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4 18:08:1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眼神

①一个背景,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②那是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的成绩却出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已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③因自觉惭愧,回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上学了,反正学不好,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到我讲的话。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样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对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即将燃烧的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⑥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今年就没有收成了。”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呵欠连天了。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的鼓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

⑨“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有干不好。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

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汗流下来,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睌上,回到家里,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躺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那特有的眼神。想到父亲近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地头躬亲劳作,毫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我爱你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确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已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

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今天的我,我永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1)填空。

①文段是运用第________人称来叙述的。③-?段是按________顺序来记叙。 ②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2)第?段中画线的句子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简要概括文段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4)文段中哪些内容是略写?哪门子些内容是详写?为什么? 【答案】 (1)一;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抒情;议论;描写。

(3)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4)“我”辍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怀念父亲的眼神也是略写,在家务农一段则是详写。

【解析】【分析】(1)①选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的事。运用第一人称更利于情感的抒发。③④两节写“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帮父亲到田里拔草,⑤—⑩段中分别有“中午、午后、晚上”等表时间的词语,由此可推知:③一⑩段是按照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的顺序来记叙的。②句中的“拿”“走” 属于人物的动作描写;“我就不信,父亲能干,自己就不行!”,属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段⑥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2)“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属于景物描写;“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水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直接抒发了对父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所以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3)做题时先读完全文,回想一下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的几要素概括清楚即可,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结果。要让别人看到答案即能知道故事的大概情节。如:本文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4)选文详写“在家务农”这个情节,因为这个情节让我明白了父亲劳动的艰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情节中“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和激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而“我”辍学回家的原因,返校复学后的事以及怀念父亲的眼神,与文章的中心,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略写。 故答案为:⑴ 一 ;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 ; 动作描写 ; 心理描写 ⑵ 抒情;议论;描写。

⑶ 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⑷ “我”辍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怀念父亲的眼神也是略写,在家务农一段则是详写。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叙述人才、写作顺序及描写方法的能力。文章运用第几人称

叙述非常简单,分清叙述者是“你”“我”“他”即可。文章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即可正确辨析写作的顺序。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描写方法。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⑶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安排详略的能力。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 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 ④虚则敧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 (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

(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善者:优点。③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观”是一词多义:景观景色,观看参观。④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虚”是一词多义:空的,不真实的,不自满,衰弱等。

(3)本题翻译赋分点:①行,走。师,老师。②恶,怎么。覆,颠覆。

(4)①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人学习,随时学态度,。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要谦虚,虚心学态度。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②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满”指狂妄自大,“覆”指失败。启示: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⑴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⑵① 以……为乐 ;② 优点 ;③ 参观 ;④ 空 ⑶ 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⑷ 态度; 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 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文侯与虞人期猎________ ②天雨 ________ ③公将焉之 ________ ④乃往,身自罢之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给这则短文拟写一个标题。

【答案】 (1)约定;下雨;到、去、往;于是,就

(2)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3)文候与虞人期猎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雨”是名词用如动词,“下雨”的意思;“期”是古今异义词,“约定”的意思。

(2)在此题中,要注意“虽(虽然)、岂(怎么)、期(约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本文叙写的主要事件是“文侯与虞人期猎”,可用此作为文章的题目。 故答案为:⑴约定;下雨;到、去、往;于是,就; ⑵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⑶文候与虞人期猎。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⑶本题考查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本文叙写的主要事件是“文侯与虞人期猎”,可用此作为文章的题目。 【参考译文】

魏文侯同管理苑囿的官约定了打猎的时间。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侍臣说:\今天饮酒非常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打猎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文侯停止了宴席,亲自前往。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②博学而笃志________ ③温故而知新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

B.选文第⑦则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

高。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答案】 (1)反省、自我检查;坚定;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2)①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C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一词多义词,学:(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2)①句“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②句“好:喜欢,爱好。乐lè:以……为乐趣。”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C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取舍,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故答案为:⑴反省、自我检查;坚定;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⑵①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

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

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

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①知州:官职名称。②取困: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有书室为狐所据________ ②然公爱民________ ③辄自往驱之________ ④公休矣________

(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 公 爱 民 乃 图 好 名 不 取 钱 乃 畏 后 患 耳 故 我 亦 不 避 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被;然而;就;停止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为”是“被”;“休”是古今异义词,“停止”的意思。 (2)语句“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故正确的句读是: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在此题中,要注意“犹(还)、敛避(收敛躲避)、况(何况)”的意思,必须翻译

