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1、外墙施工缝处混凝土的浇筑:
基础底板上外侧墙的水平施工缝留置在底板顶面以上700mm处,并在此处设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见下图)。其他位置墙体、柱子施工缝留于底板面上,与基础底标上表面持平。
导墙混凝土的浇筑:在底板混凝土初凝前进行导墙混凝土的浇筑。控制浇筑速度,不能过快,控制振捣时机,防止模板变形、移位等原因引起墙体胀模、出现冷缝和烂根现象。
侧墙施工缝位置示意图
5.4.3.2、集水坑、电梯坑砼浇筑:
集水坑及电梯坑等与基础底板同时浇筑混凝土,其坑内安装筒状整体模板并预先架立固定好。先浇筑坑底板砼,再紧接着浇筑坑壁。施工中按要求振捣,加强对坑壁及分层、分段浇筑的混凝土之间的密实性控制。 5.4.3.3、反梁浇筑方法:
底板砼浇筑后,初凝前浇筑反梁高出底板部分的砼,可采用塔吊配合浇筑反梁砼,浇筑反梁砼时指挥人员必须指挥好塔吊料斗保证下料位置准确,底板及反梁砼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
反梁砼振捣时,振捣棒插入下层5cm(根据分层厚度,在振捣棒作红油漆刻度线来控制),尤其注意丁字点和十字交叉点的振捣密实。 5.4.4、后浇带设置及施工处理: 5.4.4.1后浇带的设置要求:
为减少超长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设计图纸中要求:各层结构按纵横向30~40m左右距离设置1000㎜宽的后浇带,后浇带内钢筋不断。
5.4.4.2后浇带施工处理
底板后浇带:为加强刚度,后浇带处采用双层快易收口型网状模板(简称快易收口网)封堵。快易收口网包括连续凸起的V型网骨及钢网面二部分。钢网可沿V型平行方向弧形弯曲。钢网面上具有整齐的冲孔,冲孔上有凸起的牙板具有加强钢网与材料间的结合之功能。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要求两侧混凝土浇注60天后再浇筑。快易收口网在施工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快易收口网横向使用,采用φ12钢筋走支架定位。快易收口网的上口与下口遇到底板
钢筋时,剪出壑口,用绑扎丝绑在钢筋上,保证其骨架与钢筋支架垂直;
(2) 相接网片应以骨架瓦套来结合,网片搭接应有150mm以上的搭接口,并支撑和固定好。
收口网模板边缘应超过支撑150mm以上;
(3) 振捣时振捣棒离收口网模板应大于450mm,以减少模板受的荷载;
(4) 振捣时聚集到混凝土表面的过剩水应尽快排除,防止过剩水沿收口网模板流下而将波
形表面冲平。
快易收口网示意图
后浇带快易收口网快易收口网钢边止水带底板钢边止水带底板PEE4附加层PEE4附加层基础底板防水保护层PEE4+4防水层砼垫层
底板后浇带构造图
5.5. 混凝土的收面与拉毛
5.5.1、浇筑至底板表面时,用墙柱插筋上定好的结构50线控制表面标高。先用4m刮杆找平,收面时用木抹子拍出水泥浆,终凝前再用电磨子抹平。 5.5.2、最后一遍收面后,用塑料笤帚将混凝土表面拉毛。
5.5.5、内墙、柱插筋外侧四周100~150mm范围内必须拉线找平,表面压光,防止墙、柱混凝土浇筑时出现漏浆现象。
5.6. 混凝土的养护
5.6.1底板的养护方法:
5.6.1.1混凝土浇筑完成,第一遍收面后,随收面随覆盖一层塑料布。塑料布每幅边缘搭接15cm,表面及四周压严,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5.6.1.2当大气温度在15℃以上时,采用蓄水保温养护。混凝土初凝后,试水表面不起灰皮时,立即转为蓄水养护,水深15cm。依据测温结果,当混凝土水化热高峰期过后,底板砼内外温差低于25℃时,改为洒水养护,每天洒水次数以保证混凝土面层湿润为准。底板混凝土养护14天后,停止洒水养护。
蓄水养护做法:在底板钢筋绑扎时沿后浇带一侧间距2000㎜预埋2根Φ20钢筋,用来固定铝合金模板。具体做法见下图:
养护水养护水快易收口网快易收口网钢边止水带底板钢边止水带底板后浇带
底板砼蓄水养护示意图
5.6.1.3当大气温度在15℃以下时,采用保温养护。混凝土浇注完成后边搓压、收光,边覆盖塑料布和三层草帘被,保温覆盖严密,以抑制混凝土由于塑性深陷、表面失水过快及冻结而产生的非结构性表面裂缝。现场设置工字形马凳,上铺跳板,供保温、测温和检查人员行走。对底板面不能连续覆盖的部位,如墙、柱插筋部位、钢柱等采用挂麻袋片、塞聚苯板等方式,尽可能进行覆盖,避免出现“冷桥”现象。
底板后浇带区域在混凝土浇筑前,先在快易收口网外侧挂一层塑料布和草帘被,以防止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受冻。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将整个后浇带覆盖在保温层之下。
5.6.2导墙、反梁及后浇带养护方法:
拆模板后导墙内侧及时覆盖塑料薄膜进行养护。表面及四周压严,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反梁高出板面的反梁在混凝土收完面后及时采用塑料薄膜包裹,并覆盖三层草袋,以保证反梁与外界温差不超过20℃;导墙外侧及后浇带侧面采用喷淋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土建分部设专人监管混凝土养护工人,确保混凝土养护及时、到位,符合施工方案养护要求。
5.7. 混凝土的测温:
筏板是本工程重点控制区域,采用自动测温系统和常规测温两种测温方法。
5.7.1自动测温:
5.7.1.1测温点的布置:
本工程平面测温点,从Ⅰ、Ⅲ区基础底板中各选择三个较大的施工流水段,从Ⅱ-1区、Ⅱ-3各选择两个较大流水段分别进行布置,其每个流水段布置3个测温点(见表5-2自动测温位置表)。其中采用典型布点的原则是在同一厚度的不同位置和厚度变化处。不同的平面部位,分别采用以下图示中的三种方式中的对应方式。图中使用A、B、C、D、E 表示同一竖直方向上布置的5 个传感器。由于混凝土的厚度都是比较大的,同一竖直方向上布置5 个传感器,其中:传感器A离混凝土上表面50~80mm,传感器B 离混凝土下表面50~80mm, 传感器C 位于混凝土竖直方向的中心点,E 点离下表面H/4 处,D 点离上表面H/4 处(H 表示该处混凝土厚度)。
集水坑、电梯井、扶梯井基坑测温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自动测温位置表 表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