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课标全国卷,3,6分)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知识。动物长时间缺水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故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故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能力增强。 答案:B。
2.(2011年北京理综卷)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解析: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一次性过量饮水,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会吸水肿胀。想缓解这种状况,只能是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将多余水排出细胞外,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A。
3.(2011年安徽理综卷)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请据图回答:
(1)某人一次性饮1 000 mL清水,1 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 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 ,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 ,使水重吸收减少,饮水1 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 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
(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 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 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 分解,抑制 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
解析:本题以生理过程图为载体,考查人体的血糖和水盐调节的过程。(1)一次性饮入大量清水后,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的重吸收量减少,因而尿量增加。据图可知,a过程表示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对下丘脑的影响,属于负反馈调节。(2)剧烈运动使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加快,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相关反射弧活动增强,传出神经末梢内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同时抑制胰岛素分泌,即升血糖效应增强而降血糖效应减弱,因而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1)细胞外液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减少 通透性 负反馈 (2)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肝糖原 胰岛素
4.(2011年海南卷)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原尿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下图为肾小管壁及相关结构示意图。
回答问题:
(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 (高于、低于、等于)组织液中的。
(2)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 ,需要 的参与。
(3)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原理是 。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增加的原因是
。
解析: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中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葡萄糖,再以被动运输方式快速将葡萄糖释放入组织液中,以利于葡萄糖返回到血浆中。故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2)原尿中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并消耗能量。(3)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原
理是渗透吸水。原尿中渗透压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渗透压差值减小,重吸收水分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
答案:(1)高于 (2)主动运输 载体蛋白、能量 (3)渗透吸水 原尿中渗透压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渗透压差值减小,重吸收水分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
5.(2010年上海卷)如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部分调节机制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A、B的名称:A 、B 。
当健康人体处于环境温度38 ℃时,内环境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渗透压。 (2)此时,体内温度调节的主要反射弧是
。
(3)写出此时人体渗透压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
(4)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对A的调节效应是 A的活动,此种调节方式在人体内环境平衡的调节中广泛存在,其意义在于
。
解析:(1)根据图解可以判断,C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A)分泌、垂体(B)释放的。
(2)体温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形式是反射,书写反射弧时,感受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要写出具体的结构。
(3)题中涉及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渗透压调节,所以在书写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时,要具体到体温和渗透压调节这两个方面。
(4)当渗透压下降后,抑制了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进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加,使渗透压升高,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能准确、迅速地调节激素的含量,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答案:(1)下丘脑 垂体
(2)皮肤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
(3)此时血流量增加,出汗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重吸收增强,尿量减少;同时,下丘脑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 (4)抑制(负反馈) 维持激素水平的相对稳定(维持内环境/系统/机体的相对稳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