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致富、遵守信义、节俭好学的儒商形象,说明元代的商业文化已影响了元杂剧的创作,商人形象已作为正面主角出现;另外,也批判了富家子弟好逸恶劳、挥霍享乐的思想。 (2)《东堂老》的艺术特点
A. 道白质朴生动。 B. 细节描写精彩,刻画败家子形象,鲜明生动。
第八章 宋元南戏
一、南戏的起源和发展 1、何谓南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南戏的起源
(明)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3、早期的南戏
早期南戏存目230多种,其中有剧本的19种,有残文佚曲流传的130种。 现存剧本15本,残曲19种。主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高明的《琵琶记》。 4、南戏的内容、体制特点
·内容:以表现婚姻爱情、家庭伦理题材为主; ·体制:
(1)结构:以出为单位,没有长短限制可十几出至几十出。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
(2)音乐:以南方歌曲为主,有入声。曲词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唱腔以南方曲调为主,柔和婉转,伴奏多用管乐。
(3)演唱:各角色都可以唱,有合唱、伴唱等形式; (4)角色:生、旦、净、丑、末、杂。 ·民间色彩更浓,文人化气息较淡。 二、《琵琶记》 1、作者高明的生平
高明(1307?-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今温州)人。出身书香世家。考中进士后,曾在浙江、福建等地任职,为官清廉。曾参与征讨元末起义军,后避乱隐居明州(今宁波),以词曲自娱。 2、《琵琶记》 (1)主题思想
取材于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但将蔡伯喈弃亲背妇的负心故事,改变为蔡伯喈全忠全孝、大团圆结局的故事,宣传“忠孝节烈”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作者思想与作品内容的矛盾
作者的主观动机是宣扬封建教化,却又真实地描绘了功名利禄和家庭幸福的冲突,“事君”和“事父”的冲突,理念和情感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就暴露出封建道德本身的矛盾。 (2)广泛的社会性
宋代科举制度造成的弃妻现象和舆论的谴责;元代民间对书生的怜悯和同情。 3、艺术特色
1)人物形象的塑造
蔡伯喈:矛盾性格、精神痛苦,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复杂心态。
赵五娘:是剧中塑造得最为动人的形象,温顺善良,吃苦耐劳,忘我牺牲,坚韧不拔,
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2)结构严谨,两条线索交错发展,相互对照。
3)语言既接近口语,又富于文采。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曲词。
4)代表了南戏在进入明清“传奇”阶段之前发展的顶峰。 三、四大南戏 1、《拜月亭》
《拜月亭》又名《幽闺记》,作者相传是施惠。 (1)《拜月亭》的内容
此剧以金末动乱为背景,描述了蒋世隆和王瑞兰、陀满兴福和蒋瑞莲两对年青人在乱世中历经磨难,最终结为夫妻的离合悲欢。 (2)《拜月亭》的艺术特点
A、把爱情故事置身于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上去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风貌。 B、善于描摹人物细致微妙的内心活动及矛盾心理,塑造人物丰富的性格。
C、情节曲折生动,关目奇巧,在悲剧性的情节中巧妙地运用巧合、误会、插科打诨等表现手法,寓庄于谐、悲喜交融。
D、曲文本色自然,而又时露机趣,富有形象性和节奏感。 2、《荆钗记》 (1)《荆钗记》的内容 有说柯丹邱所作。
写王十朋与妻子钱玉莲“贫相守,富相连,心不变”的婚姻故事,塑造了一对忠于爱情,坚贞不屈,富贵不能动其情,威逼不能屈其志的“义夫节妇”形象。 (2)《荆钗记》的艺术特点
A、把主人公置于命运的风头浪尖上进行刻画,矛盾冲突此起彼伏,情节曲折跌宕,特别适宜于舞台演出。
B、结构颇为精巧,利用荆钗这一道具贯穿全剧,使得关目紧凑。 C、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较强。 3、《白兔记》 (1)《白兔记》的内容
通过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表达了“贫者休要相轻弃,否极终有变泰时”的主题思想。 (2)《白兔记》的艺术特点
A、剧本成功地描绘出李三娘这一普通妇女的悲惨命运,刻画了她忍辱负重、忠贞不渝、坚韧顽强的性格。
B、能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 C、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充满朴野之趣。 4、《杀狗记》
据杂剧《杀狗劝夫》编。 主要写封建家庭中兄弟、夫妻和叔嫂之间的矛盾冲突,对酒肉朋友的卑鄙势利暴露得较为充分,宣扬了“亲睦为本”、“妻贤夫祸少”的封建意识,道德说教气息较为浓郁,艺术上也比较粗糙。
第九章 元代散曲
一、散曲的兴起和体裁
1、何谓散曲
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散曲小令也叫街市小令、叶儿。 2、散曲的兴起
(1)词:与散曲关系最密,“词余”说。
(2)诸宫调:对于音乐的整理定型和文字表达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3、体制和特点
