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B(3分)
解题说明:曲解原文的“不足为”是“认为不值得做”之意,而不是“不足之处”。
25. 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典故,言简意丰。以语典或事典,增强文字的说服力提升文章的劝诫功能(1点)。对比论证,王公大臣与野人鄙夫作对比,不足为与不为作对比;突出了防备的重要性(1点)。比喻论证,为了使抽象的说理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1点)。结构严密,情感充沛(1点)。
评分说明:4分。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解题说明:引证、对比论证、喻证法。
普陀区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22——26 题(13 分)
试笔说 【明】方孝孺
①吾居乎乡,客遗善笔二。其一于友人,而用其一。锐而端,圆而劲,以摹画咸与心称,爱之
①
不忍妄用,遇佳纸墨洎文辞则以书,书毕涤而 藏之。恣意率手有所作,则用其次者。是以虽甚久而犹新焉。
②他日,友人至。问其所得,则曰:“敝而弃之矣。”诘其用,则纪钱 粟货利卑猥事,不稍惜,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 也。吾闻而叹之。友人曰:“子何叹之细也?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 余则有过矣。虽然,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笔易为也, 美者易得也,用久必敝,固其职也。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 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然而用之者不任之以 立政教、修纪法、居庙朝、治海内,而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 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不彼之叹而于笔焉,惜 是尚为知类也哉?”
③吾愧乎其言,谓之曰:“笔吾所任也,故吾知爱而叹之。任人非吾事 也,吾其敢僭而叹乎?若姑修其可任者以待人之任己,何暇乎世之叹 而吾之疑邪?”
【注】①洎(jì):浸润,这里指润色。
22.若第①段“吾”“爱之不忍妄用”的具体表现是 。(用自 己的话回答)(2 分)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友人认为不爱惜善笔只是小事。 B.友人对“吾”的叹惜不以为然。 C.友人发现没把握好用笔的尺度。 D.友人承认自己用笔不当的过错。
24.友人认为“世之用人者有甚于余之用笔者”的理由是 。(3 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通过反问直接反驳友人的话,语气强烈。 B.照应首段“吾居乎乡”,自谦而留有余地。 C.以自己的不敢“僭而叹”衬托出友人的慷慨直言。 D.有自嘲、有暗讽,引出下文“人才如何自处”的思考。
26.本文以用笔喻人,比喻是否贴切?请加以评价。(4 分)
答:
【参考答案】
22. 日常随意记录只用较次的笔,有好纸好墨、润色文辞后才用它书写;写完就洗净珍藏。 23. C
24. 善笔易得,用笔者尚且用坏了才丢弃;人才难得,用人者却不仅不重用,还随意抛弃, 甚至对人才施加无法承受(不相称)的刑法的也很多。
25. D
26. 贴切。“笔”作为文房四宝切合文人身份;“善笔”笔管端直精美、锋毫圆润劲健、使 用合意称手等特点与人才的刚健正直、贤明通达相吻合;“吾”用笔的郑重恰恰体现人才应 得到的礼遇;友人不懂善笔的价值、不加爱惜,与用人者的糟蹋人才如出一辙。本文从多个 角度挖掘出用笔与用人的相似点,比喻恰当合理。(也可评价“不贴切”,言之成理即 可。)
长宁区、金山区、青浦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散书后记
(清)袁枚
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
①②
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持
③④
筹,必取证于质剂契约之纷繁,而圭撮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
⑤
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笺注? 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
⑥
之,抨弹踳驳,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22. 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 也 B. 尔 C. 矣 D. 焉
23. 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24. 赏析第①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答: 25.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 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 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 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26. 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4分)
答:
【参考答案】
22.(1分)C
23.(2分)“著作者”融汇书中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而“参考者”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去依从书中的观点。
评分细则:“著作者”融汇书中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1分);“参考者”是耗费自
己的精力去依从书中的观点(1分)(意思对即可)。
24.(4分)答案示例:把“著作者”比作“造屋大匠”(1分)“把‘参考者’比为‘持筹计吏’”,(1分)化高深玄妙的学术理论为身边熟悉的具体事物,(1分)“直观形象地表现出二者一个着眼于整体结构”“一个注重细枝末节。”(1分)
25.(2分)D 26.(4分)
27.答案示例一:作者认为著书立说既早于考据研究,也高于考据研究。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著书立说是创新,用不着依傍古人。而考据研究只是依从别人的观点,没有什么创造性,所以著书立说更有价值。
评分细则:“作者认为著书立说既早于考据研究,也高于考据研究”“因为著书立说是创新,用不着依傍古人。”“而考据研究只是依从别人的观点,没有什么创造性自己的态度”“著书立说更有价值”为4个点,每个点1分,共4分。
答案示例二:作者认为著书立说高于考据研究,对于此观点,我认为有失偏颇,考据学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广泛运用,这充分说明了考据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应被轻视。
评分细则:“作者认为著书立说高于考据研究,此观点有失偏颇”“考据学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广泛应用”“考据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应被轻视”为4个点,每个点1分,共4分。
徐汇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求志园记
(明)王世贞
①吴城之东北隅,为友人张伯起园。园当其居之后,阁道以度。入门而香发。则杂荼蘼,玫瑰屏焉,名其径曰采芳,示吴旧也。径逶迤数十武,而近有庭廓如,名其轩曰怡旷,示所游目也。轩之右三而楹者,以奉其先隐君像,名之曰风木堂,示感也。轩之右斋以犹图史,名之曰尚友,友古也。斋之后馆,馆临大池,中多金银玳瑁杂细鳞,名之曰文鱼,池所蓄也。穿池而桥,循桥稍西南,为古梅十余树,名其廊曰香雪,言梅德也。
②伯起之言曰:“吾吴以饶乐称海内冠,不佞夫差之墟。甲第名圃,亡虑数十计,即屈诸君指且遍,亡及吾园者。诸材求之蜀、楚 ,石求之洞庭、武康,卉木求之百粤、交州,鸟求之闵、广,而吾园固无一也。然至于旦而旭,夕而月,风于春,雪于冬,诸甲第名圃所不能独擅而长秘,而吾得窃其余。吾他无所求,求之吾志而己。且不见夫都将相贵重用事于长安东者耶?彼其于志若..无所不之,然往往人得挟其遇以屈吾志。吾外若伸而中则屈,甚或发其次,且慨叹于所见,而辐辏沃丽之地,等之于荆榛鸟雀之区,闻歌以为哭,见乐以为忧,而不悟其所自。吾无所求伸于外,然吾求之于千百禩注之前而若吾俟,求之八荒之际而若吾应,求之千百禩之下而若吾为之符节者,此岂可与豪举迹赏者道哉?”
