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李赉周,职务:董事长兼总经理,时间:2008年01月
作为一个人,谁都渴望成功。什么是成功?就是实现心中的理想。而怎么样才能成功,怎么样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我认为,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成功的重要基础。我在当兵的前两年,碰到了一本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艾思奇写的,我读了几遍,并认真的作了笔记,这本书对我的一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告诉了我怎么样认识世界,怎么样分析事物,怎么样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探究事物的真相,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本书,讲的是哲学问题,下面我想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读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先解释几个哲学名词: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即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主观唯心主义,如“唯我论”,二是客观唯心主义,如“上帝创造世界论”。 △辨证法——承认矛盾,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辨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把唯物论和辨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是由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辨证法、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部分组
word . .
. .
成。
一、辩证唯物论
辨证唯物论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1、实事求是的观点
辨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实事求是。而不仅仅从书本出发,从主义出发,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
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全国开展了“实践标准”的大讨论,彻底否定了“三个凡是”的观点,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思想大解放,开创了中国改革开发的新局面,促进了中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
毛泽东在带领全中国人民革命的斗争中,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这个实际出发,走建设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坚决抵制了左倾机会主义盲目攻打城市的瞎指挥;创建了“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十六字作战方针,抵制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阵地战、拼消耗的作战方针,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2、群众观点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群众最接近实际,了解客观事物,因此,我们的一切政策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检验。我们培养和任免干部,一定要多听从群众意见,我们的政策一定要得到绝大多数员工的赞成和拥护。我们要客观地了解我们的工作是好是坏,就要作员工满意度和顾客满意度调查。
word . .
. .
3、物质是基础,物质决定精神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时候,一定要首先注重员工的物质利益,有没有使员工的实际收入增加。如果我们只喊政治口号,而不能保证员工的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就一定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我们的政策制定,一是首先要从人性的基本欲望出发,而不是压制人性。人的需求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要(生存、饥饿、口渴、性欲)、安全、感情和归属、地位和受人尊重、自我实现,要逐步逐层次满足员工的需求。员工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他的积极性。
4、思想政治工作很重要,必不可少的观点
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意识(精神)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加强对员工的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的教育,也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给员工表扬、尊重也是满足员工较高需求,给员工成长的机会,让他们有发挥能力的机会,更是人的最高需求。当有的人物质保证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更多需要的是尊重、表扬和发展的机会。 二、唯物辩证法
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
word . .
. .
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与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有唯心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心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头足倒立的辩证法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精神或思维的发展过程。虽然它也认为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矛盾的原理,但它的指导思想是唯意识论。
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例如一些同志看人,这个人要么就是好人,要么就是坏人,这就是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
1、下面解释一下唯物辩证法的三个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提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在内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基本内容: A对立面同一和斗争
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是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例如中央和地方、总部和大区、大区和分公司、办事处,都是对立面,又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又如夫妻之间,也是对立面的统一,甚至我们每个人自己也是对立面的统一,你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缺点,也有优点;有自律的一面,也有惰性的一面。夫妻之间这对矛盾,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夫就无所谓妻,工作中、生活中,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但夫妻之间又往往有矛盾,有相互排斥,矛盾处理得好是恩爱夫妻,矛盾处理得不好,如果相互之间性格不合,互不相让,
word . .
. .
不能尊重对方,矛盾就会激化,变成夫妻反目,闹离婚,争财产,甚至消灭对方。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
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
C、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为什么说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因为矛盾统一体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不满足这些条件,就无法同一。为什么说矛盾的斗争是绝对的,因为它具有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的交替过程中。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充分理解工作、生活中各种矛盾、困难的存在,就明白了问题、困难是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存在的,不要成天愁眉苦脸,人要工作,要生活,就要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面对矛盾,面对困难,不断地去解决矛盾,克服困难。
D、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斗争,不断解决。有的矛盾通过工作,使矛盾暖和了,同一性占了上风,矛盾的双方暂时和平共处了,这是好事;有的矛盾不断斗争、激化,最终导致矛盾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例如国共两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又团结,又斗争,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什么时候第三次国共合作,有可能取得台湾和平统一。国共合作第一次破裂,导致了国民党统治的巩固和共产党武装斗争的开始,国共合作第二次破裂,导致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惨败,共产党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正是这种国共合作的存在→破裂→合作→破裂,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word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