体制: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小令只有一段,句句押韵;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组成,一韵到底,有尾声,但不必句句押韵。 特点:
韵脚较密,很多曲牌句句押韵,且不能转韵,节奏繁促; 韵部的区分和诗词不同,是按北方的实际口语划分 韵脚可平仄通协,对仗的变化较多 句式变化较大、可以添加衬字 散曲繁盛的原因
当元代文人摆脱了对政权的依赖而与市民社会接近,从而也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伦理的束缚时,散曲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能够更自由更充分的表达其思想感情的工具;他们的世俗化的、纵恣而少检束的人生情怀,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 4、元散曲作家的流派和分期
元散曲的流派大致分为豪放与清丽两大流派。豪放派以马致远为首,其他作家有张养浩、贯云石等。清丽派以张可久为首,其他作家有白朴、乔吉等。 元散曲始终与杂剧保持着同步的节律。和杂剧一样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以马致远的成就为高。元散曲的后期创作中心在杭州,以张可久的成就为突出。 二、元前期散曲
元散曲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白朴、卢挚、张养浩等,以马致远的成就为高。 前期特点:
随着传统信仰的失落,作家们对封建政治的价值普遍采取否定的态度;逐步意识到文士的人生价值不一定甚至无须和政治相联系。
作家的生活态度与市井社会的观念形态关系密切,显示出唐宋以来不断强化的儒家伦理的脆弱断裂。
“本色”为主。 1、马致远
(1)现存小令115首,套数22套,大都辑入《东篱乐府》。
题材广泛,叹世归隐一类的作品最多,此外还有描写自然景物、表现男女恋情、咏史怀古等类型的作品。代表作:【天净沙】《秋思》 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小令连用名词,描画出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图,篇末画龙点睛,点明游子思乡的主题。全曲情景交融,富于诗情画意,有唐诗的韵味,故备受称赏。 特点
意象组合更为自然
每个单字名词前都有一形容词作修饰,既有主观抒情性又减低意象的密度 前三句结构同,为一单元(浑重感、清新感、空间延伸),描绘出完整画面。后两句渲染、点题。
《双调夜行船·秋思》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昨日春来,今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
〔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写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怀,对隐逸生活的歌颂。全曲由7支曲组成,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曲 [夜行船],慨叹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2)[乔木查] 等5支曲,说明名利皆空,唯有归隐大自然才是归宿。 (3)尾曲 [离亭宴煞],批判世人追逐名利,歌颂归隐生活。 (2)艺术特色
A、感情强烈,表现酣畅,多用感叹句、反问句。 B、善用鼎足对和博喻。
C、语言明快宏放,雅俗兼备,体现出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 2、关汉卿
(1)关汉卿散曲现存小令57首,套数14套。
其散曲的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描写男女恋情和离情别绪;二是感物抒情之作;三是描写自然风光。
(2)关汉卿散曲的艺术成就:
A、质朴自然,真率爽朗,带有浓厚的市井气息和市俗情趣。 B、无论何种题材,都肆意畅情,淋漓酣畅。
C、艺术风格多样,但其主导风格是本色自然,并融入诙谐之趣。代表作品有【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双调·沉醉东风】《别情》。 3、张养浩
字希孟,号云庄,山东省历城(今济南)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晚年以陕西行台中丞前往关中救灾,卒于任上。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共有小令161首,套数2套。语言质朴豪放、不少作品带有批评政治的内容,显示沉郁的风格。其现存散曲均是作于罢官之后,回首官场有万千感慨,笔下的挖苦讽刺,更有着深于世故的锐利。
代表作【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为作者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关中赈灾时所作。 作者从沿途景色勾起思古之情,追昔抚今,结句点题:指出历代王朝的兴亡,都是建立在人民苦难的基础上。 代表作:《山坡羊》组曲
《潼关怀古》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评:虽是儒者经世济人的情怀,但作者的立场,更显高远。
此曲寥寥数语,高度概括,精警深刻,尤以结句影响深远。全曲气势雄浑、语言刚劲,体现了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
风格豪放飘逸,行文自然朴实,散文化和诗化迹象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文人雅化的特色。 三、元代后期散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