出来。(4)依据“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这一语句可知: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才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故答案为:⑴① 被 ;② 然而 ;③ 就 ;④ 停止 。 ⑵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⑶ 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⑷ 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suí),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下列句中画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远近称之。 称:称赞 B.强行绥之以德。 德:德行 C.久而益敬。 益:好处。

D.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效法,仿效

(2)文章中画线句子是元方对袁公的回答,这个回答的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 【答案】 (1)C

(2)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且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解析】【分析】(1)C. 句意:久而久之,大家对他更加敬重。益:更加。故选C。 (2)根据前文内容可知,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但是陈元方机智应变,用“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来巧妙回答。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⑴ C

⑵ 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且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与人物语言的分析。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朝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杞 国 有 人 忧 天 地 崩 坠 身 亡 所 寄 废 寝 食 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①( )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②(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 【答案】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3)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译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晓”:开导。

(3)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填写适当的词语。如“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这是“晓之者”之语,是有根有据信心满满地讲道理,所以第一空应填“胸有成竹”。而“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是杞人对这种说法的怀疑之语,所以第二个空应填“半信半疑”。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要为不必要的烦恼扰乱情绪,生活在胡思乱想之中。要学会放开,豁达开朗地对待生活的一切。“世上本无事,庸人白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

在豁达。

故答案为:⑴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⑵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⑶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⑷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能力。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⑵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根据语境在进行合理的想象,即可作答。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和生活体验解答即可。 【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8.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对下列语句诵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B.太丘/舍去 C.尊/君在不 D.公/欣然曰

(2)对下列句中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别)

B.相委而去(舍弃) c.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不及) D.下车引之(牵拉) (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B.“君与家君期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C.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D.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对着老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把(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甲文中“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简单分析。 【答案】 (1)C (2)A (3)D

(4)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吹柳絮漫天飞舞与雪飘极为相似的情景,給人以想象和美感,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解析】【分析】(1)ABD划分正确。C这句话节奏正确的划分方法应为“尊君/在不”。 (2)A这里的“差”意思是“差不多”。BCD理解不正确。

(3)ABC翻译正确。D这句话应该翻译为: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引:牵,拉;顾:回头看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如把它比作柳絮漫天飞舞,这句话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是柳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吹柳絮漫天飞舞与雪飘极为相似的情景,給人以想象和美感,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C;⑵A;⑶D;

⑷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⑸ 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吹柳絮漫天飞舞与雪飘极为相似的情景,給人以

想象和美感,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⑸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②,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③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④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③熟:仔细。④诟:责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侄罔然而止/俄而雪骤 B.丞相自若也/未若柳絮因风起 C.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下车引之 D.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尊/君在不

(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3)这则故事中该受到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答案】 (1)C

(2)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3)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因为他不听劝告,知错不改。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别人。 【解析】【分析】(1)A表修饰;表承接。B如此,这样;比作。C代词。D否定词,不是;通假字,通“否”。

(2)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次(他)偶然想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写了一

纸。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故事中的张丞相让侄儿抄写自己写的字,因他写得太潦草,侄儿不认识去问他,他不是说自己写得潦草,而是责怪侄儿问得晚了。由此可知这个故事应该受责怪的是张丞相。 故答案为:⑴ C

⑵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⑶ 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因为他不听劝告,知错不改。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别人。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不是很擅长。爱好草书的一批人都讥笑(嘲讽)他,他却不以为然。一次,(他)偶然想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写了一纸。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问张丞相:\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至于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了。\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乙】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①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②怒,不贰过③ ,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孰:谁。②迁:转移。③贰过:重复犯错误。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③发尽白________ ④今也则亡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3)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颜回有哪些可贵的品德?请简要概括。 【答案】 (1)生气,恼怒;以……为快乐;全部;无(没有)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这点做老师了。②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近我。

(3)安贫乐道,好学,不迁怒别人,不犯同样的错误。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乐”这里是意动用法,“亡”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故:这里指学过的知识;可以:可以凭借;为:成为。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这点做老师了 。②回:颜回;门人:弟子、学生;亲:亲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近我。

(3)结合文章具体语句理解和分析,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从“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好学,不迁怒别人,不犯同样的错误的人。 故答案为: ⑴生气,恼怒;以……为快乐;全部;无(没有)

⑵ 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这点做老师了。②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近我。

⑶ 安贫乐道,好学,不迁怒别人,不犯同样的错误。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附参考译文】

【乙】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金忠待人以宽

(明)焦竑

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或日:“彼不于公有感②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

(选自《玉堂丛语》)

(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②感:通“憾”,怨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③年与时驰 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人有片善心称之/择善而从 B.虽有素与公异者/素昧平生 C.顾其才可用/元方入门不顾 D.奈何以私故/并驱如故 (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 为 尚 书 时 其 人 以 吏 来 京 师 惧 不 为 容 公 荐 用 之

