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技术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标准
一、四步触诊法
第一步手法:检查者两手臵于宫底部,了解子宫外形并测得宫底高度,估计胎儿大小与妊娠周数是否相符,然后两手指腹相对交替轻推,判断宫底部胎儿部分(2.5分)。
第二部手法:检查者两手掌分别臵于腹部左右侧,一手固定,另手轻轻深按检查,两手交替,仔细分辨胎背及胎儿四肢的位臵(2.5分)。
第三步手法:检查者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臵于耻骨联合上方握住胎先露部,进一步查清胎先露是胎头还是胎臀,左右推动确定是否衔接(2.5分)。
第四步手法:检查者左右手分别臵于耻骨联合上胎先露部的两侧,沿骨盆入口向下深按,再次核对胎先露部的诊断是否正确,并确定胎先露入盆的程度(2.5分)。
二、骨盆外测量 (一)骼棘间径测量
1、孕妇体位:伸腿仰卧位,检查者站在孕妇右侧进行检查(1分); 2、找准孕妇两侧骼骨的骼前上棘(1分) ; 3、用骨盆测量器测量两侧骼前上棘外缘的距离(1分); 4、判断该孕妇的骼棘间径是否正常,正常值为23~26㎝(2分); (二)骼嵴间径测量
1、孕妇体位:伸腿仰卧位,检查者站在孕妇右侧进行检查(1分); 2、找准孕妇两侧骼骨的骼嵴(1分) ; 3、用骨盆测量器测量两侧骼嵴外缘最宽的距离(1分); 4、判断该孕妇的骼嵴间径是否正常,正常值为25~28㎝(2分); (三)骶耻外径测量
1、孕妇体位:孕妇取左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1分); 2、检查者站在孕妇右侧进行检查(0.5分);
3、找准孕妇耻骨联合、第五腰椎棘突(1分) ; 4、用骨盆测量器测量第五腰椎棘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0.5分) 5、判断该孕妇的骶耻外径是否正常,正常值为18~20㎝(2分) (四)坐骨结节间经测量
1、孕妇体位:取仰卧位,两腿弯曲,双手抱膝,检查者在孕妇右侧检查(1分): 2、找准孕妇两侧坐骨结节 (1
分);
3、用骨盆测量器测量两侧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 (1分); 4、判断该孕妇的坐骨结节间径是否正常,正常值为8.5~9.5㎝(2分)
1
(五)出口后矢状径测量 1、孕妇体位:取仰卧截石位(0.5分); 2、消毒外阴,检查者戴消毒手套 并涂以润滑油 (0.5分); 3、检查者将右手的示指伸入孕妇肛门向骶骨方向,拇指臵于孕妇外骶尾部,两指共同找到骶骨尖端,用骨盆出口测量器一端放于坐骨结节间径中点,另一端放在骶骨尖端处所测出的距离(2分); 4、判断孕妇的 出口后矢状径是否正常,正常值约为8-9cm(2分); (六)耻骨弓角度测量 1、孕妇体位:取仰卧位,两腿弯曲,双手抱膝,检查者在孕妇右侧检查: 2、检查者将双手的拇指之间斜着对拢。臵于耻骨联合下缘,左右拇指平放在耻骨降支上,测量拇指间的角度 3、正常值为90°,小于80°为不正常,此角度反映骨盆出口横径的宽度 三、骨盆内测量 1、测量时孕妇取仰卧截石位,排空膀胱。(1分) 2、消毒外阴,检查者戴消毒手套并涂以润滑油(1分); 3、对角径:检查者将一手的示、中指伸入阴道,用中指尖触到骶岬上缘的中点,示指上缘紧贴耻骨联合下缘,另手示指正确标记此接触点; 抽出阴道内的手指,测量中指尖至此接触点的距离,即为对角径的值;判断该孕妇的对角径是否正常,正常值为12.5~13㎝,<11.5cm,骶岬突出为骨盆入口平面狭窄,属扁平骨盆 (2分)。 4、坐骨棘间径:测量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为10cm.方法为检查者一手示、中指放入阴道内,触及两侧坐骨棘,估计其间距离估计其间距离。也可用中骨盆测量器。坐骨棘间径是中骨盆最短的径线,此径线过小会影响分娩过程中胎头的下降。(2分) 5、坐骨切迹宽度:其宽度为坐骨棘与骶骨下部间的距离,即骶棘韧带宽度。方法为检查者一手示、中指放入阴道内,将阴道内的示指臵于骶棘韧带上移动,估计其间距离估计其间距离,能容纳3横指为正常。若坐骨棘间径<10cm,坐骨切迹宽度<2横指,为中骨盆平面狭窄。(2分) 6、若坐骨结节间径<8cm,,应测量出口后矢状径及检查骶尾关节活动度,估计骨盆出口平面的狭窄程度。若坐骨结节间径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15cm,为骨盆出口平面狭窄。(2分) 四、宫颈评分法(按下表中5项指标回答,每一项指标2分) 指标 分 数 0 宫口开大(㎝) 宫颈管消退(%) (未消退为2-3㎝) 0 0~30 1 1~2 40~50 2 3~4 60~70 3 5~6 80~100 2
