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二模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二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16:08: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参考者”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去依从书中的观点。

1点1分

24.(4分)答案示例 (1)把“著作者”比作“造屋大匠”,(2)把“参考者”比为“持筹计吏”。(3)化高深玄妙的学术理论为身边熟悉的具体事物,(4)直观形象地表现出二者一个着眼于整体结构,一个注重细枝末节。

1点1分

25.(2分) D

26.(4分)答案示例一 作者认为著书立说既早于考据研究,也高于考据研究。我同意他的观点。著书立说是创新,可以依傍古人;只有著书立说,才能呈现新思想、新学说、新发现。而考据研究只是依从别人的观点,没有什么创造性,停留在以往的高度,所以著书立说更有价值。

答案示例二 作者认为著书立说高于考据研究,对于此观点,我认为有失偏颇。考据学对著作求真辨疑,去伪存真,对解读及吸纳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现代也广泛运用,这充分说明了考据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应被轻视。

作者观点1分,自己的态度1分,阐述2分。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虹口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芝阁记 王安石

①祥符时,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四方以芝来告者万数。其大吏,则天子赐书以宠嘉之;小吏若民,辄锡金帛。方是时,希世有力之大臣,穷搜而远采,山农野老,攀缘狙杙,以上至不测之高,下至涧溪壑谷,分崩裂绝,幽穷隐伏,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而芝出于九州、四海之间,盖几于尽矣。

②至今上即位,谦让不德。自大臣不敢言封禅,诏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纳。于是神奇之产,销藏委翳于蒿藜榛莽之间,而山农野老不复知其为瑞也。则知因一时之好恶,而能成天下之风俗,况于行先王之治哉?

③太丘陈君学文而好奇。芝生于庭,能识其为芝,惜其可献而莫售也,故阁于其居之东偏,掇取而藏之。盖其好奇如此。噫!芝一也,或贵于天子,或贵于士,或辱于凡民,夫岂不以时乎哉?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贵贱,而卒所以贵贱者,何以异哉?此予之所以叹也。

22. 祥符年间,芝“几于尽”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23. 分析第②段的作用。(3分)

答: 24. 下列对陈君建阁藏芝的原因的推测,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 不满皇帝迷信祥瑞粉饰太平。 B. 进献朝廷颂扬今上谦让有德。 C. 为芝草不遇于时而感到惋惜。 D. 先居为奇货再伺机高价出售。

25. 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认为应以士人际遇的贵贱来区分是否有道。 B. 作者把士人不应为贵贱所役使作为文章的主旨。 C. 作者为士人的际遇为何有贵贱之分而感到困惑。 D. 作者认为士人和芝草贵贱有别的原因是一样的。

26. 清人沈德潜评价《芝阁记》“用意多在题外”。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22.答案示例:宋真宗祥符年间,朝野以灵芝为祥瑞,一时上至大吏下至小民穷搜远采,致使

九州四海之间,灵芝几乎穷尽。(2分)

23.答案示例:第②段写宋仁宗不信祥瑞、天下人不识灵芝,与第①段写真宗迷信祥瑞形成对比,有力论证了君王因一时好恶而改变天下风俗的观点,同时为第③段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做了铺垫。(3分)

24.C(2分) 25.D(3分)

26.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叙写灵芝在真宗、仁宗两朝天差地别的处境,以小见大(托物言

志),阐明了士人的命运如同灵芝、荣辱贵贱都取决于时运的人生哲理,意在题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易于读者理解。(4分)

嘉定区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5 题。(13 分)

象耕鸟耘辨 [唐]陆龟蒙

①世谓舜之在下也,田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圣德感召□如是。余曰:斯异术

也,何圣德欤?孔子叙《书》,于舜曰浚哲文明,圣德止于是而足矣,何感召之云云乎! 然象耕鸟耘之说,吾得于农家,请试辨之。

②吾观耕者行端而徐,起坺欲深,兽之形魁者无出于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 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夺,法其疾畏,故曰鸟 耘。

③试禹之绩,大成而后荐于天,其为端且深,非得于象耕乎!去四凶恐害于政,其为

疾且畏,非得于鸟耘乎!不然,则雷泽之渔 ,河滨之陶,无一感召何也?岂圣德有时而不 德耶!

④孟子曰,尧舜与人同耳,而好事者张以就其怪,怪非圣人之意也,吾病其书之异 端,殴之使合于道。人其从我乎,虽不从,吾亦不能变其说。

[注]①浚哲文明:深沉有智,文理光明。语出《尚书·舜典》。②坺:耕地时第一锹翻起的 土块。③四凶:传说中不服舜控制的四个恶人。④这句指舜曾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⑤ 张:夸大。

[象耕鸟耘]“象田”“鸟田”乃动物践踏、觅食之后为人所直接用于种植的农田,?? 犁耕的出现源自象田、鸟田等。

(郭书春李家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397页)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

A.焉

B.也

C.其

D.之

22.概述第②段中作者对“象耕鸟耘”的看法。(2 分)

答:

23.对第③段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作者认为舜选拔人才和惩治四凶受到了“象”“鸟”的启发,称颂了舜的德行。 B.如果动物受到感召帮舜耕耘,捕鱼制陶时为何不帮舜?进一步否定“感召说”。 C.圣人德行的显现难道还有时段的区分吗,作者的反问使得“感召说”不攻自破。 D.第②段已指出“象耕鸟耘”含义,本段全从反面立论,相形之下,说服力较弱。 24.本文从事实与道理两方面否定了“圣德感召”的说法,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 分)

