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13:10: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方法:图文并茂、激趣朗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德国的风光图片,并讲解: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什么?原来……(板书课题: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三、学习课文,感知奇丽的景色。

1、季老先生在三十五年后重返德国,再次见到这样的景象,感慨万千!请你默读全文,迅速在文中找一找,哪一句话写出了季老先生由衷的感叹? 2、交流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象!多么奇特的民族!

出示并齐读,什么词语首先跃入你的眼帘?(抓 “!”;“奇丽、奇特”) 板书:奇丽? 奇特?

3、同学们,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件出示)

预设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是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景色美?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这种美丽神奇在哪里?

预设二: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从哪些词语你体会到了景色的奇丽? (2)指导朗读。

四、点拨提升

1、引语: 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看着花开,闻着花香,听着鸟语,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咱们现在就走进这花的海洋。 2、入情入境朗读。

3、走在这样的街上,如果是刚刚放学回家的你,心情会怎样?留学在外的季先生,心情又会怎样?

4、导语:真是“人在街上走,如在花间游。”带着这种享受的惬意读读这诗一般的文字。

5、再读体会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 五、课堂总结

1、看到这样的景色,谁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2、(板书)把奇丽的“?”改成“!”,下节课继续讨论奇特的民族。

六、作业布置:摘抄描写花美的词句。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2、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回顾内容

1、听写:奇丽 奇特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境界 耐人寻味 宇宙 人性

2、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些什么?

二、品读课文,感悟境界 (一)品读“奇丽的景色”。

1、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想“丽”在哪里,“奇”在何处。

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是什么让“我”感到“应接不暇”呢?作者把花比作海洋,谁来说说海洋的特点?整条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人应接不暇,真是既美丽又奇特。难怪“我”禁不住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二)体会“奇特的民族”。

1、从哪些句段能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2、如果你跟随作者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 3、课文中,作者用了两句简洁的话来概括自己看到的情景,请找出来。 4、谁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5、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看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景象,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三)朗读升华

在德国,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鲜花绽放的清香,能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奇丽的花,这奇特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先生,所以他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正是这种“我为人人”的境界,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学生接读第2自然段部分文字。)

正是这样奇特的民族,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学生接读第3自然段写景部分。)

(四)理解“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四五十年前,季老先生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看到的还是这样的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齐读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联系上下文说说“什么东西变了,什么还是没有改变”?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四五十年后,我故地重游,发现_______变_______了;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原来,_______始终没有变。

3、不错!花的美丽没有变。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人的习惯没有变。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人的思想境界没有变。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季老先生故地重游,他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看到了什么?(出示填空题: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梦见了_______;梦见了_______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优美的词句。 2、课外阅读《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小艇、船艄、保姆”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4、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抓住特点,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小艇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2、学生读题,交流对威尼斯的了解。 3、师简介威尼斯。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并理解。 2、读了课文,你感受到威尼斯美在哪里?

3、全班交流。请学生读读描写威尼斯风光的句子。

三、直入课文,感受小艇“形之美”: 1、学生画出描写威尼斯小艇样子的句子。自由读这段话,说威尼斯的小艇美在哪里? 2、交流指导:“二三十英尺”大概有多少长?为什么把小艇比作“新月” 和“水蛇”? 3、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威尼斯小艇吗?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引出课文第一自然段。

4、朗读,读出小艇的美。

四、再读课文,体会小艇“坐之舒”:

1、这小艇不仅样子美,坐在里面也很舒服,同学们想不想坐坐这种小艇呢?引出第三自然段:坐在小巧玲珑的威尼斯小艇里,舒服吗?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感悟。朗读语段。

3、坐着舒适的小艇,穿梭于古老的水城威尼斯之中,你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五、小结。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好词佳句。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q2o266hv00mq5e7eayt5nd0e7n2rf017b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