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12:32: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多刺;中寒武世(∈2-3):等尾型即尾甲≈头甲,头鞍两侧平行或截锥形、眼叶减小,胸节减少;中、晚寒武世出现浮游生活的球接子类;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奥陶纪-志留纪(O-S):头鞍向前扩大、鞍沟背沟不明显,胸节进一步减少,尾甲变大、大尾型即尾甲>头甲;泥盆纪-二叠纪(D-P):仅镜眼虫目少量孑遗分子较为重要;二叠纪末(P3):绝灭。

④ 简述笔石的演化趋势

早奥陶世早期:树形笔石目为主,如网格笔石;早奥陶世中晚期:正笔石目无轴亚目均分笔石动物群为主,如对笔石;中晚奥陶世:正笔石目有轴亚目双笔石科类大量繁盛;S1:除双笔石外,单笔石开始繁盛(正笔石目,有轴亚目);S2-3:几乎全部为单笔石科动物

奥陶纪是鹦鹉螺类最繁盛的时期,以直壳类为主,壳体较大,壳内体管构造复杂。

4、 简述生物的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指生物周围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总和。其中,生物因素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寄生、共生及食物链;食物链系指一定环境范围内,各种生物通过食物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非生物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如温度、深度、光线、底质、气体、盐度等。

5、 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的制约性——环境从根本上决定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2)生物的适应性——生物可通过自身生理机能的调整、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潜力,某种程度上还能改造环境。(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切相关。(4)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但也不是无限的。

6、 简述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

(1)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水深(海拔)、光线、盐度、底质及其他因素如含氧量、有害气体、水体流动性和海拔等,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比如:随着水深加大,则压力和盐分也增

加,而温度、含氧量和光线均下降;(2)生物因素,指共同生活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共生、共栖、寄生和食物链等。

7、 简述群落古生态分析法

群落古生态分析法主要根据群落的生态组合类型来分析古环境,并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在纵向上的演替来分析推断古环境的演变过程。要注意两点:化石保存具有不完整性;化石是原地埋藏还是异地埋藏。

8、 简述瓦尔特相(定)律 √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可以依据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或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来推测横向上或纵向上的依次变化。如果不相邻的两个沉积相在横向上或纵向上叠置在一起,说明两者之间曾经发生过构造变动。

9、 简述现实主义原理或“将今论古”原理 √

运用现代沉积环境与产物的关系推断古代沉积物或地层的形成的条件。或者说:现代可见的地质作用和产物,完全可用以说明和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物质纪录。但是,地质作用赖以发生的环境因素与介质本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不同速度和规模不断变化的,必须遵循辩证的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现实类比分析,切不可生搬硬套。

10、 简述穿时普遍性原理 √

由于搬运介质沿水平方向的位移作用,使得沉积物发生横向堆积,随着环境的变迁,所形成的岩石地层必然是穿时的,也就是说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总是不一致的,或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是斜交的,这种穿时性在岩石地层单位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带也具有穿时性。

11、 简述地层层序律 √

地层层序律包括三个方面:(1)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2)原始侧向连续律: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3)地层叠覆律: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12、 简述建组的条件 √

1)岩性相对一致(均一、夹层、互层、成因相关或特别复杂);2)内部结构较一致;3)顶底界线明显,可以是不整合界线或明显的整合界线,组内不能有不整合界线;4)一定厚度和分布范围(一般要求能在1/5万-1/20万区域地质图上表达)。

13、 简述前寒武系的特征

(1)时限长(46-5.4亿年);(2)地层普遍变质 (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一般越老变质越深),岩浆活动发育;(3)构造变形复杂,因为原始地壳薄、刚性差、热流值大,易塑性变形,而且经历多期构造变动;(4)生物化石稀少(以分子化石为主,化石无硬壳、后期破坏);(5)大气圈、水圈极酸性、极还原,与现在不同;(6)矿产丰富(Fe、Au、U)。

14、 简述太古界到元古界地层的变化特征 √

从Ar到Pt,从老到新,(1)地层变质程度由深到浅,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的麻粒岩,片麻岩,角闪岩等;(2)火山岩由多到少,太古界为超基性、基性火山岩,元古界多为钙碱性火山岩;(3)沉积岩由少到多,太古代晚期夹有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元古代晚期大量发育碳酸盐岩、叠层石和红色沉积,反映大气圈、水圈含氧量增加。

15、 简述震旦系特征 √

为我国特有的地层单位,即新元古界中上部部分,主要特征:1)大型稳定板块已形成,发育稳定成熟的盖层沉积,与寒武系之间无大的构造运动,因而与古生界接近(无机界)。2)发

育丰富、高级的裸露动物群。3)冰川沉积发育(低纬度大陆冰盖)。

16、 简述迪卡拉动物群(或澄江动物群或小壳动物群伊)及其地质意义

埃迪卡拉动物群:指震旦纪后期出现的,主要由腔肠动物(67%水母、海鳃纲)、环节动物(25%)、

节肢动物(似三叶虫)(5%)组成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群。我国为贵州翁安生物群,它见于震旦纪中期陡山沱组。

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

无脊椎动物群。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它是第一个带壳生物群,作为寒武纪的起点。

澄江动物群:发现于我国云南澄江,是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无壳和具壳

化石混生的生物群,距今5.3亿年。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置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及鱼形动物。它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17、 简述南丹型泥盆系和象州型泥盆系的特点 √

南丹型泥盆系:

地层: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 生物化石: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叶虫;

沉积环境: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 象州型泥盆系:

地层: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厚度较大;

生物化石:丰度和分异度高;以腕足、双壳、三叶虫、棘皮类等多门类底 化石和层孔虫、珊瑚和苔藓虫造礁生物广布为特征;

沉积环境: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pxsm8e7sv9mzf00wd46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