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喷灌技术的优点:节水;增产;省劳力;少占地;保持水土;适应性强。
6喷灌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及其物理概念:
喷灌强度:即单位时间内喷灌在灌溉土地上的水深,分为点喷灌强度、平均喷灌强度;水滴打击强度:单位受水滴面积内,水滴对土壤或作物的打击动能。以水滴直径大小为特征值,一般平均水滴打击强度以1~3mm为宜;喷灌均匀度:指在喷灌面积上水量分布的均匀程度。以喷洒均匀系数表示。
7管道式喷灌系统组成及其作用:
五部分组成:水源:提供灌溉所需水量;水泵:加压、提水; 动力机:提供所需动力;管道系统:将水源水引入灌溉田地内; 喷头:提供适宜的水量、射程等。
8管道式喷灌管网布置时应注意:
应使管道总用量最少(管长、管径最小);使管网内压力基本均匀;满足各用水单位的需要;力求平顺,减少转弯、折点、逆坡;减少对机耕的影响;移动式和半固定式应设置两套支管轮流使用,以免移动损伤作物;设置适当的控制设备;管道起伏的高处设置排气装置。
第六章~第八章
1、微灌的优点:节水;节能;适应各种地形和土壤;提高作物产量;便于自动控制。
2、微灌有五种类型:
滴灌:灌溉水呈滴状,频繁、均匀而缓慢地滴入作物主要根区土壤中;
微喷灌:水呈细小雨滴状喷洒,可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
渗灌:灌水器为无明显出水点的渗水管,以浸润土壤的方式适时适量的满足作物需水要求,表土蒸发量小,节水,但施工麻烦,不便于管理;
小管出流灌:特点是抗堵塞性能好,浇地效率高,管理方便; 脉冲式微灌:特点是抗堵塞性能好,且具有水景观效果,出流均匀、适应能力强。
3、微灌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四部分组成:水源:符合水质要求的可作为微灌的水源; 首部枢纽:担负着整个系统的加压、水处理、检测和调控任务,是全系统的控制调度中心;
输配水管网:担负着输水和配水任务;
灌水器:把管道中的压力水流均匀而稳定地分配到田间。
4灌水器主要有滴头、微喷头、小管出流灌水器组合、脉冲式微喷灌组合和渗流管五大类。
5、微灌系统的运行管理主要内容: 用水管理;
工程运行管理:包括管道、过滤器、施肥设备等运行管理; 设备维修与保养:包括管道系统、灌水器、过滤器、施肥设备的维修保养;
经济与组织管理:包括优选品种,提高农户效益使得农户更加重视微灌技术;让农民参与微灌系统管理;成立专业管理组织;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6、旱作物的需水量主要受气象条件、作物种类和品种特征、土壤性质、农业栽培以及作物不同生长期管理措施等影响。
作物需水规律:一般情况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需水量比湿润地区的大,干旱年比湿润年份的大;作物生育期长的比短的大;耕作粗放、管理水平低的比精耕细作、管理水平高的大;生长前期需水量小,生长盛期需水量大。
7、非充分灌溉是指在作物生长期内部分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或者说有意给作物少灌些水。
我国的实践经验:对旱作物采用减少灌水次数的方法,即减少对
作物生长和产量影响不大的灌水,保证关键时期的灌水也有减少灌水定额的方法;还有将削减下来的水量去扩大灌溉面积或将节省下的水去灌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求得总产量或总产值最高。
8土壤含水量是以土壤中所含水分占土重的百分比。测定方法有烘干法、酒精燃烧法、红外线法、张力计法。
土壤田间持水量是指田间土壤在自然情况下所能保持的最大水量。测定方法采用代表性田块灌水48小时(以各层含水率之差在1%以内)取其平均数为田间持水率。
9水稻节水灌溉的模式及特点: “浅、湿、晒”模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