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紧密依托产业和市场需求开办并动态调整专业 根据产业、行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继续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学院每个专业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全面了解本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专业招生计划,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
(2)探索建立校企、校校、校政、校研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首先,办好“订单班”和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广泛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为金龙集团、恒安集团、安踏集团、浔兴集团、艾派集团等五大股东企业办好订单班、特色班的基础上,争取和更多的校企合作单位、政府部门,海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合作,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
其次,逐步将“订单式”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规范为学徒培养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完善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统筹
29
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公共实训中心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学院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到2017年,学院的学徒班和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学生覆盖率达在校生人数的35%;到2020年, 学徒班和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学生覆盖率达在校生人数的60%,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第三,发挥职教集团的优势,促使现代学徒制平稳落地。 以学院五大股东为支撑,以真实的“校企合作”为办学特色,以学院牵头的鞋业职教集团为抓手,发挥学院地方和行业的双重优势,联合科研院所及兄弟院校组建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同时,采取招生即招工,校企联合培养,校企共建实训中心方式,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在集团内部完成教学过程和实习实训。
到2020年,将鞋业职教集团和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分别建设成为省级和国家级职教集团,促使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完全落地。
第四,继续办好“手工匠大师班”。2015年,学院出台了手工匠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传统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培育传统手工艺继承者,传播工者之巧、匠者之心,让“工匠精神”促使学生学好专业技能。
到2017年,学院将“手工匠大师班”由目前的 6个和6门课程,发展并整合成为8个和涉及木匠、雕刻师、泥水匠、
30
裁缝师、电工匠、食品手工艺师、画匠、石匠、纸匠和机械工匠等12门相关课程;手工匠工作室8-10个,手工匠大师12-15人。做实做强手工匠培养工作,真正做到“工匠培养”,助力“地方经济”。到2020年,将学院的“手工匠大师班”建设成为集产、学、研、销于一体的省级和国家级“大师工作室”。
3.修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立足“传承股东行业优势,积极开拓市场,服务地方经济,辐射引领全国”的办学定位、服务方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根据新的高职专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我院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组织召开学院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并聘请学院股东、教育专家和用人单位,共同修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到2017年,完成修订并实施新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4.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面向全院学生或各专业学生开设6—12门创新创
31
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到2017年,建设包括研究方法、专业前沿、创业基础、岗位创业指导、企业家创业、校友创业、大众创业和创客讲堂等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2)引进和建设一批在线开放课程
充分运用数字资源云平台,结合线上和线下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实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程,建设一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慕课、微课、通识课等在线课程。
到2017年,每个专业至少推出3一5门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每个专业至少推出资源共享的3门慕课、5门视频公开课,合计8门在线开放课程;并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3)教材建设
组织专业骨干、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到2017年,每个系(部)至少公开出版1-2本;到2020年,每个系(部)至少公开出版3-5本,全院至少公开出版21-35本。
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