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 《生物化学》课程定位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上把握“适用、够用”的原则,体现职业性 、基础性、实用性和启发性。
本课程的学习模块是基于劳动部职业工种目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经分析研究,生物制药专业职业范围是在生物制药公司、发酵产品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自主创办的各类生物药品综合实体等从事药品生产、检测、经营(擅长生物制品推销)等职业岗位。
国家发改委新增资金支持生物制药产业,生物制药行业整体经济仍保持增长态势。但客观的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随着“十一五”规划等政策出台,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速,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逐年增加,市场缺口大;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机会小,国家劳动部颁布的工种目录中有关生物制药的工种设置也不完善,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满足市场需求趋势,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工人,又要拓展生物制药技术的“内涵”,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
这就求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本课程整合了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生物化学课程开设时间在第2学期 ,下一步将进入与专业目标定性更强的理论和技能模块,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的基础。由于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支撑促进作用,将本课程定位为我院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必修职业基础课程。
前导学习领域: 《药用基础化学》 《医药基础》 《生物化学》整合了 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生物化学》 职业基础课 后续学习领域: 职业技术课
《生物化学》课程定位图
2 课程目标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运用能力,有较强的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知识是基础,职业技能是关键,素质人格是根本。 2.1总体目标:适应生物制药生产、营销等一线需要,具备必要的生物化学基本理论
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2.2具体目标:
知识性目标:认识人体内重要物质功用及代谢,为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能力
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获取新知识、不断开发
自身潜能和适应知识经济、技术进步及岗位要求变更的能力。
社会能力: 良好的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职业素
养,较强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适应本职岗位工作心理素质。
方法能力: 掌握电泳技术、层析技术及分离技术等的基本技能。掌握生物化
学实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人单位关注毕业生的核心问题是高职生的职业素养问题. 高职生职业素养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为适应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培养自信、自强、团结协作的精神适应生物制药行业所需的有较强责任感、事业心和创新精神。 3 《生物化学》课程的总体设计
为了使《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上目标,贯彻基础的理论部分以“够用,必需”为原则,努力精简某些应用性较差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用性与针对性,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实现零距离上岗。构建以职业技能训练和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3.1课程设计理念是:
针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分析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开发、设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企业规范接轨。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要求。 3.2 课程设计思路是:
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调查分析医药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等高级工的考核标准,明确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明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教学内容。
由岗位行动领域确定职业能力、选取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从职业岗位的实际出发,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本课程。使得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一致。
杨萍
201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