答: 25.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下面的材料,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4 分)

【参考答案】

21.(1 分)B

22.(2 分)耕作者的步履像大象一样沉稳(1 分),除草的速度像鸟儿一样迅疾(1 分);这是对精耕细作的一种形象说法。

23.(2 分)D

24.(4 分)作者开篇从道理上明确指出,关于舜的评价,孔子的“浚哲文明”足矣,“感 召说”是“异术”;接着援引农人种田的事实,分析“感召说”的来源;再以反面论证,从 道理上推论“感召说”的虚枉;最后引用孟子关于“尧舜与人同”的道理,揭穿圣德“感召 说”的荒诞。(每点 1 分)

25.(4 分)作者从耕田的实际情形出发否定感召说,其求实精神是可贵的。(1 分)将舜 的考察大禹、惩治四凶与“象”“鸟”联系起来,附会舜的德政,这是其不足之处。(1 分)所附材料是现代人对“象耕鸟耘”的解释,我们不能苛求唐代的作者准确解释“象耕鸟 耘”的真正含义(1 分),而且文学作品也未必需要科学的准确的解释。(1 分)

静安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4分)

①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

①②

合成句之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

②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唯谢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意已尽则止,殆无剩语;夭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

③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俗论以比为宾,以赋为主;以反为宾,以正为主,皆

塾师赚童子死法□。立一主以待宾,宾无非主之宾者,乃俱有情而相浃洽。若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于贾岛何与?“湘潭云尽暮烟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于许浑奚涉?皆乌合也。“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得主矣,尚有痕迹。“花迎剑佩星初落”,则宾主历然,熔合一片。

节选自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注)①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②在狭小的圈子里讨生活。③意为见识浅,方法笨。

22.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耶 B.也 C.耳 D.矣

9.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答: 10.概括选文每段的主要观点(用自己的话)。(3分) ① ② ③

11.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主”与“宾”即主次关系,只有确立主旨,次要内容才有意义。 B.“主”与“宾”即情景关系,以情驭景,方能情景交融成为一体。 C.“主”与“宾”即主次关系,次要内容离开主要内容没有意义。 D.“主”与“宾”即情景关系,单纯的景物是没有价值的。 26.请举例分析本文运用比喻说理的作用。(4分)

答:

【参考答案】

22.C(1分)

23.(4分)展示飞龙腾云驾雾的动态(2分),显示其非凡的气势(2分)。

24.(3分)①诗文以“意”为主;②诗文以“势”为辅;③诗文要分主次。(1点1分) 25.C(2分)

26.(4分)作用有二:其一,将道理说得形象生动;其二,将道理说得浅显明白。

示例:第①段中“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将诗文喻为一支军队,“意”是统帅,如果没有统帅,则为“乌合之众”。这种说理,就突出了“意”在诗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浅显明了。(例子1分,“作用”2分,文字1分)

浦东新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4分)

守戒 [唐]韩愈

《诗》曰:“大邦维翰。”《书》曰:“以蕃王室。”诸侯之于天子,不惟守土地、奉职贡而已,固将有以翰蕃之也。今人有宅于山者,知猛兽之为害,则必高其柴楥而外施窞穽以待之;宅于

都者,知穿窬之为盗,则必峻其垣墙而内固扃鐍以防之。此野人鄙夫之所及,非有过人之智而后

能也。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强之间,而不知为之备。噫!亦惑矣!

野人鄙夫能之,而王公大人反不能焉,岂材力为有不足欤?盖以谓不足为而不为耳!天下之祸,莫大于不足为,材力不足者次之。不足为者,敌至而不知;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彼之屈强者,带甲荷戈不知其多少;其绵地则千里而与我壤地相错,无有丘陵江河洞庭孟门之关,其间又自知其不得与天下齿,朝夕举踵引颈,冀天下之有事,以乘吾之便:此其暴于猛兽穿窬也甚矣。呜呼!胡知而不为之备乎哉?

贲育之不戒,童子之不抗。今夫鹿之于豹非不巍然大矣,然而卒为之禽者,爪牙之材不同,猛怯之资殊也。曰:然则如之何而备之?曰:在得人。

【注】①大邦维翰:意为大国是栋梁。②窬:yú,从墙上爬过去。③屈强:谓不柔服也。此指强藩称霸。

21.标题中的“守”即 (用 文中一个字回答)(1分)

22.本文开篇引用《诗》、《书》的用意是 。(3分) 23.对第②段中“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能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那么他们对祸患发生时也就能远离。 B.物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这样他们对避祸得事情也就能参与。 C.物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D.能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24.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防范野兽侵袭或盗贼骚扰是普通人都能办到的。 B.王公大人们在防范这件事情上有很多不足之处。 C.材力不足并不是王公大人疏于防范的主要原因。 D.文末“得人”指重视边防守卫关键是选贤任能。

25.结合全文,对本文的论证特点作简要评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21.备/防(1分)

22.用儒家典籍简洁地引出话题(1分):王公大臣应该加强守备(1分),使说理有依据,援古证今,增强说服力(1分)。

解题说明:引证的作用(论据的作用):形式:引出话题; 增强说服力。内容:论证观点。 23.D (3分)

201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二模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okgs190643ibqw7s1xb7s7tu43p3900trx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