月”等。虚实结合,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愁情。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吊古抒情之作,写作者重登越王台所引起的怀念故国、追忆往事的惆怅心情。开头两句记登临吊古事和因之而引起的“伤心”感情。“鹧鸪”三句是描写句,寓情于景。作者登上越王台,听见鹧鸪的悲啼声;放眼望去,只见残阳下的衰草、暮色中的山花,全笼罩着苍凉之色。这就衬托了作者怀念故国的惆怅心情。“怅然孤啸”,在悲怆中显出激昂。作者看到故国青山,乔木苍苔;山河依旧,而满目苍凉,情绪就更强烈了。明月升起,想到世事沧桑,无可奈何。“何处飞来”这一问,把作者追念故国山川人物的感情强烈地表达出来,收束有力。 19.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虞美人 [南唐]李 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