⑷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 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文侯与虞人期猎________ ②天雨 ________ ③公将焉之 ________ ④乃往,身自罢之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给这则短文拟写一个标题。
【答案】 (1)约定;下雨;到、去、往;于是,就
(2)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3)文候与虞人期猎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雨”是名词用如动词,“下雨”的意思;“期”是古今异义词,“约定”的意思。
(2)在此题中,要注意“虽(虽然)、岂(怎么)、期(约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本文叙写的主要事件是“文侯与虞人期猎”,可用此作为文章的题目。 故答案为:⑴约定;下雨;到、去、往;于是,就; ⑵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⑶文候与虞人期猎。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⑶本题考查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本文叙写的主要事件是“文侯与虞人期猎”,可用此作为文章的题目。 【参考译文】
魏文侯同管理苑囿的官约定了打猎的时间。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侍臣说:\今天饮酒非常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打猎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文侯停止了宴席,亲自前往。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②博学而笃志________ ③温故而知新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
B.选文第⑦则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
高。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答案】 (1)反省、自我检查;坚定;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2)①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C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一词多义词,学:(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2)①句“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②句“好:喜欢,爱好。乐lè:以……为乐趣。”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C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取舍,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故答案为:⑴反省、自我检查;坚定;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⑵①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
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
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
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①知州:官职名称。②取困: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有书室为狐所据________ ②然公爱民________ ③辄自往驱之________ ④公休矣________
(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 公 爱 民 乃 图 好 名 不 取 钱 乃 畏 后 患 耳 故 我 亦 不 避 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被;然而;就;停止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为”是“被”;“休”是古今异义词,“停止”的意思。 (2)语句“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故正确的句读是: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在此题中,要注意“犹(还)、敛避(收敛躲避)、况(何况)”的意思,必须翻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