(5)金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阅读全文概括。

【答案】 (1)振奋;修养;疾行,指迅速逝去;达到

(2)①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业成功。②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行。 (3)B

(4)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5)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用人唯贤。

【解析】【分析】1)①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励:振奋。②句意: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③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④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

(3)A.善良/好的方面;B.平时/平时;C.考虑/回头看; D.缘故/原来的。故选B。 (4) “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句意:他当尚书时,那个人来京城作官,担心金忠不能容他,金忠仍然推荐任命他。根据句意停顿为: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5)从文中内容来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表现金忠正直无私;由“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或曰:‘不于公有感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看出其胸怀宽广,善用人才。 故答案为:⑴① 振奋 ;② 修养 ;③ 疾行,指迅速逝去 ;④ 达到

⑵ ①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业成功。②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行。 ⑶ B

⑷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⑸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用人唯贤。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是否相同。

⑷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⑸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2.文言文阅读。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 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C.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 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 禽 鸟 何 知 而 钟 情 若 此

(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6)《狼》是按照屠户________、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径去”“犬坐”“目似瞑”等行为,可以看出狼的狡猾,但最终双双毙命的结局更反衬出了屠户的________。请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启示:________ 【答案】 (1)蒲松龄;清代

(2)跟从(或“随行”);停留(或“停”) (3)C

(4)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5)贪婪;钟情(若此)

(6)遇狼;机智、勇敢;示例一: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示例二: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解析】【分析】(1)《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2)注意: “一狼仍从”的“从”根据甲骨文的解释及所在语境,从:表示跟从; “既而集其足下”句意: 随即又落到他脚下。结合甲骨文的解释,集:表示鸟停在树上,这里是停留的意思。

(3)A.停下/同“只”,仅仅;B.攻击,动词/敌方,名词;C.到/到;D.神情/想,想要;故选C。

(4)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意思是:啊!禽鸟无知无识,却能钟情到这等地步!故断句: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5)文“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是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意思是:禽鸟无知无识,却能钟情到这等地步!由此可知,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钟情”。一定要看清题干要求,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6)第一段“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是故事的起因,遇狼;第二段“屠惧,投以骨。”这是屠户惧狼;第三段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这是屠户御狼;第四段“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这是叙述屠户杀狼。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第三问,要结合内容主旨谈启示。第二段,(屠夫惧狼)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屠户退让迁就策略失败。“屠大窘”,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尽管狼贪婪狡猾,但还是顷刻两毙,文章最后一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由此得出启示: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故答案为:⑴ 蒲松龄;清代

⑵ 跟从(或“随行”);停留(或“停”) ⑶C

⑷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⑸ 贪婪;钟情(若此)

⑹ 遇狼;机智、勇敢;示例一: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示例二: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的演变和识记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在平时对汉字的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等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语句,根据语句的意思对字词的理解。注意在平时要对常见的文言词语进行识记和积累。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中,理解文中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准答题的语句,并且能够正确概括。

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中,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天津一个捕鸟的人抓到了一只雌雁,雄雁一直追随到了捕鸟人的家, 哀鸣飞旋,直到天黑了才恋恋不舍的飞走。第二天,猎人早晨出屋,那只雄雁已经来了,边飞边叫跟着他走,随即又落到他脚下。猎人想把它捉来凑成一对。见这只雄雁伸着脖子一仰一俯,吐出半锭黄金,猎人明白了它的心意,自语道:“是用来赎妻啊。”猎人便把雌雁放了。两只雁徘徊盘旋,似喜似悲,然后双双飞去。猎人称了称金子,有二两六钱多。啊!禽鸟无知无识,却能钟情到这等地步!

4.文言文阅读。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面的划线字。 ①君子之行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④意与日去________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4)文申说“非志无以成学”,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答案】 (1)结构助词,的;增长;振奋;意志 (2)非淡泊/无以明志

(3)①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②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示例一:一些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终日浑浑噩噩,最后学无长进。可见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示例二:从小我就有成为画家的梦想,于是我每天勤学苦练,从不放弃,绘画水平不断提高,在学习中感受成长乐趣。所以立志是学习的前提和动力,有志向,更容易专心向学,收获更多。

【解析】【分析】(1) “君子之行”翻译为“君子的行为操守”,“之”是助词“的”。“非学无以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淫慢则不能励精”翻译为“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励”意思是“振奋”。“意与日去”翻译为“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意”意思是“意志”。

(2) “非淡泊无以明志”翻译为“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据此停顿为:非淡泊/无以明志。