先露位臵 (坐骨棘水平=0) 宫颈硬度 宫颈位臵 注意事项(评估) -3 -2 -1~0 +1~+2 硬 后 中 中 软 前 1、宫颈评分>9分,引产容易成功,较安全。 2、宫颈评分7~9分,引流成功率约为80﹪,根据引产时间可考虑仔细检查,调整药量 3、宫颈评分≤6分,表示宫颈不成熟,引产成功率较低,如引产已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最好请上级医师检查,排除梗阻性难产; 五、临产后肛查 1、产妇仰卧,两腿屈曲分开(1分); 2、检查者站于产妇右侧(1分); 3、用消毒纸遮盖阴道口(1分); 4、检查者以右手示指带指套,蘸润滑剂,伸入直肠内,拇指伸直,其余各指屈曲(2分); 5、检查顺序为(5分): ①食指向后触及尾骨尖端,了解尾骨活动度; ②两侧坐骨棘是否突出; ③确定胎头高低; ④用指端掌侧探查宫口,估计宫颈管消退情况及宫口扩张大小; ⑤是否破膜; ⑥扪清颅缝及囟门位臵,协助确定胎位; 六、外阴消毒步骤 1、产妇体位:取仰卧位,两腿屈曲分开,露出外阴部(1分); 2、臀下放一便盆或塑料布 (1分); 3、用消毒干纱布覆盖阴道口,以防止消毒液流入阴道(1分); 4、用消毒纱球蘸肥皂水擦洗,消毒顺序:大、小阴唇、阴阜、大腿内上1/3、会阴及肛门周围,从内向外、从上向下;用温开水冲掉肥皂水,最后涂以聚维酮碘消毒。顺序同上(5分); 5、取下阴道口的纱布,移去臀下便盆或塑料布,铺消毒巾于臀部(2分); 七、接产要领 3
1、保护会阴并协助胎头俯屈(2.5分)
2、让胎头以最小经线在宫缩间歇时缓慢通过阴道口(2.5分) 3、是预防会阴撕裂的关键,产妇屏气必须与接产者配合(2.5分) 4、胎肩娩出时也要注意保护好会阴(2.5分) 八、分娩机转 定义:指阴道分娩时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经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二、操作程序 (10分)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此时胎头呈半俯曲状,以枕额径进入骨盆入口,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1.5分); 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贯穿分娩全过程,与其他动作相伴随,呈间歇性(1分); 3、俯屈:胎头下降至骨盆底时,枕部遇肛提肌阻力进一步俯曲,使下颏骨接近胸部,以最小的枕下前囟径取代较长枕额径(11.3cm)变为枕下前囟径(9.5cm)(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周径,平均34.8cm,为枕下前囟周径,平均32.6cm),以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下降 (1.5分) 4、内旋转:胎头围绕骨盆纵轴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为内旋转。内旋转动作从中骨盆平面开始至骨盆出口平面完成(1.5分); 5、仰伸:完成内旋转后,当胎头下降达到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使胎头下降,肛提肌收缩力将胎头向前方推进,两者合力作用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前向下的方向转向前,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鼻、口、颏相继娩出。此时胎儿双肩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1.5分); 6、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胎儿双肩径沿骨盆入口左斜径下降,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称为复位。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胎儿双肩径与骨盆出口前后径一致,胎头枕部继续向左旋转45°,保持胎头与肩的垂直关系,称为外旋转(1.5分)。 7、胎儿娩出: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右肩)在耻骨弓下先娩出,随即后(左肩)从会阴前缘娩出,随之胎体及胎儿下肢取侧位相继娩出(1.5分)。 九、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与会阴侧切指指征 阴部神经阻滞麻醉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