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24 YC-60型千斤顶
1-大缸缸体;2-穿心套;3-顶压活塞;4-护套;5-回程弹簧;6-连接套;7-顶压套;8-撑套;
9-堵头;10-密封圈;11-二缸缸体;12-油嘴;13-撑脚;14-拉杆;15-连接套筒 YC-60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是:当油嘴A进油时,顶压油缸、连接套和撑套联成一体右移顶住锚环,而张拉油缸、端盖螺母及堵头和穿心套联成一体,劳动工具锚向左移动,从而张拉预应力筋。顶压锚固时,在保持张拉力稳定的条件下,油嘴B进油,则顶压活塞、保持套和顶压头联成一体右移,将锚塞或夹片强力推入锚环内,锚固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完毕后,油嘴A回油,油嘴B进油,在张拉油缸的液压作用下回程。当油嘴A、B同时回油时,预压活塞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回油复位。 (3)YZ型千斤顶
锥锚式YZ型千斤顶主要用于张拉采用钢质锥形锚具的钢丝束预应力筋,其构造如图5.25所示。
YZ型千斤顶主要由主缸,主缸活塞、主缸拉力弹簧、副缸、副缸活塞、副缸压力弹簧以及锥形卡环等部件组成。当张拉预应力筋时,首先将顶应力筋固定在锥形卡环上,然后主缸油嘴进油,主缸向左移动,则张拉预应力筋。张拉完成后,主缸稳压,副缸进油,则副缸活塞及顶压头向右移动,将锚塞推入锚环而锚固预应力筋。顶锚完成后,主、副缸同时回油,主缸及副缸活塞在弹簧力作用下复位。
图5.25 YZ-85千斤顶构造图
1-主缸;2-副缸;3-楔块;4-锥形卡环;5-退楔翼片;6-钢丝;7-锥形锚头
YZ型千斤顶在使用过程中,松楔的劳动强度大,且不安全。因此,在千斤顶上增设退楔翼片,使该千斤顶具有张拉,顶锚和退楔三种功能,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5.2.2.2 电动高压油泵
高压油泵主要与各类千斤顶配套,提供高压的油液。电动高压油泵的类型比较多,性能不一。图5.26所示为ZB4/500型电动高压油泵,它由泵体、控制阀、油压表、车体和管路等部件组成,其技术性能见表5.3。
图5.26 ZB4/500型电动高压油泵
1-电动机主泵体;2-控制阀;3-压力表;4-油箱小车;5-电气开关;6-拉手;7-加油口
ZB4/500型电动机油泵技术性能
直 径 柱塞 行 程 个 数 油泵转数 理论排量 额定压力 额定排量 mm mm 个 r/min ml/r MPa L/min 10 6.8 2×3 1430 3.2 50 2×2 电动机 型号 功率 转数 W J02-32-4TZ 3000 1430 2 42 kg 745×494×1052 r/min 个 L 自重 mm 出油嘴数 用油种类 油箱容量 外形 10号或20号机油 5.2.2.3 千斤顶校验
用千斤顶张拉预应力筋时,张拉力的大小主要由油泵上的压力表读数来表达。压力表所指示
的读数,表示千斤顶主缸活塞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值。理论上,将压力表读数乘以活塞面积,而可求得张拉力的大小。设预应力筋的张拉力为N,千斤顶的活塞面积为F,则理论上的压力表读数P可用公式(5.11)计算:
但是,实际张拉力往往比公式(5.11)的计算值小,其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力被活塞与油缸之间的摩阻力所抵消,而摩阻力的大小又与许多因素有关,具体数值很难通过计算确定。因此,施工中常采用张拉设备(尤其是千斤机和压力表必须配套)配套校验的方法,直接测定千斤顶的实际张拉力与压力表读数之间的关系,制成表格或绘制P与N的关系曲线,供施工中直接查用。压力表的精度不宜低于1.5级,校验张拉设备的试验机或测力计精度不得低于+2%,张拉设备的校验期限,不宜超过半年,如在使用过程中,张拉设备出现反常现象或千斤顶检修以后,应重新校验。
千斤机与压力表配套校验的方法,可用标准测力计(如测力环、水银标准箱、传感器等)和试验机(如万能试验机、长柱压力机等)校验。其中以试验机样验方法较为普遍。 在现行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中,强调校验千斤顶时,其活塞的运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张拉预应力筋时,千斤顶内部存在着摩阻力,根据实测数据说明,千斤顶顶压力机校验时(此工作状态与实际张拉时活塞运行方向一致),活塞与缸体之间的摩阻力小且为一个常数。当千斤顶被压力机压时(此工作状态与实际张拉时活塞运行方向相反),活塞与缸体之间的摩阻力大且为一个变数,并随张拉力增大而增大,这说明千斤顶的活塞正反运行的内摩阻力是不相等的。因此,为了正确反映实际张拉工作状态,在校验时必须采用千斤顶顶压力机时的压力表读数,作为实际张拉时的张拉力值,按此绘制P-N 关系曲线,供实际张拉时应用。 5.2.3 后张法施工工艺{观看后张法施工工艺动画}
后张法构件制作的工艺流程如图5.27所示。下面主要介绍孔道的留设、预应力筋的张拉和
孔道灌浆三部分内容。
图5.27 后张法构件制作工艺流程
5.2.3.1 孔道的留设
孔道的留设是预应力后张法构件制作中的关键工作之一。所留设的孔道尺寸与位置应正确,孔道要平顺,端部的顶埋钢板应垂直于孔道中心线。孔道直径一般应比预应力筋的外径(包括钢筋对焊接头的外径或需穿入孔道的锚具外径)大10~15mm,以利于预应力筋的穿入。孔道的留设方法有钢管抽芯法、胶管抽芯法和预埋波纹管法等。 (1)钢管抽芯法
构件的模板和钢筋安装完成以后,在需要留设孔道的部位预埋钢管,在混凝土浇筑和养护过程中,每间隔一定时间要慢慢转动钢管一次,以防止混凝土与钢管粘结,待混凝土终凝前,抽出钢管,即在构件中形成孔道。这种方法适宜于留设直线孔道。为了保证预留孔道的质量,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钢管应平直、光滑,预埋前应除锈、刷油,安放位置要准确。钢管不直,则在转动和抽管时易将混凝土管壁挤裂。钢管位置的固定,一般采用钢筋井字架,钢筋井字架间距一般在1~2m左右,浇筑混凝土时,应防止振动器直接接触钢管,以免产生变形和位移。
②每根钢管长度一般不超过15m,以便于旋转和抽管,钢管两端应各伸出构件外500mm左右。较长的构件留孔可采用两根钢管,中间用套管连接,如图5.28所示。白铁皮套管直径不宜太大,长度不宜太短。直径太大则在混凝土浇筑时,水泥砂浆容易流进套管中,使转管和抽管困难;套管太短则在钢管旋转时,钢管接头容易脱出套管,严重者可能导致水泥砂浆堵塞孔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