(3)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句中“以”是介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养”意思是“培养”。 “险躁则不能治性”句中“险躁”意思是“轻薄浮躁”,“治”意思是“修养”。据此翻译即可。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这一句告诉我们志向对于成才的重要作用,这里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分析即可。例如可以谈谈自己是如何立志的,又是如何朝着自己的志向努力,并让自己有所收获的。

故答案为:⑴结构助词,的;增长;振奋;意志 ; ⑵非淡泊/无以明志;

⑶①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②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⑷示例一:一些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终日浑浑噩噩,最后学无长进。可见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示例二:从小我就有成为画家的梦想,于是

我每天勤学苦练,从不放弃,绘画水平不断提高,在学习中感受成长乐趣。所以立志是学习的前提和动力,有志向,更容易专心向学,收获更多。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概括作答即可。【附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宋有狙①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 , 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③之曰:“与若芧④ , 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节选自《列子》)

【注释】①狙:猕猴。 ②家口:家中口粮。 ③诳:欺骗。 ④芧:xù,橡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B.朝三而暮四,足乎/不足挂齿 C.与若芧/若隐若现 D.俄而匮焉/俄而雪骤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3)“朝四而暮三”,每天吃的橡果总数其实不变,为什么“众狙皆伏而喜”?这表现了狙的什么特性? 【答案】 (1)D

(2)爱狙 / 养之成群 / 能解狙之意 / 狙亦得公之心。

(3)因为猴子不识数,以为多得了,所以很高兴。由此可见它们只图眼前利益,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本质。

【解析】【分析】(1)A.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B. 足够;值

得。C. 你们;好像。D. 不久;不久。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技巧:句子成分;分句;关联词;虚词。爱狙(他很喜欢猴子)/养之成群(养的猴子成群)/能解狙之意(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狙亦得公之心(猴子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3)结合“先诳之”可知,这位老人是想骗这些猴子,而最后成功了,可以猜测猴子应该是不识数的,以为自己多得了,所以高兴。结合题干问题“表明了什么特性”可知,是要从猴子们的行为分析出其人性上的特点,猴子们听到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就愤怒,听到早晨四颗,晚上三颗就高兴满足了,由此可见它们只图眼前利益,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本质 故答案为:⑴ D

⑵ 爱狙 / 养之成群 / 能解狙之意 / 狙亦得公之心。

⑶ 因为猴子不识数,以为多得了,所以很高兴。由此可见它们只图眼前利益,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本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14.课外文言文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②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适:到……去。②缘:因为。③味败:味觉败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主人既闻/有闻而传之者 B.缘有盐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遂自念曰/遂成枯落 D.愚人食盐不已/骨已尽矣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反 为 其 患 天 下 之 事 皆 然 过 则 非 惟 无 益 反 害 之 (3)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 (1)A

(2)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示例:①做任何事都要有个限度,恰到好处时才显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②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③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分析】(1)A.听说 / 听说;B.缘故 / 原来;C.于是 / 最终;D.停止 / 已经。故选A。

(2) “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翻译为“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的事情都一样,太多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据此断句为: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文中写了愚人看到友人在饭菜里放盐后,感觉菜变得无比鲜美,于是认为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于是大肆吃盐的故事,告诉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所以,凡事均有度,过犹不及。

故答案为:⑴ A

⑵ 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⑶ 示例:①做任何事都要有个限度,恰到好处时才显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②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③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寓意。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和主人一起吃饭,他嫌主人煮的菜肴没有味道。主人听到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觉得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因为有了盐,所以菜美味。靠近傍晚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只看见自己儿子只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尽在盐中。”愚人不停吃盐,味觉遭到破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的事情都一样,太多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15.课外阅读

橘树

陕西刘公,为兴化令① , 有道士来献盆树,视之,则小橘,细才如指,弗受。刘有幼

女,时六七岁,适值初度。道士云: 此不足供大人清玩,聊祝女公子福寿耳。乃受之。女一见,不胜爱悦,置诸闺房,朝夕护之惟恐伤。刘任满,橘盈把矣,是年初结实。简装将行,以橘重赘,谋弃之。女抱树娇啼。家人绐②之曰: 暂去且将复来女信之涕始止。又恐为大力者负之而去,立视家人移栽墀③下,乃行。

女归,受庄氏聘。庄丙戌登进士,为兴化令,夫人大喜。窃意十余年,橘不复存;及至。则橘已十围,实累累以千计。问之故役,皆云: 刘公去后,橘甚茂而不实,此其初结也。更奇之。庄任三年,繁实不懈;第四年,憔悴无少华。夫人曰: 君任此不久矣。 至秋,果解任。

