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医学微生物学简答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12:00:1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脏疾病

主要的动物源性细菌有哪些?各引起哪些人畜共患病? (1)布鲁斯菌,引起布鲁斯菌病,也称波浪热。 (2)鼠疫耶尔森菌,引起鼠疫。 (3)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炭疽。 炭疽杆菌的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荚膜:抗吞噬,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繁殖扩散抵抗血清阳离子蛋白的降解 芽胞

炭疽毒素-----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 保护性抗原(PA) 水肿因子 (EF) 致死因子(LF) 疾病:炭疽

接触---皮肤炭疽(最常见、症状最轻) 消化道---肠炭疽 呼吸道---肺炭疽

鼠疫杆菌的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

内毒素、鼠毒素、荚膜、抗原 所致疾病:

腺鼠疫 (南方多见) (淋巴结炎)

肺鼠疫 (青藏高原多见、传染性最强)--卡桑德拉大桥 败血症(黑死病)(早期血液有传染性) 布鲁菌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细胞内寄生菌) 毒素:内毒素(不产生外毒素)

侵袭性物质:荚膜、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 致病机制

细菌被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增殖 到达局部淋巴结繁殖 突破淋巴结入血引起菌血症,内毒素效应 进入肝、脾、骨髓、淋巴结等 所致疾病

波浪热:反复形成菌血症及内毒素血症;发热呈波浪型(下午升高、晚上降低);肝脾肿大、关节疼痛等

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 支原体 细菌L型

在遗传上与细菌无关 在遗传上与原菌有关

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变成细菌 在无诱导因素下,易回复为原菌 生长慢,菌落小 菌落稍大

液体培养时不易见到混浊 液体培养时微混浊 生长时需要胆固醇 不一定需要胆固醇

菌落Dienes染色呈蓝色 菌落Dienes染色不着色 钩端螺旋体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内毒素样物质(脂多糖样物质)、溶血素、细胞毒性因子 所致疾病:钩体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鼠类和猪为主要储存宿主。

特点:

1、可通过完整的皮肤粘膜或破损皮肤进入,引起钩体血症表现 2、起病急、高热、乏力、全身酸痛、腓肠肌压痛 3、眼结膜充血 4、表浅淋巴结肿大 5、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梅毒螺旋体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以侵袭性物质为主

所致疾病:先天性梅毒、获得性梅毒 获得性梅毒分期

早期梅毒:I期梅毒:感染性极强,破坏性小,自限性以无痛性硬下疳为主

II期梅毒:感染性强,破坏性小,自限性2~10W后,全身皮肤粘膜梅毒疹,浅表淋巴结肿大

晚期梅毒 III期梅毒:感染性弱,破坏性极强;基本损害为慢性肉芽肿,侵犯心血管、脊髓等,有生命危险

常见的致病性立克次体所致疾病。 1、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 2、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 3、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

4、贝纳柯克斯体(Q热柯克斯体):Q热 5、汉赛巴通体:猫抓病

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与功能

(1)裸露病毒体的结构。1、核心。含有DNA或RNA;有些病毒还含有复制酶。核酸在医学上的意义:具有遗传变异性;具有感染性;可用于病毒的分类与鉴定。2、衣壳。由多肽组成壳微粒,壳微粒按一定的对称方式排列组合成衣壳。衣壳在医学上的意义:保护核酸的作用;介导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具有抗原性。病毒的核酸与衣壳共同组成核衣壳为一个完整的病毒体,具有感染性。 (2)包膜病毒体结构。1.在核衣壳外还有由类脂组成的包膜。2.包膜表面有糖蛋白组成的突起物称为刺突。包膜在医学上的意义:包膜病毒对有机溶剂敏感;具有抗原性;具有感染性。有包膜的病毒同样是一个完整的病毒体。

简述垂直传播的概念及通过垂直传播的常见病原体种类 垂直感染:病毒通过胎盘、产道等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 类型和途径 病原体

产前由胎盘感染 风疹、巨细胞病毒、梅毒螺旋体、弓形体、淋病奈氏菌 已感染的产道 衣原体

哺乳 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人基因组含病毒DNA多种逆转录病毒 病毒的致病机制

㈠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1、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2、稳定状态感染:某些病毒进入细胞后能够复制,却不引起细胞裂解、死亡,这常见于有

包膜病毒,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自带,细胞在短期内不会死亡,但会发生变化,会出现细胞融合和细胞表面产生新抗原。

3、包涵体形成:有些细胞在病毒感染后,于胞浆或核内出现特殊的斑块状结构。是病毒的增殖部位,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诊断依据。 4、细胞凋亡

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毒基因部分或全部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并传至子代细胞,不产生子代病毒,细胞也不破坏。 可引起细胞遗传改变——细胞转化; 也可发生细胞恶化——肿瘤相关病毒。 ㈡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1.病毒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与组织器官的损伤。

2.免疫病理损伤。1)体液免疫病理作用:病毒的包膜蛋白、衣壳蛋白均为良好的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3)病毒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4)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病。

简述干扰素的概念、种类、作用及其抗病毒的主要机制。 干扰素:干扰素是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

分类:Ⅰ型:IFN- α(人白细胞产生)IFN-β(人成纤维细胞产生);Ⅱ型:IFN-γ(人Th细胞产生)

生物学作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抑制细胞分化、成熟)

