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代文学4 - 复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8 12:47: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张可久

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一生沉抑,足迹遍布江南许多地方。其散曲多写隐逸之趣,与马致远被誉为“元曲双璧”。有散曲集《小山乐府》,今存小令855首,套数9套。

【南吕·一枝花】《湖上晚归》

【一枝花】长天落彩霞,远水涵秋镜。花如人面红,山似佛头青,生色围屏。翠冷松云径,嫣然眉黛横。但携将旖旎浓香,何必赋横斜瘦影。(黄昏赏花 ) 【梁州】??(入夜赏月、品酒、唱曲 )

【尾】岩阿禅窟鸣金磬,波底龙宫漾水晶。夜气清,酒力醒;宝篆销,玉漏鸣。笑归来仿佛二更,煞强似踏雪寻梅灞桥冷。(深夜归来)

描写作者携美人游西湖的赏心乐事,寄托隐者流连湖山的高雅情趣。 艺术特点:

(1)营造清雅的意境;

(2)化用前人诗词名句,讲究蕴藉骚雅;

(3)语言典丽雅正,善用对句和鼎足对 ,体现出清丽派散曲家的特点。 2、睢景臣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现存套数3套。 代表作【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取材于《史记·高祖本纪》,写汉高祖刘邦还乡的故事。

这首套曲共有8支曲,分为4个层次:(1)[哨遍] 曲,写村民们准备迎驾的情况。(2)[耍孩儿] 至 [三煞] 曲,描写刘邦到来时的显赫排扬。(3)[二煞]至 [一煞] 曲,村民揭穿刘邦的老底。(4)[尾] 曲,写村民要向刘邦讨债。 这首套曲通过村民嘲讽汉高祖刘邦还乡时的装腔作势,揭露他的丑恶老底,表现出对封建皇权的极度蔑视;实际上是借古讽今,讽剌元蒙统治者每年耗费巨资回东北祭祖,反映出作者的民族情绪。 艺术特色:

(1)构思巧妙,用村民的口吻描述刘邦还乡的场面,滑稽可笑,达到讽刺的目的。 (2)语言犀利风趣,通俗自然,富于讽刺色彩。

第十章 元代诗词

元诗发展轨迹 从前期开始,崇尚唐代乃至汉魏六朝的风气在诗坛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作为对宋诗的反动,首先起到把诗歌从重理智而轻情感的道路上拉回的作用;

元代末期,以杨维桢、高启等为主要代表,诗歌中更现出与市民文艺相融合、反映商人生活、突出个人价值与个人情感、在美学上打破古典趣味等种种新现象。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元前期诗人主要有耶律楚材、刘因、戴表元、赵孟頫等人;中后期诗人有被称为“元诗四家”的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还有王冕、萨都剌和杨维桢也享有盛名。元词分为宗苏、辛和宗周、姜两派,北人多学苏、辛,如刘因、萨都剌;南人多学周、姜,如张翥。 一、元前期诗歌 特点

同宋诗传统的分离和风格的多样化。 强调诗歌的抒情功能。 诗中充满人生的幻灭感、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乃至尖锐的批判,以及对新的人生取向的寻求。

1、刘因(1249-1293)

字梦吉,号静修,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是著名的元初北方诗人、理学家。他虽非宋人,却因爱汉族文化而眷念故宋,诗作多沉痛的故国之思。在诗歌艺术上受元好问影响,风格豪健而沉郁。七古受韩愈、李贺的影响较大,想象奇特,豪宕苍劲;七律颇有元好问之遗风,气骨超迈,沉郁雄浑;晚年有大量的“学陶诗”。

《白沟》刘因

是一首咏史诗,写来到辽、宋交界的白沟(拒马河)而引起对历史兴亡的沉思。诗作指出宋太祖曾有取幽燕的雄图,但儿孙辈对辽金妥协求和,终至北宋灭亡,南宋国界移至淮水。在艺术上,此诗信笔纵横,议论精辟,有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念奴娇·忆仲良 》刘因

为忆念亡友王庭钰之作。词写作者夜梦越过万水千山,来到友人墓前凭吊;回忆曾与友人相约游京都的往事,表现了对友人深挚的感情。艺术上用词刚健,意境开阔,有苏轼豪放词的风味。

2、赵孟頫等南宋遗民诗人

以方回、戴表元、赵孟頫等为代表。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赵宋皇室后裔。因仕元而受“变节”的指责,思想一直矛盾。诗文书画皆精通。

《岳鄂王墓》赵孟頫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衣冠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赵孟頫的诗常反映出极度矛盾和痛苦的心态:既思念故国,又对现实担忧、无奈;既有自我忏悔的心理,又能自我开脱、排解。

在艺术上,其诗圆润流转,清邃奇逸,诗情馥郁,语言明净,七律尤为出色,以清丽委婉见长。

二、元中期诗歌 “元诗四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艺术特色:“盛世之音”

“典而实、整而健、刻而峭、丽而新”