③王子闻之,叹曰:“善乎!子之求也。志则可与闻乎?”伯起笑而不答。王子有间曰:“命之矣。”
[注] 禩:即祀,表示“年”的意思。
22.第①段按照□□顺序描写求志园。(1分)
答: 23.下列用来描述求志园的词语,不贴切的一项是( )。(2分) A.花木秀美 B.自然天成 C.古风浓郁 D.格局雅致 24.分析第③段张伯起从“甲第名圃”说起的用意。(4分)
答: 25.下列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他们为了完成心志无所不做,但往往受制于人而难以施展抱负。 B.他们看似实现了理想无所不能,却处处要委屈自己来换取机遇。
C.他们为了追求志向似乎无所不能,但每每受制于人才赢得机遇。 D.他们看似实现了想得到的目标,却常常要委屈自己才换来机会。
26.张伯起说:“吾他无所求,求之吾志而己”。依据文意,推断“吾志”的内涵。(4分)
答:
【参考答案】
22.(1分)空间 23.(2分)B
24.(4分)叙述“甲第名圃”造园遍求天下名材对比求志园之简素,表明自己追求的与众不同,为下文表述“吾志”作铺垫。
25.(2分)D
26.(4分)答案示例:不为追求物质与名利这些外在的东西而委屈自己,享受自然与生活的乐趣,追求一种贯通古今、驰骋天地的精神价值。
杨浦区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4分)
答洪驹父书 黄庭坚
(1)驹父外甥教授①;别来三岁,未尝不思念。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专人来,得手书,审②在官不废讲学,眠食安胜,诸稚子长茂,慰喜无量。
(2)寄诗语意老重,数过读,不能去手,继以叹息,少加意读书,古人不难到也③。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 。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
(3)老夫绍圣以前,不知作文章斧斤,取旧所作读之,皆可笑。绍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懒惰,不能下笔也。
(4)《骂犬文》虽雄奇,然不可作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甚恨不得相见,极论诗与文章之善病,临书不能万一。千古强学自爱,少饮酒为佳。
(5)所寄《释权》一篇,词笔从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得古人
耳 。《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⑤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6)文章最为儒者末事,然索学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
【注】①洪驹父:黄庭坚的外甥。教授:官职。②审:知道。③古人不难到也:古人文学创作所取得的 成就,是不难达到的。④四渎:长江、黄河、淮水、济水。⑤安:妥帖。
22.请概述“慰喜无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23.作者嘱咐外甥跟古人学习章法,推荐读谁的作品?请写出他们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2 分)
2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阐述作者创作主张的一组是( )(3 分)
①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 ②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 ③慎勿袭其轨也。 ④更须治经,深其渊源。 ⑤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 ⑥文章最为儒者末事。
A. 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③④⑤⑥
25.第(2)段“但少古人绳墨耳”和第(6)段“又不可守绳墨”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3 分)
答: 26.对此文所提出的为文之法,历史上有不同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选择其中一点加以阐释。(3分)
答: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 800 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22.(3分) 做官不误讲学;生活安好;孩子茁壮成长。(3 分) (扣住“在官不废讲学??诸稚子长茂”回答,全抄原文给 1 分) 23.司马迁、韩愈 (2分) 24.(A)(3分)
25.(3分) 前边说“守绳墨”是指在学习写作的入门阶段要把学习古人的法度作为学习写作的前提。而后边说“不可守绳墨”是指当写作逐渐成熟以后,便可不受成法的约束,随心所欲,这样才能探索创新,达到高的境界。因此,“守绳墨”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不守绳墨”。(3 分)
(“守绳墨”、“不守绳墨”的解说各 1 分,两者关系 1 分)
26.(3分) (赞同者可有多项选择,如“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等;不赞同如“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等 1 分。说明理由 2 分)
(可写观点补充:文中两句划线句;“虽取古人陈言入于翰墨??”;对于绳墨的辩证认识;不能有好骂的习惯,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找出观点 1 分——直接原文或者概述观点都可以;分析 2分,同意不同意皆可,要求言之成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