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
(6)政治——京九线——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 (7)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注:公路选线的分析方法:
(1)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
(2)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 (3)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①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
②从微观上考虑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3、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
㈠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同样也要受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运输点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如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起决定作用;而对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来说,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从总体上说:点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需要考虑场所条件、交通条件、客货流集中程度等。 港口需要考虑自然条件(水域、陆域)、经济腹地、城市等。 ㈡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无泥沙淤积等——提供淡水和空间。(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港湾、终年不冻(或长短)等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口>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口;
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例如:分析纽约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哈得孙河为港口提供了淡水,避风的深水海港并且保证了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间;
②哈得孙河口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纽约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纽约港的经济腹地是美国最发达的东北部工业区,有多条铁路通往美国各地; ④纽约港以纽约市为依托,纽约市是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人、
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㈢影响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汽车站的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具体来说,要考虑以下4个因素:①路宽;②与市内交通联系;③与市外交通联系;④工程量。 ㈣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航空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①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③气候条件:少云雾;④离城较远;⑤地势较高等。
(2)社会因素: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3)经济因素:需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例题:京九线、南昆线和青藏线区位选择的异同
(1)从完善路网、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与城市分布、自然条件、科学技术5个方面加以比较。
(2)突出共同点: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
(3)不同地位;京九线是全国南北干线,南昆线是西南地区出海通道,青藏铁路有利于开发边疆,加强西藏和内地联系。
(4)不同的自然条件:京九线突出沟通五大水系,多穿山跨河;南昆铁路穿越喀斯特地形;青藏铁路需穿越高山高寒气候区,此处地质地貌复杂。
4、某铁路或某运河或某公路某管道的作用:①沟通了哪里和哪里的联系,缩短了哪两地的航程(或路程)。②加强了哪两个地区的联系,加快对外开放。③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④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⑤加快脱贫步伐等等。
5、某铁路或公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①经过什么地形区,地势起伏大,多地质灾害(如南昆铁路,经过喀斯特地形区)。②跨山越河多(南昆铁路)。③高寒、冻土、缺氧、生态脆弱(青藏铁路)。 措施。③广种花草树林。
6、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实施减少汽车尾气的技术7、某地有公路或水运了为什么还要修铁路:因为铁路①运量大。②运费低。③速度快。④连续性好。⑤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 周转速度快,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8、为什么在山区首选公路运输?因为公路运输建设成本低,难度较小,机动灵活,9、某管道建设的不利的自然条件:①地形复杂,经过某地形区,多地质灾害,施工难度大。②气候干旱或高温多雨。③人烟稀少,难维护。④生态脆弱。 局势动荡的某地区,保障了安全。③管道的运量大、损耗少、连续性强。
10、建设某输油管道的意义:①缩短了距离,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成本。②避开了
十、有关商业方面的问题
1、某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工农业发达或经济发达)和销售区(人口稠密)。②发达的交通。 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进口原料和燃料。
2、上海成为商业中心的条件:①上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腹地。②3、某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特点:①出口工业制成品、资金和技术及少数农产品。②4、某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特点:①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②进口工业制成品。
十一、有关环境方面的问题
1、问某地有什么生态环境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①水土流失。②土地荒漠化(干旱地区)。③土壤盐碱化(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④滥砍乱伐森林。⑤草场退化。⑥物种减少(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⑦湖泊萎缩。⑧湿地减少。⑨滑坡、泥石流等。
2、问某地有什么环境问题:除了从以上考虑方面考虑外,还要考虑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废渣和固废弃物、噪声等)问题,如要问我国南方低山丘陵主要的环境问题,除了答“水土流失”外,还要答“酸雨”。当然还可以考虑答气候变暖、臭氧层遭破坏。
3、我国各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①东北:森林减少、黑土冲刷(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②西北(含内蒙古):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③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⑤南方山区:水土流失。⑥西南:地质灾害多。⑦青藏高原:土地荒漠化、湿地减少,湖泊萎缩、草场退化、物种减少。⑧宁夏、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土壤盐碱化和荒漠化
4、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危害)、治理措施分析:
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势起伏大,坡度陡。②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③降水量大并集中夏季,多暴雨。④植被覆盖率低。(2)人为原因: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导致植被破坏。②不合理的开矿。③土地利用不合理(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破坏了植被。 湖泊淤积,库容减少,降低蓄洪标准。
后果(危害):①使土地贫瘠,农作物减产。②下游河床抬高,降低泄洪能力。③治理措施:(1)黄土高原: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如①植树造林。②陡坡退耕还林还草。③缓坡修筑梯田。④沟谷:打坝建库。⑤塬地平整土地。⑥矿区要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⑧限制载畜量。⑨调整农业结构,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2)南方丘陵:①走立体农业道路。②山区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③封山育林。④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3)东北:①植树造林。②黑土培肥(秸秆还田最有效) 发展沼气。④营造薪炭林。⑤开发小水电。⑥利用新能源。
6、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和治理的措施: 的灌溉,只灌不排。
5、解决我国南方农村生活用能的措施:①推广生活用煤。②推广省柴灶。③大力
成因:自然原因: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②旱涝灾害频繁。人为原因:③不合理
治理的措施:①科学灌溉。②引淡淋盐。③井溉井排。④覆盖。⑤生物措施(植树造林)
7、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成因:(1)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B土质疏松C植被少,D大风多。 (2)人为原因: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理利用水资源。⑥设置沙障。 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建设人工草场。④限制载畜量。⑤合8、大气污染的治理: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9、水污染的治理: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管理。④农业污染防治。
10、减轻环境问题的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③清洁生产。④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⑤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1、全球气候变暖原因、后果及对策: 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处于升温期。 林。两者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2)人为原因:a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碳多。b毁
后果:①海面升高(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沿海低地被淹。 ②各地干湿状况变化,各地经济结构改变。
对策:①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开发新能源。③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国际合作。⑤保护森林和植树造林
12、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原因:①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大量燃烧化石(矿物)燃料,大量排放酸性气体。②(xx气候)降水丰富。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 ②土壤酸化,植物死亡 ③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 ④危害人体健康
治理措施:①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②研究煤炭中硫的综合开发与利用。③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13、南极臭氧空洞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禁止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南极臭氧洞出现的时间:9-11月。 14、咸潮:
①发生时间地点: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a 气候: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b地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
c天文: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成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