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破灭的孔子来说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但是孔子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 6.《沂水春风》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自,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对学生回答善于区别评价,即使对令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神情来表达。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二、 课后练习训练
1、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 曾皙的志向似乎不符合入世精神,孔子却对他大加赞赏。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孔子赞赏曾皙的原因。 参考:原因一:孔子虽提倡积极入世,但多年的奔波,多次的碰壁,让他心灰意冷,曾皙描绘的图景,正与孔子此时“知时而不求为政”的心情契合。原因二:曾皙所阐述的志向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的写照。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参考: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参考: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十:中庸之道
一、 重要思想陈述
1. 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①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规律,都偏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孔子认为立脚点应该是仁义之道。
②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中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
③强调取两用中,温和处事。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
④强调“权”的重要性。“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2. 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3. “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有借鉴意义。 二、 课后练习训练
1.阅读《淮南子》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9
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 参考:依据“做事要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做到合情合理”的中庸思想。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2) 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
参考:内涵: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3) “中庸”的思想与“折中主义”有什么区别?
参考:“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把人分成了哪几类?你愿意与其中的哪一类交往?请结合上述语录,简要说说理由。
参考:①孔子把人分成五类:君子、狂者、狷者、小人、乡愿。②我愿意与君子交往。君子为人处事讲原则,“义之与比”“和而不同”,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不偏袒,不苟合,符合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狂狷者有优点,狂放者积极进取,狷介者不肯做坏事,但两端平衡得都不够好;小人“同而不和”,表面打得火热,但骨子里不和谐;乡愿,是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这种人表面忠厚朴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是道德的破坏者。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 孔子所恶的四种人与子贡所恶的人有所不同,这与他们对人的要求不同有关。请简要说明不之处。
参考:孔子更强调人要包容厚道;要讲礼仪;遵守尊卑的秩序;做事要通融,不能固执不通,把无知当作勇敢。子贡更强调做人要诚实、谦逊、尊重他人隐私。
(2) 从选用的语录来看,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具备哪些品质?
参考: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君子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