讲求法度,形式工整,措辞典雅,不追求情感或个性的激烈或纵恣的表现,而崇尚一种合乎正统美学趣味的风格。

虞集,字伯生,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尊崇程朱理学,把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奉为诗歌的美学理想。

诗歌的题材狭窄,多寄赠题咏之作,缺乏广阔的社会内容,也常有叹老嗟卑和退隐归田感情。诗风清雅俊逸,典正精切,注重规矩法度,讲究字句工炼。

《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三、元后期诗文 出现新的特征:

世俗性:作品中表述的心理层面更接近人性真实,而较少伦理掩饰。

个体意识的强化:表现不同常人的独特个性,思想上也有独立思考的倾向。 1、王冕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性格愤世嫉俗、狂放不羁,隐居不仕。善画、篆刻。 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矛盾,风格质朴豪放。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杨维桢及其“铁崖体”

杨维桢是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本于性情,纵横奇诡、秾丽妖冶,充满力度感,人称“铁崖体”。有力地矫正了元代中期缺乏生气、委琐靡弱的诗风,是当时给诗坛带来最大变化的人。 文学主张及特点

要求文学真实地表达各人的自然之性,开明代“性灵派”的先河。 “铁崖体”以自由奔放的古乐府为主要体式,提倡“复古”,却反对模拟,“贵袭势,不袭其辞”。

自我精神的恣肆飞扬和赞美世俗享乐。 3、萨都剌的诗词

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有《雁门集》。为元代最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诗作题材广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他又以北人出身而长期生活在南方,诗作兼有南北文学之长,风格既刚健俊爽而又清丽婉转。

《芙蓉曲》萨都剌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儿将断肠。绛袍春浅护云暧,翠袖日暮迎风凉。 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荡舟何处采莲人,爱惜芙蓉好颜色。

其诗《芙蓉曲》为乐府诗,原诗题下有“兼善状元御史”六字。此诗仿楚辞以香草美人喻君子的手法,激励友人张子寿以正直官员泰不华(字兼善)为榜样,继续与权贵作斗争。全诗语言清丽自然,含意深远,体现出萨都剌诗清丽俊爽的风格特色。

《上京即事》

描写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如,展现草原雄伟壮丽的风光和牧民的放牧、狩猎的生活。与汉族诗人将边塞生活写得凄凉艰苦不同,萨都剌的边塞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出少数民族诗人的特色。

萨都剌的词追步苏轼的词风,多怀古伤今之作,艺术上意境阔大,格调沉郁苍凉,语言刚劲。如

【满江红】《金陵怀古》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螿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元词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张翥,有《蜕岩词》。他与金元大部分词人不同,属婉约一派,近于周邦彦、姜夔。

【绮罗香】《雨中舟次洹上》

燕子梁深,秋千院冷,半湿垂杨烟缕。怯试春衫,长恨踏青期阻。梅子后、余润留寒,藕花外,嫩凉消暑。渐凉他、秋老梧桐,萧萧金井断蛩暮。 ??

生机勃勃、个性十足

俗文学兴盛,文人画出现,青花瓷??

明代文学《绪论》

一、概说

明代文学的时间,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1368)到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自缢,前后共计277年。 (政治上 文化思想上)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前期 文学的衰微冷落期(1368--成化1487年) 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 诗歌:高启、宋濂和刘基等人

文言短篇小说: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少创变。

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

戏曲的创作则落入低潮,仅有邱濬、邵璨等人可以一提,然其皆以剧载道,殊无艺术感染力。

中期 弘治至隆庆年间(1488-1572),约一百年。 “吴中四才子”:在苏州,以唐寅、祝允明为首。 “前七子”:在京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打着复古的旗号,给予台阁体文风以沉重打击。

“唐宋派”:以唐顺之为首的 “后七子”: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均带有复古倾向。 戏剧创作走出低谷:徐渭的《四声猿》、梁辰渔的《浣纱记》,后者专为当时经魏良辅改良的昆腔而创作。

《水浒传》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西游记》问世。

后期 进入高潮又遭严重挫折期(万历至明亡1573-1644) 戏曲:《牡丹亭》及在内的“临川四梦”,出现了沈璟、王骥德等戏剧理论探索文人。 小说:《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封神榜》等。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二拍”等。

诗歌:提倡一种“独抒性灵”的“公安派”和追求“深幽冷峭”风格的“竟陵派”。 小品文:抒写性情的短小散文,其代表作家有“三袁”和张岱等人。 时代特色与文学发展

1、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市民阶层的壮大 新的读者群的形成 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 审美趣味的转变 文学的商业化 2、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政治思想由高压趋向失控 王学左派的兴起与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 张扬个性和对人欲的肯定 新思潮的先天不足 3、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 4、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不同文学群体的形成 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文学论争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二、《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是一部在长期的群众传说与民间艺术创作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整理完成的。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文学4 - 复习 的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4 - 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q4381lld29kfa251du3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