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解答: 解:(1)由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A; (2)由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的溶解度小于C的溶解度; (3)在t2℃时,C的溶解度是25g,将15gC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只能够溶解12.5g,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0%. 故填:20%. 点评: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8.(6分)(2015?岳阳)豆浆机由于快捷方便而进入千家万户.如图是豆浆机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豆浆机的制作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① (填序号); (2)用铜质材料制作电源插头的插脚是利用铜的 导电 性;
(3)“科学膳食”是人类健康的保障,营养学家建议每天早晨喝一杯豆浆,主要是为了摄入 ② (填序号)
①维生素 ②蛋白质 ③油脂.
考点: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1)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豆浆中富含蛋白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①聚乙烯功能键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 (2)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铜质材料制作电源插头的插脚. (3)豆浆中富含蛋白质,营养学家建议每天早晨喝一杯豆浆,主要是为了摄入蛋白质. 故答案为:(1)①;(2)导电;(3)②.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金属的性质与用途、各种营养素的食物来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8分)(2015?岳阳)A﹣G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氧化物,D、E为黑色固体,F的溶液呈蓝色,它们之间存在以下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及部分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
(1)写出C、F的化学式:C CO2 F CuSO4 (2)写出D→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2CuO
2Cu+CO2↑ (3)①﹣⑤五个化学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有 ④⑤ (填序号).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置换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根据A、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氧化物,且A能够和氧气反应产生C,因此A是一氧化碳,C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D﹣黑色固体反应产生一氧化碳,因此D是碳;A﹣一氧化碳、D﹣碳都能够和黑色固体E反应产生B B和氧气反应产生E,E溶于硫酸得到F,F的溶液呈蓝色,因此F是硫酸铜,则E是氧化铜,B是铜;C﹣二氧化碳能够和石灰水反应产生沉淀G,因此G是碳酸钙,带入验证完成相关的问题. 解答: 解:A、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氧化物,且A能够和氧气反应产生C,因此A是一氧化碳,C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D﹣黑色固体反应产生一氧化碳,因此D是碳;A﹣一氧化碳、D﹣碳都能够和黑色固体E反应产生B B和氧气反应产生E,E溶于硫酸得到F,F的溶液呈蓝色,因此F是硫酸铜,则E是氧化铜,B是铜;C﹣二氧化碳能够和石灰水反应产生沉淀G,因此G是碳酸钙,因此: (1)C是二氧化碳,F是硫酸铜;故填:CO2;CuSO4; (2)D→B是碳和氧化铜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铜,故反应的方程式为:C+2CuO2Cu+CO2↑; (3)反应①是一氧化碳和氧气点燃产生二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②是二氧化碳和碳高温产生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③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铜,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反应④是碳和氧化铜反应产生铜和二氧化碳,属于置换反应;反应⑤是碳和氧化铁反应产生铁和二氧化碳,属于置换反应,因此属于置换反应的有④⑤;故填:④⑤. 点评: 本题为框图型物质推断题,完成此类题目,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框图,找准解题的突破口,直接得出物质的化学式,然后顺推或逆推或由两边向中间推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2道小题,每空2分,共16分。 20.(8分)(2015?岳阳)某同学用锌粒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2HCl═ZnCl2+H2↑ ;
(2)从如图选择适当的序号填空: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B ,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为 D ;
(3)用上述方法制得的氢气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若要得到干燥纯净的氢气,可将所制得的气体通过以下哪一种试剂 ② (填序号).
①浓硫酸 ②氢氧化钠固体 ③氢氧化钠溶液
[来源学§科§网Z§X§X§K]
考点: 氢气的制取和检验;气体的净化(除杂);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根据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进行分析; (2)根据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要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进行分析; (3)根据浓硫酸有吸水性,氢氧化钠固体既能够吸收水分,也能与盐酸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 解:(1)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 (2)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所以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要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所以应选择的收集装置为D; (3)浓硫酸有吸水性,氢氧化钠固体既能够吸收水分,也能与盐酸反应,所以要得到干燥纯净的氢气,可将所制得的气体通过②. 故答案为:(1)Zn+2HCl═ZnCl2+H2↑; (2)B,D; (3)②.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在平时需要加强识记. 21.(8分)(2015?岳阳)实验室有一瓶无色溶液,老师告诉同学们该溶液可能是Ca(OH)2溶液、NaCl溶液、Na2CO3溶液中的一种,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来参与探究,并回答问题: 【实验探究】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则原溶液不可能是 NaCl 溶液;
(2)另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 白色沉淀 (填实验现象),则该溶液为Na2CO3溶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Cl2+Na2CO3═BaCO3↓+2NaCl . 【思维拓展】
某白色固体由NH4Cl、Ba(NO3)2、K2SO4、Na2CO3中的三种组成,取样后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固体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有 ①②④ (填序号)
①NH4Cl、Ba(NO3)2、K2SO4 ②HN4Cl、Ba(NO3)2、Na2CO3 ③NH4Cl、K2SO4、Na2CO3
④Ba(NO3)2、K2SO4、Na2CO3.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显碱性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显中性或显酸性的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碳酸钠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 硝酸钡能和硫酸钾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钾; 硝酸钡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硝酸钠. 解答: 解:【实验探究】 (1)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时,溶液变红色,则原溶液不可能是NaCl溶液; (2)另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为Na2CO3溶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思维拓展】 ①NH4Cl、Ba(NO3)2、K2SO4三种物质混合时,硝酸钡能和硫酸钾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钾,该选项中的物质可能是原固体混合物的组成; ②HN4Cl、Ba(NO3)2、Na2CO3三种物质混合时,硝酸钡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硝酸钠,该选项中的物质可能是原固体混合物的组成; ③NH4Cl、K2SO4、Na2CO3三种物质混合时,不能产生沉淀,该选项中的物质不可能是原固体混合物的组成; ④Ba(NO3)2、K2SO4、Na2CO3三种物质混合时,硝酸钡能和硫酸钾、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该选项中的物质可能是原固体混合物的组成. 故填:NaCl;白色沉淀;BaCl2+Na2CO3═BaCO3↓+2NaCl;①②④. 点评: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四、计算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45小题2分,第46小题6分,共8分。 22.(2分)(2015?岳阳)今年6月1日生效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条例,香烟中的烟气中所含的尼古丁(化学式为C10H14N2)对人体的毒害作用非常大,试计算:
(1)尼古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62 ;
(2)尼古丁中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填最简整数比). 考点: 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1)尼古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10)+(1×14)+(14×2)=162;故填:162; (2)尼古丁中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14):(14×2)=1:2;故填:1: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6分)(2015?岳阳)某学习小组用KCI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制取O2,收集到4.8gO2后停止加热,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8.0g,继续加热至不再产生O2,最终剩余固体质量为23.2g,试计算(不考虑O2的损耗); (1)两次生成O2的总质量为 9.6 g;
(2)理论上可回收到MnO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