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的学说
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内容:
(1)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以 “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伦理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3)教育思想: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4)哲学思想: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主张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影响:
(1)其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2)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步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中庸思想,民本思想
4.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比较
相同点:都主张仁与善.重视人文精神,关注人与社会,注重知识的力量。.
不同点:孔子注重礼,维护封建礼教,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的社会性,但其根本是压抑人性.苏格拉底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
二、老子与《道德经》
1.地位: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德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又名《老子》。 2.内容:
(1)哲学思想:①本源论:“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②天命观:“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③辩证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3)社会思想:建立“圣人之治”的社会。
3.影响:(1)道家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三、对比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异同。 主张 相似之处 孔子 “无为而治” 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否定了“天命”思想 人与自然 (2)都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 老子 政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治 德治国” 哲天命鬼神的存在,敬而远之 学 重人与人 心 (1)都生活在春秋时期 四、孔子的历史影响。
(1)对中国: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的思想被历代封建统治阶者奉为神灵,当作护身符,一方面有利于封建大一统的形成,另一方面有利于统治阶级愚弄人民,其思想对维护社会安定和教导人民有一定的作用。
(2)对世界:明清以后,儒学传到西方,对西方的启蒙思想有重要影响。 五、如何正确看待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1)“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2)“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态度: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背景
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破坏;
3.思想教育:“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士”(学术)阶层的出现。 派别 儒家 人物 孟子 著作 《孟子》 主张 核心:仁政,民贵君轻 人性论:“性善论”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1)天命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和“致天命而用之” (2)人性论:“性恶论 (3)治国策:礼法并施 (4)仁义 (5)君舟民水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逍遥”的人生态度 “无为” 地位或影响 亚圣,四书之一 荀子 《荀子》 墨家 道家 法家 墨子 庄子 《墨子》 《庄子》 继承了老子思想 韩非子 《韩非子》 政治观: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中央集法家的集大成者 权;哲学观:反对“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 孙膑《孙子兵(bin) 法》 兵家 二、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含义:黄帝和老子的学说,一个是养生(黄)一个是治国(老)
背景:客观:西汉初年,经济残败,百废待兴
主观:黄老之学适应了修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作用:使得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二、“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新儒学】
历史背景:1.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2.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式发展的需要;3.汉武帝进一步拓展大一统事业。
理论基础: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主要内容及评价: 主张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评价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认识 (1)董仲舒适应时代要求,采众家之长,对儒家思想加以创新形成了新儒学,体现了与时俱进。 君权神授,(神权王权结合) 是唯心主义,但要求统治者爱(2)辩证看待,批判继承,天人合一 惜百姓,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天人感应(限制军权) 三纲五常 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但是“无常”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应该弘扬。 三、汉武帝新办太学及其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 措施:
起用儒家学士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垄断教育;中央新办太学;地方各郡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汉代)。
四、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仁、诚信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与当今社会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不谋而合,有利于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5.“民本”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6.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对于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第4课:宋明理学
一、儒学的危机
1.佛教、道教冲击: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
展出现危机 2.三教合一: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教合归儒”;儒家学者融合吸收佛教、道教思想,丰富更新了儒学体系。
注意:“三教合一”的正确含义是三教之间互相吸收渗透,关系调和,而不是融为一体 二、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1.概念:理学是一种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2.代表:北宋程颐、程颢(hao);集大成者是南宋朱熹 3.内容:
二程:(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先物后;(2)把“三纲五常”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4.地位:从哲学角度论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理学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的需要,南宋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后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1.陆九渊:南宋(1)不满“格物致知”的繁琐方式,创立“心学”(2)主张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以求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
2.王守仁:(王阳明)明中叶(1)背景:鉴于学术流弊、道德沦丧、社会动荡,创立“致良知”说。
(2)内容:致良知,知行合一
(3)影响: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四、宋明理学的评价
积极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存天理灭人欲,产生了消极影响。 五、理学和心学的比较
相同:(1)第19业岳麓版必修三参考资料。
第5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注意: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并不是完全否定儒学,否定孔子,而只是否定了宋明理学中的不合理成分,是对儒学的新发展,特别是汲取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