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从几分考题中和复习资料摘抄出来的词语解释,其
中1~24是常考的,25之后的需要看看,我个人认为只需要背1~24就行。
1. 乐府:原是指汉代武帝时期设立的一个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2分)后把
这个机构中收集的民歌及模仿民歌创作的作品,称作“乐府诗”,简称乐府(2分)
2. 记传体:我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1分)其特点是以人物为中心,“以人
为经,以事为纬”,通过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反映历史。(2分)由司马迁首创。(1分) 3. 本纪:《史记》中记载黄帝以来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以及各个帝王的事迹
及社会的重大变化,共12篇。 4. 世家:《史记》中记载王侯外戚以及个别有特殊贡献人物的事迹,共30篇。 5. 列传:《史记》体例之一(1分),是历史上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入选的标准一是“扶义倜傥”、二是“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1分)共70篇(1分)。 6. 互见:《史记》叙述手法之一。(1分)“互见”是互为参见之意,所谓“互见
法”,就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2分)或是将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1分) 7. 骚体赋:汉赋体式之一。(1分)是楚辞向汉赋过渡的一种文体。(1分)仿
效屈原的《离骚》情调哀怨,颇具批判精神,句中多“兮”字,还带有楚辞的痕迹。(2分) 8. 古诗十九首:“古诗”是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汉魏无名氏所作而又不入乐府的
诗歌的称谓。萧统编选《文选》时,选了十九首,题为“古诗十九首”,一直沿用至今。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魏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1分)。 9.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的特色,后人有不同的解释。(1分)一般认为,“风”
指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感受及对读者的感染力,“骨”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与之相应的刚健文辞。(2分)建安诗歌深刻地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表现了作家的深切、真实感受,语言刚健遒劲,质朴有力,便是所谓的建安风骨。(1分)
10.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实际只有24年,即196—219年。文学史
上所说的建安文学,乃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在建安年间。 11. 竹林七贤:魏晋正始时期的一个隐士集团。(1分)这个集团不满现实,崇
尚老庄,对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但后来有所分化。(2分)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1分)
12. 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形成的自觉讲究声律的诗体,亦称新体诗,代表作
家为沈约、谢朓、王融等。
13. 大小谢:指谢灵运与谢眺。 谢灵运(385—433),生活于晋宋之际,
古代山水诗的奠基人。其山水诗客观真实的描绘自然景物,且能抓住景物的
微妙变化,文字表现力强,艺术性极高。其山水诗总是跟玄理在一起,可称
作是“玄理诗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山水诗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登池上楼》、《游南亭》、《过始宁墅》。 谢眺(464—499),字玄晖,生活于齐朝,古代山水诗的代表人,也是“永明体”代表诗人。继承、发展了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成果。代表作《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4. 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汉
赋的代表作家。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辞官投奔梁孝王,与枚乘等人同为梁孝王东苑之门客。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归蜀家中,与卓文君成婚。后被汉武帝任郎中,出使过南夷,对沟通汉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起过一定作用。今存赋6篇,代表作《子虚》、《上林》。
15. 玄言诗:玄言诗是两晋时期产生的,在西晋后期形成诗派,而盛行于东晋(1
分)。是以阐释老庄思想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代表作家孙绰、许询。
16. 宫体诗:宫体诗是南朝梁陈时期流行的一个诗歌流派。宫体诗的主要内容,
以表现女子情态、与女性有关的事物以及宫廷贵族的生活为题材,是一种“艳诗”;在形式上,则所谓“清辞巧制”,“雕琢曼藻”,风格靡丽轻艳。代表诗人萧衍、萧纲、萧绎父子;徐摛(chi)、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以及江总等。
17. 山水诗:山水诗是以自然景物特别是以山川河流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代
表诗人谢灵运、谢眺。代表作《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8. 田园诗:以反映乡村风光和农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代表诗人陶渊明,
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
19. 游仙诗:游仙诗是以神仙境界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借遨游虚无缥缈的仙境来
抒发情怀的诗歌。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游仙诗当推西晋末郭璞的《游仙诗》 20. 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刺世疾邪赋》) 女谒:女:指宫中得宠的妇女,如皇后,贵妃一类。 谒:谒者,这里指皇帝身边的宦官。
21.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归去来兮辞》) 公田:俸禄田
22. 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嵇
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促中小心:心胸狭窄。
23.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
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大行、大礼皆指大节、大事;细谨、小让皆指小节、小事。两句谓干大事就不能拘泥于细节,行大礼就能计较小的礼貌。
24.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赠白马王彪》) 泥我涂:泥,作动词,泥泞;涂:通“途”,道路。此句意为雨天使得道路泥泞。
流潦:潦(lao):积水;流潦:泛滥的雨水。
25. “七哀”:《七哀诗》,乐府新题。余冠英《三曹诗选》云:“所以名为‘七
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此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 太康诗风:
26. 太康是西晋司马炎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对于太康文学的评价,一般都主要持批评态度。太康诗风的共同特征:“繁缛”,“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细致雕琢,缺少胸怀天下的抱负,缺乏现实内容。
27. 《诗品》:
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28. 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代表作有干宝的《搜神记》等。对后代具有深刻影响,形成了说狐谈怪的小说流派。 29. 《文心雕龙》:
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30. 《玉台新咏》:
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31. 《搜神记》:
是东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作者干宝,今本二十卷。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1分)《搜神记》,具有完整的结构,离奇的故事,浪漫的想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注意细节描写以及对话的生动。对后世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32. “魏晋风度”:
乃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
33. 《典论?论文》:
中国文论史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34. 《后汉书》:
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35. 《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它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反映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揭露魏晋时期的黑暗社会、腐败政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和荒淫。其内容体现了当时一些真实的社会史实和文学思想,具有史料价值。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以短小文字突出事件的中心,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对后世的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36. “正始文学”:
正始为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文学以阮籍、 嵇康为代表,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因为处于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中,又加上玄风正盛,这些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和建功立业的内容,也没有了建安文学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多表现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散文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正始诗风曲折含浑。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这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是一致的。
37. “诗赋欲丽”:
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此论文乃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诗赋欲丽”是对建安文学的创作倾向的基本概括,是文学自觉的本体要求,顺应时代对诗赋提出的总体的审美规则。 38. 《文选》:
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9. 骈文:骈文是南北朝时期出现并流行的一种文体,具有裁对、隶事、敷藻、
调声的特点。裁对,即讲究对偶工整,就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音节数目相同的一对句子,表达一个相对立或相对称的意思,句式上用四字句或六字句;隶事,即用典,表现典雅含蓄;敷藻,即讲究文采,显示作者的语言才华;调声,即注意语言的平仄协调,读起来有韵律美。
七体:
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体”。
24、枚马:
西汉时期大赋代表作家枚乘与司马相如的合称。枚乘的赋富于铺陈,描写生动,多用夸张比兴手法,代表作为《七发》。司马相如的赋体制宏伟,辞采华艳,奠定了汉大赋的写作模式,是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25.散体赋:
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26.汉赋四大家:
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7.“劝百讽一”:
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28.《太史公书》:
《史记》的原名。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
30、《史记》三家注:
《史记》唐代及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晋(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31.班马:
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文学性强。《史记》和《汉书》也是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
32.《汉书》:
40.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由纪(12篇)、表(8篇)、志(10
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乐府诗集》:
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36.《陌上桑》:
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37.《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它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礼教迫害而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诗中对人物的刻画曲尽其妙:刘兰芝的贞刚、焦仲卿的温厚、焦母的霸道、刘兄的势利,无不入木三分。此外,个性化的对话和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高明的叙事技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