异史氏曰: 橘其有夙缘于女与?何遇之巧也。其实也似感恩,其不华也似伤离。物犹如此,而况于人乎?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①兴化令:福建兴化县县令。②绐(dài)之:哄骗。③墀(chí)下:台阶下的空地。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问之故役________ ②更奇之________ ③憔悴无少华 ________ ④窃意十余年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暂 去 且 将 复 来 女 信 之 涕 始 止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刘任满,橘盈把矣,是年初结实。 ②橘其有夙缘于女与?何遇之巧也。

(4)有人认为,蒲松龄志异小说以超现实的情节反映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结合《橘树》加以具体说明。

【答案】 (1)以前的;觉得奇怪;小;想 (2)暂去/且将复来/女信之/涕始止

(3)①刘公任期满,橘树已经粗得一把能满满握住,这年刚刚结出果实。 ②难道桔树和这个女子早有缘分吗?怎么相遇这样的巧合呢。

(4)橘树和刘公女缘分神奇,刘公女小时候对橘树照顾有加,橘树长势很好;刘公女离开后,橘树“茂而不实”;后来刘公女随夫君回到兴化县,橘树开始结出累累果实;将要离开时,橘树就“憔悴无少华”。这些情节是虚构的、超现实的,但是通过人与树离奇故事反映学会感恩、重情义的主题,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奇”,意动用法,以……为奇;“意”,古今异义,想。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

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的意思是:只是暂时离开,过不了多久就会回来。小女儿相信了这些话,才不哭了。因此断为:暂去/且将复来/女信之/涕始止。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盈,满;是,这。②夙缘:前世的因缘;何,怎么。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根据文章结合现实生活,谈二者的联系即可。刘女对橘树“朝夕护之惟恐伤”,又“抱树娇啼”不忍抛弃,橘树对刘女也极具报答之意——其实也似感恩,其不华也似伤离。结合作者的议论“物犹如此,而况于人乎”,可知,是通过人与树离奇故事反映学会感恩,重情重义的主题,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故答案为:⑴以前的;觉得奇怪;小;想; ⑵暂去/且将复来/女信之/涕始止;

⑶①刘公任期满,橘树已经粗得一把能满满握住,这年刚刚结出果实;②难道桔树和这个女子早有缘分吗?怎么相遇这样的巧合呢;

⑷橘树和刘公女缘分神奇,刘公女小时候对橘树照顾有加,橘树长势很好;刘公女离开后,橘树“茂而不实”;后来刘公女随夫君回到兴化县,橘树开始结出累累果实;将要离开时,橘树就“憔悴无少华”。这些情节是虚构的、超现实的,但是通过人与树离奇故事反映学会感恩、重情义的主题,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熟习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概括主要点作答,注意相同之中找不同,不同之中找相同。 【参考译文】

陕西的刘公,是兴化县的县令。有一个道士来献给他一棵栽在盆里的小树。县令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棵纤细如指的小桔树,他不喜欢,不想接受。刘公有个小女儿,这时才六七岁,正好那天过生日。道士说:“这盆小树不足以供您赏玩,姑且送给女公子祝她福寿吧。”于是刘公便接受下来。女儿一见这棵小桔树,非常喜爱。把它放在自己的闺房里,早晚护理,唯恐它受到损伤。刘公任期满了的时候,桔树已经有一把多粗。这一年它第一次结果。刘公一家收拾行装准备离开,认为桔树太重,带着累赘,商量着不要了。小女儿抱

着桔树撒娇地哭起来。家里人哄她说:“只是暂时离开,过不了多久就会回来。”小女儿相信了这些话,才不哭了;但她又恐怕这棵树被力气大的人扛走了,非要看着家里人把树移栽到台阶下,这才离去。

女儿回到家乡,长大后嫁给了一个姓庄的。姓庄的在丙戌年考中进士,被委任为兴化县令。他的夫人十分高兴,心里琢磨,十多年了,那棵桔树可能已不存在了。到了兴化,原来那桔树已经有十围粗了,而且果实累累,数以千计。问以前的差役,都说:“刘公走了以后,这棵树长得很茂盛,就是不结果,这是它第一次结果。”夫人更加惊异了。姓庄的在任三年,桔树年年硕果累累。第四年,桔树忽然憔悴不堪,不像从前那样茂盛。夫人说:“夫君在这儿的任期大概不长了。”到了秋天,庄县令果然被解任。

蒲松龄说:橘树是真的和刘公的女儿有缘吗?或者这是巧合?橘树结出丰硕的果实是为了报恩,不结果是因为知道要离别。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呢?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p6o13q0300mq5e7eayt5nd0e7n2rf017b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