干扰素作用机理:1、促进机体抗病毒蛋白合成2、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3、阻碍病毒吸附4、诱导细胞因子释放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

1、RNA病毒,呈小球形,20-30nm,20面体,由60个壳粒组成,每个壳粒由4种不同结构蛋白组成(V1-V4),无包膜。

2、多在易感细胞内增殖,产生CPE。

3、耐乙醚,耐酸,pH3-5稳定,56℃ 30min灭活,对uv、干燥敏感,在污水、粪便中存活数月(传播有关)。

4、粪口途径传播,对人类致病以隐性感染多见,能引起多种疾病,不同肠道病毒可引起相同症状,同一种病毒又可引起不同疾病。 简述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与所致疾病。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致弛缓性肢体麻痹多见下肢俗称小儿麻痹。

柯萨奇病毒:诱发新生乳鼠弥漫性骨胳肌炎,导致驰缓性麻痹;诱发新生乳鼠局灶性骨胳肌炎,导致痉挛性麻痹

埃可病毒:诱发婴儿腹泻和无菌性脑膜炎等

新型肠道病毒:1969你去哪后陆续分离到的包括68、69、70和71型。71型能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简述轮状病毒的致病性。

HRV分为A~G7组,A~C组引起人类、动物腹泻,D~G组引起动物腹泻;A组最为常见,是引起6个月~2岁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B组仅在我国成人中爆发流行。

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小肠粘膜绒毛细胞内增殖,造成微绒毛萎缩、变短、脱落,细胞渗透压发生改变,电解质平衡失调,大量水分进入肠腔,引起严重水样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

酸中毒而导致死亡。

各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 HAV HBV HCV HDV HEV

核酸 +ssRNA dsDNA +ssRNA –ssRNA +ssRNA

传播途径 肠道传播 肠道外及性传播 肠道外传播 肠道外传播 肠道传播 甲型肝炎的治病性、免疫性。

致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免疫病理作用;

致病特点:起病急,病程短,预后良好;传染性强,易流行。

免疫:急性期产生IgM抗体,恢复期产生IgG抗体后者可在体内维持多年,免疫力牢固。 乙型肝炎的基因组成、治病机制、抗原检测结果的临床学意义。

基因结构:双股未闭合环状 DNA;短正股、长负股;负股上有四个开放读码区(ORF),编码7种蛋白质:分别是S、C、P、X

致病机制:病毒感染机体后,除直接损伤肝细胞外,其抗原成分诱发机体产生自身免疫病理损害,导致肝细胞受损。

主要机制:1、病毒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

2、病毒发生变异:病毒逃逸出机体的免疫 3、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

4、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免疫复合物可引起Ⅲ型变态反应,关节炎和肾炎最为常见。 5、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害 抗原组成及其意义:

HBsAg:HBV感染的特异性标志 ,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份。

抗-HBs: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抗-HBs , 血清中出现;抗-HBs意味着机体已产生了免疫力。

HBeAg:可溶性蛋白,从受染细胞分泌入血,可作为 HBV复制及血液具有强感染性的指标。 抗-HBe: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抗-HBe 的出现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经蚊子叮咬进入人体,在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结增值,然后入学,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进入肝、脾等处的单核巨噬细胞内增值,再次入学,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情如果不在发展,为隐性感染,临床出现发热、头痛、寒战等表现。少数免疫力不强的病人,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和脑膜炎症,临床出血高热、头痛、呕吐、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死率高达10%,幸存者可留下后遗症。 简述人类疱疹病毒的种类及其所致的主要疾病 病毒 所致疾病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 (HSV-1) 龈口炎、唇疱疹、角膜结膜炎、脑炎等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 (HSV-2) 生殖器疱疹、新生儿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SV) 水痘、带状疱疹、肺炎、脑炎

EB病毒 (EBV)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

巨细胞病毒 (CMV) 巨细胞包涵体病、输血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畸形、肝炎、间质性肝炎等

人疱疹病毒6型 婴儿急疹、间质性肺炎、幼儿急性发热病 人疱疹病毒8型 Kaposi肉瘤 狂犬病毒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人被咬伤后,病毒进入伤口,先在该部周围神经背根神经节内,沿着传入感觉神经经纤维上行至脊髓后角,然后散布到脊髓和脑的各部位内增殖损害。在发病前数日,病毒从脑内和脊

髓沿传出神经进入唾液腺内增殖,不断随唾液排出。潜伏期1~2个月,短者5~10天,长者1年至数年。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咬伤部位与头部距离远近、伤口的大小、深浅、有无衣服阻挡,以及侵入病毒的数量。有人认为病毒在犬群多次传播后毒力增强,可缩短潜伏期。

所致疾病:狂犬病(恐水病) 防治原则 控制犬类

处理伤口:20%皂水——70%酒精 被动免疫:高效价狂犬病毒血清 自动免疫:灭活狂犬疫苗

HIV的传染源与传播方式有那3种?

艾滋病的传染源是HIV无症状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其主要传播方式有3种:1.通过同性或异性间的性行为;2.输入带HIV的血液或血制品、器官或骨髓移植、人工授精、静脉药瘾者共同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3.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或经哺乳等方式引起的传播。

搜索更多关于: 医学微生物学简答题 的文档
医学微生物学简答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puzh5dkj300kc51zttt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