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语言能力”概念的提出摒弃了之前只承认学校语言教育的局限性,认为个体的语言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无论是否接受过 学校语言教育,无论是否参加过正规语言水平考试,对某一种外语的接触和学习都是个体“多元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
走出欧洲,放眼世 界,在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多元语言现象不仅在欧洲、而是在全世界作为全球化的重要产物随处可见,单纯学习一种外语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的最终目标,提 高交际能力、提高“多元语言能力”已成为现代外语教学与学习的总航标。
2.2 跨文化知识、意识及技巧——多元化交际的通行证
把 提高“多元语言能力”的新目标落实在语言教学及学习实践中,培养跨文化知识、意识及技巧则被提升到了更新更重要的高度,是培养“多元语言能力”的必经之 路。
近年来,“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个体在多元化语言和文化环境下的内在能力是不平衡而且多变的”。(p.104/p.133)比如 学习者经常较精通一种外语而对其他语言不熟悉;较精通第一外语的听说读写,而只对第二、第三外语的某一方面擅长;又如学习者熟悉本族社会文化知识,但对其 他某种社会文化知识从未接触过;即使在多元化语言和文化之间,也有不平衡的情况,如学习者很了解某一社群的文化,却不太了解其语言;或是精熟某一社区的语 言,但对其文化了解不多。这些都是多元语言能力不平衡的具体表现,而且因人而异。 需要注意的是,多元语言及文化能力的不平衡性并不表示该 个体不稳定、不确定或失去平衡,相反,这是正常的,是一种常态。这是因为“因职业的走向、家庭背景、旅游经验、阅读和嗜好,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和文化历练也 会跟着改变,进而改变其多元化语言及文化能力的形式,并代之以复杂的多元语言及文化的经验”。(p.104/p.133)
虽然多元语言及文化能力的不平衡及多变性是非常普遍且正常的现象,但从语言学习与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角度来看,母语与外语、第一外语与第二外语、母语文化 与外语文化间的过分差异形成了一条“鸿沟”,是阻碍学习者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运用跨文化知识及技巧填补这条“鸿沟”、如何提高跨 文化意识、运用跨文化知识和技巧来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成为学界日益关注的课题。
跨文化知识、意识与技巧作为多元语言、文化交际中的通行 证,其地位及作用在语言研究及教学界日益得到肯定和重视,这在框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框架认为(p.83/p.103):外语学习者首先要有将“自己原 本所处的世界”和“将要学习的世界”相联系的意识,在尽可能避免刻板印象扭曲目的语文化知识
5
的同时,积极了解和吸收目的语所属的区域文化知识及社会文化知 识,如“人际关系”“种族与社区间的关系”“工作时间和方法”“传统和社会变化”等,将其与母语社会文化知识相对比,并努力感悟及运用各种跨文化技巧,和 其他文化的外国人进行有效地沟通。
跨文化知识、意识与技巧作为学习者“一般内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在第五章 (p.82/p.101)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遗憾的是,受到当前研究水平及成果的局限,“框架”对跨文化知识、意识及技巧只是进行了简要举例,而未像 “语言内在能力”一样进行非常详尽地系统归类(p.87/p.108);跨文化知识作为“多元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在“框架”中也没有形成系统的从 A1到C2的分级标准。文化作为重要的能力却没有给出能力分级标准,这是该“框架”的重要欠缺之一。
2.3科学评估——教学与学习的晴雨 表
评估是教学及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及学习效果的有效工具。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评估已不仅局限于教学,而是进入了社会的各行各 业:经济制度、热门政策、改革措施、行业标准等。现代社会已走向评估,科学评估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语言评估,方法各异、形式多 样:试卷查错、限时表达、教师主观打分等。这些方法大多以“找错”为主要形式、以检测知识掌握情况为主要目的。“框架”以评定“交际能力”作为评估的主要 目的和形式,是语言教学评估史上的重大变革。
“框架”中的所有评估等级表均由两部分组成:1)向上递增的分级符号(A1-C2);2)每 一等级中对学习者所达语言水平的能力“描
述”(descripteurs/descriptors)。(对各等级的详细描述参见附录1) “框 架”对语言能力的分级,采用“超文本”(hypertextes/hyper-text)的分支原则,即A可以分为A1、A2,A1继续下分为A1.1、 A1.2??这种分级方法有利于依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特点,由不同的“框架”使用者,在不同的分级点上进行细分,且都能回到原有的共同系统。这也体现 了“框架”的开放性强、弹性强、适应性强的编写原则(p.14/p.7)。
评估表中的能力“描述”主要涉及两方面的信息:一是特定的领域 和话语环境,二是完成任务时的语言能力表现。随着等级的不断递增,难度也不断渐进,突出表现在:文本、场景、语境逐渐复杂;需要处理的任务、主题逐渐复 杂;流利度、语言表现的要求逐渐增高。比如A1水平,学生要求在日常生活和个人细节上回答简单问题;B1水平,能够对职场、学校、休闲等场合遇到的熟悉事 物作一清晰的了解,创作简单连贯的文章;C1水平,能够在社交、学术及专业领
6
