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9期,(日本)国际文化工房,2007年,第14~23页。
(21)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8),1971年。
(22)贺嘉:《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先声——论五大臣出洋考察及其结论》,《汉中师院学报》1993年第4期。
(23)如前引《清末宪政史》,第133~135页;蔡礼强:《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第106页;董方奎:《清末政体变革与国情之论争——梁启超与立宪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68~169页。
(24)周秋光:《熊希龄与清末立宪》,《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25)赵广式:《清末五大臣政治考察的积极成果》,《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26)宫凯:《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成果缕析》,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张树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述评》,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7)迟云飞:《端方与清末宪政》,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等编: 《辛亥革命史丛刊》第9辑,中华书局,1997年,第81、85页。
(28)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4、159页。
(29)俞勇嫔:《戴鸿慈与清末宪政运动的开端》,《历史教学》2005年第11期。
(30)张从容:《晚清司法改革中的戴鸿慈——兼论传统司法官员的知识转型》,《学术研究》2007年第2期。
(31)李守孔:《论清季之立宪运动——兼论梁启超、张謇之立宪主张》,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6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7、33页。
(32)陈荣勋:《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的历史作用》,《齐鲁学刊》1990年第4期。
(33)罗华庆:《论清末五大臣出洋考政的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4期。
(34)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31~132页。
(35)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5页。
(36)吴春梅:《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关于清末新政的理性思考》,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1、123页。
(37)鸽子:《隐藏的宫廷档案——1906年光绪派大臣考察西方政治纪实》,民族出版社,2000年。
(38)张晋藩:《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0页。
(39)Richard S. Horowitz, \1905 -6 Government Reform Commission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Qing Central State\。
(40)王晓秋:《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学术月刊》2007年第6期。
(4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0页。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5页。
(42)雷俊:《官僚立宪派与清末政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43)张玉法:《学者对清季立宪运动的评估》,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
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六编),第689页。
(44)转引张玉法:《学者对清季立宪运动的评估》,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六编),第681页。
(45)马东玉:《五大臣出洋考察与清末立宪活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46)李云汉:《中国国民党史述》(第一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4年,第533~534页。
(47)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295~299页。
(48)安宝:《清末五大臣与岩仓使节团出访的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9)杨柳春:《清末革命党对预备立宪的反应及其影响》,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4期,第114~122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