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更多公平的提升机会,也会激发她们更多的工作热情,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和财富。应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策略并内化为各项举措,赢得员工和公众的认可,这是企业与社会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企业应改变在潜意识中对女性的偏见,用公平公正的眼光来看待女大学生。 (三)社会方面的改变 1.高校应采取的措施
(1)学校应注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考察和研究用人单位的需求,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 (2)大力向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女大学毕业生。其实,就被调查的女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情况而言,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女生获得各种证书的数量多于男生;女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不亚于男生。因此,学校应当大力向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女大学毕业生,特别是一些较为适合女性的工作单位及岗位。
(3)学校应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给予面试技巧等指导培训,以增强其就业的竞争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4) 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教育,针对女大学生自身的性别和生理特点在专业选择和专业培养上下功夫,加强其包括抗挫折能力、公关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自我心理的调整,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大女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转变女大学生就业观念,使其更早地开始自己的就业设计,实施主动就业和创业。 2.政府方面的措施:
(1)加强对女性就业的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
推进生育补偿制改革。人类的再生产包括物质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女性承担着人类再生产的劳动。对生育给予社会价值定位,进行经济补偿,是社会对女性劳动价值的一种肯定。大力扶持家政服务业。要根本改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必须使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社会事务。把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的途径有多种,其中有两条最根本:其一,推进家务劳动现代化。现代家用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家务劳动效率,女性因此能够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工作。其二,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现代家务劳动的内容逐渐减少,负担减轻,有利于女性广泛参与社会事务。 (2)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规范市场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市场行为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冲突和择业不良心理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在工作中,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各个系部兼职的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其次,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性,并适当提前课程设置时间。 (3)政府正确引导性别文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性别文化的正确引导,消除对女性工作能力的偏见。政府在观念层
面,应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和方式,让女性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定位,而且使男性能够正确地认识女性及女性对社会的贡献,让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女性的风气,这样女性人才在就业中才会有一个公平、健康的就业环境,才能和男性公平地竞争。其次,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强制性地规定男女在某些行业的比例。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男性女性在某些行业中的人数比例,强制性地迫使企业接受女性人才,以此保障女性人才就业质量。可以对接受女性人次的单位给予补贴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女性人才;建立专项基金补偿制度,补偿企业在女性生育期间所提供的费用,降低企业用女性人才的成本。只有政府给女性人才在就业方面创造一个合理健康的外部环境,女性人才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问题才能有所好转。 (4)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充分认识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价值
一些用人单位不愿聘用女大学生,更多的是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加大了企业用人成本。政府应把女性生育问题提高到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与社会的再生产的高度来认识,在全社会倡导树立女性生育不是私事而是社会责任的观念,肯定女性生育的社会价值。首先,要改革原有的生育保障制度,建立妇女生育基金,由政府而不是由企业或女性个人承担生育责任,将妇女的生育价值补偿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由社会承担并补偿。如企业单位照常支付女职工在生育和哺乳期间的工资,而后从上缴给国家的经营税收中扣除。其次,通过实行生育保险,使用人单位对男女劳动能力的评价和用人标准更为合理,消除用人单位对使用女性劳动力的人工成本高的顾虑,为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保障环境。第三,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等有效措施,鼓励家务劳动向社会化发展,使女性在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如在社区建立具有多元化服务功能的托幼中心,为职业女性提供放心的托幼服务,解除女性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倡导和鼓励丈夫主动分担家务,让女性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投入社会工作。
要转变社会观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男女平等的舆论环境,弱化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就工作能力而言,性别差异很小,多数技术工作,女生也足能胜任。但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加上女性生理上的“三期”、退休早等问题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成本负担。所以实行弹性的就业政策和补偿措施,建立支持女性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负担因性别差异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为政策的实施和企业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五、结论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普遍现象,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压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所以在社会需要竭力改善这一问题的同时, 女大学生也应该乐观勇敢地面对现实,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 要结合自身的能力, 去发现机会, 创造机会, 努力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
总之,女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创造环境和机会,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
率和就业质量,相信在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关注下一定能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
参考文献:
[1]钟民辉,女性教育机会均等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第4期 [2]易莉,女大学生就业难内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年探索,2004,1:42-45 [3]叶文振.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 商业时代,2006,(17)
[4]石正义,刘合军《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第36期第3版
[5]刘笑燕,从性别意识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J].前沿,2007(1):207-209 [6]赵昕,关于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7]李艳红,女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26-129 [8]肖燕,论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08(6)
[9]张楠,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原因探讨及解决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08(6)
[10]王艺,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成因分析,牡丹江教育学院报,2009:第2期(共114期) [11]王琪,当代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科教导刊,2009:第28期
[12]杨扬,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2009:9月第5期(共141期)
[13]徐海阔,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若干思考,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第6期
[14]Susan A. Basow, “ Predictors of Homophobia i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 Vol.March 2000 Nos. , 2000
[15]Qingjun Wu,“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Employment Predica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Vol.1 Nos.02,2008
[16]Tsuyoshi Yamada,” Self-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erms of Ideal Self”, Vol.12 Nos.2,2004 [17]Jinming Zha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Related to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 Vol.1 Nos.03,20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