域了解高难度的文章,且流利的自我表达。又如在“语法自我纠错能力” (p.90/p.114)方面,“框架”指出:A1到B1水平,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语法表达意思,会产生错误”,但通常不具备“自我纠错”的能力,交际 的建立和意思的表达是语言输出的重点;B2开始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语法,偶尔出现小错误时经常能够意识到并加以自我纠正”。由此可见,“语法自我纠错能 力”在“框架”中也是衡量语法能力的重要标准,且随着整体语言水平的上升要求也不断提高。以上例子说明,这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评估系统体现了“框架” 连贯性和可用性强的特点(p.14/p.7),符合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体现出新型评估系统依然是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交际任务”为根本宗旨 的,符合全书的整体理论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评估表中对语言能力的描述均使用了“积极”“正面”的描述词汇,如“能够??”“可以??”等,这是对学习者 所达到语言能力的正面肯定,是对传统“纠错”评估的彻底变革。
学习者是语言学习及语言使用的主体,定期了解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有目的有 意识地规划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
估”(auto-évaluation/self-assessment)日渐重要,在“框架”的整个评估系统中 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框架”在第三章给出了《自我评估总体表》(p.27/p.26),通篇采用“我能??”“我可以??”等句式,描述了不同等 级学习者所达到的不同语言能力。另外在《欧洲语言档案手册》中,“语言护照”根据“框架”制定了更为详细的“自我评估参照表”(Grille pour l' auto-évaluation/Self-assessment Grid),是学习者自我评估、建立个人语言档案的重要工具。
总 之,在以提高“多元语言能力”为目标的新型语言教学中,教师评估与学生自我评估相结合的新型评估体系也突破了传统的限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开辟了未 来语言教学评估的新前景。
然而,传统评估的观念在教师和学生心里仍然根深蒂固。比如在法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以20分为满分,10分算 作过关,即是及格。“框架”则完全采用A1-C2的等级符号来标写能力,实分制与“框架”等级符号如何具体结合,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制定具体标准的问题, 这关系到全法国教师评分的一致性和对学生的公平性。
另外,培养学生“自我评估”意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正如白乐桑、赵惠淳 (2002)中提到的,培养学生“自我评估”的意识和能力与教师和课堂不可分割,必须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评估必须针对学习的目标”,“教师在课堂 上应不断提醒学生学习的目标,并且使评估的依据‘明朗化’,让他们试着自我评估,将老师评估的结果和自我评估作比较,让学生明白是高估
7
了还是低估了自己的 水平”,“如此,学生不仅将学习目标铭刻在脑中,而且无形中养成独立学习的精神”。
由此可见,制定出详细的等级标准并非万事大吉,真正彻 底地将新型评估融入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 2.4 终身学习——语言教育目标的大变革
单纯学习一种外语知识、 单纯提高某种外语的交际能力已不能满足“多元语言”环境下的语言教学,“终身学习”、用一生的时间来培养个人“多元语言能力”是当今语言教育的终极目标。
“框 架”认为,“每个语言使用者都是社会的个体,时时刻刻都在和重叠性很高的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在跨文化的领域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习者个 体完整性及认同感的发展。”(p.12/p.5)另外,“框架”以“多元语言及多元文化”作为语言学习及使用的背景和目标,认为学习者在积累各种语言经验 共同建立“多元语言”沟通能力的同时,可以有弹性有选择的运用部分沟通能力进行有效沟通。
框架第6章(p.105/p.136)在阐述 “学习/教学目标”时也明确提出,“以发展学生整体能力的观点来看,教/学目标被认为是提高一般性知识、技巧、能力、人格特质、态度及学习能力的综合过 程。”
由此可见,框架中对语言教育目标的界定和传统定义相比修改甚大,精通一种、两种或三种语言,单纯成为“完美的母语使用者”不再是语 言教育的终极目标,“语言学习是一项终生事业”(p.12/p.4),要用一生的时间在学习者头脑中建立语言沟通的存储库,使每种语言都能并容于其中。至 此,欧洲框架已跳出了单纯语言学习与教学的限制,而是站得更高,吸纳更多与语言使用及学习相关的因素、层面,共同整合,对认知语言学、母语习得与外语习得 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是语言教学及学习目标的重大变革,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跨时代进步。
2.5 交际策略——言语活动的智 囊团
交际策略(stratégies communicatives/communicative strategies)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心理认知活动,受到应用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交际策略不再被认为是 说话人弥补欠缺或沟通不足的简单技巧,而是贯穿交际始终,支配语言使用者“动员及平衡所得资源、激活生理及认知方面的不同技能和过程、完成沟通的要求”的 重要认知活动(p.48/p.57)。纵观相关研究文献,目前大多数学者仍局限于选取某一具体策略,在某种特定言语行为中,运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个案 跟踪、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交际策略研究。“欧洲框架”在现有成果中取各家精华进行总结,并制定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