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重庆卷解析(向昭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42分)
1.B1 [2013重庆卷] 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Na+、Ba2+、Cl、NO3 B.Pb2+、Hg2+、S2、SO42 C.NH4、H+、S2O3、PO4 1.B1 [2013重庆卷]答案:A
[解析] Pb2+、Hg2+与S2、SO42均能结合生成难溶物,B项不能大量共存;H+与S2O3结合
-
-
?2?3?
D.Ca2+、Al3+、Br、CO32
-
-
2?生成弱电解质,C项不能共存;Ca2+与CO32反应生成难溶物、CO32与Al3+发生双水解反应,D项不能大量共存。
2.H2 H3 H5 [2013重庆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ClO3和SO3溶于水后能导电,故KClO3和SO3为电解质
B.25℃时,用醋酸溶液滴定等浓度NaOH溶液至pH=7,V醋酸<VNaOH C.向NaAlO2溶液中滴加NaHCO3溶液,有沉淀和气体生成
-
D.AgCl沉淀易转化为AgI沉淀且K(AgX)=c(Ag+)·c(X),故K(AgI) <K(AgCl) 2.H2 H3 H5 [2013重庆卷]答案:D
[解析]SO3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SO3与水反应生成H2SO4属于电解质,SO3本身是非电解质,A项错误;醋酸溶液与等浓度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醋酸钠溶液是强碱弱酸盐,应呈碱性,若Ph=7,需加入醋酸的体积应增大;B项错误;
-
-
AlO2+2H2O
?Al(OH)3+OH、HCO3+ H2O
-
?H2CO3+ OH,水解均呈碱性,不能相互
-
促进,C项错误;由于AgI比AgCl更难溶于水,AgCl沉淀易转化为AgI沉淀,Ksp(AgI) <Ksp(AgCl),D项正确。
3.H2 N3 N4 [2013重庆卷]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酸性:H2CO3<C6H5OH<CH3COOH B.碱性:Ba(OH)2<Ca(OH)2<KOH C.熔点:MgBr2<SiCl4<BN D.沸点:PH3<NH3<H2O 3.H2 N3 N4 [2013重庆卷]答案:D
[解析]酸性C6H5OH<H2CO3<CH3COOH,A项错误;同主族元素,周期序数越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Ca<Ba,同周期元素,主族序数越大,其金属性越弱,Ca<K,故碱性Ca(OH)2<Ba(OH)2,Ca(OH)2<KOH,B项错误;MgBr2属于离子晶体,SiCl4晶体属于分子晶体,BN属于原子晶体,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则SiCl4<MgBr2<BN,C项错误;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熔、沸点一般越高,但由于H2O、NH3分子间存在氢键,D项正确。
4.J1 J2 [2013重庆卷]按以下实验方案可从海洋动物柄海鞘中提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
A.步骤(1)需要过滤装置 B.步骤(2)需要用到分液漏斗 C.步骤(3)需要用到坩埚 D.步骤(4)需要蒸馏装置 4.J1 J2 [2013重庆卷]答案:C
[解析]样品粉末加入甲苯和甲醇后,形成的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步骤(1)得到溶液和不溶性物质,应该采用过滤的方法,A项正确;步骤(2)分离水层溶液和有机层溶液,需要用到分液漏斗,B项正确;步骤(3)从水层溶液得到固体粗产品,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需要用到蒸发皿,C项错误;步骤(4)从有机层溶液得到甲苯,应该采用蒸馏的方法,D项正确。
5.I4 [2013重庆卷]有机物X和Y可作为“分子伞”给药载体的伞面和中心支撑架(未表示出原子或原子团的空间排列)。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 mol X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最多生成3 mol H2O B.1 mol Y发生类似酯化的反应,最多消耗2 mol X
C.X与足量HBr反应,所得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24H37O2Br3 D.Y和癸烷的分子链均呈锯齿形,但Y的极性较强 5.I4 [2013重庆卷]答案:B
[解析] 1 mol有机物X中含3 mol—OH,发生消去反应,最多生成3 mol H2O,A项正确;Y中含有氨基,1 mol Y发生类似酯化的反应,最多消耗3 mol X,B项错误; X中含有3个醇羟基,与足量HBr发生反应,C项正确; 因为烷烃中的碳原子,Y中的碳原子和氮原子均为sp3杂化方式,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直线上,呈锯齿形,而Y结构不对称,极性较强,D项正确。
-
6.F5 [2013重庆卷]已知:P4(g)+6Cl2(g)=4PCl3(g) △H=a kJ·mol1,
-
P4(g)+10Cl2(g)=4PCl5(g) △H=b kJ·mol1,
-
P4具有正四面体结构,PCl5中P—Cl键的键能为c kJ·mol1, PCl3中P—Cl键的
-
键能为1.2c kJ·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P键的键能大于P—Cl键的键能
B.可求Cl2(g)+PCl3(g)= PCl5(s)的反应热△H
-
C.Cl—Cl键的键能为(b-a+5.6c)/4 kJ·mol1
-
D.P—P键的键能为(5a-3b+12c)/8 kJ·mol1 6.F5 [2013重庆卷]答案:C
[解析]由于P原子半径大于 Cl 原子,故P—P键的键能小于P—Cl键的键能,A项错误;因PCl5固态和气态间转化的热效应不确定,Cl2(g)+PCl3(g)= PCl5(s)的反应热△H不可求;B项错误;设Cl—Cl键的键能为x, P—P键的键能为y,则有:6y+6x-12×1.2c=a,6y+10x
--
-20c=b,解得x=(b-a+5.6c)/4 kJ·mol1,y=(5a-3b+12c)/12 kJ·mol1,故C正确,D错误。
7.G 2 G4 G5[2013重庆卷]将E和F加入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
E(g)+F(s)所示:
2G(g),忽略固体体积,平衡时G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下表
1.0 810 915 1000 54.0 c e 2.0 a 75.0 f 3.0 b d 83.0 ①b<f ②915℃、2.0MPa时E的转化率为60% ③该反应的△S>0 ④K(1000℃)>K(810℃) 上述①~④中正确的有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7.G 2 G4 G5 [2013重庆卷]答案:A [解析] E(g)+F(s)2G(g)为气体分子数增加的反应,△S>0,③正确。因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G的体积分数减小,由表中数据可知,升高温度,增大压强时,G的体积分数增大,故该反应为吸热反应,△H>0,K(1000℃)>K(810℃),b<f,①、④正确;915℃、2.0Mpa条件下,平衡时G的体积分数为0.75,则E的体积分数为0.25,而G的变化量为0.75,则E的变化量为0.375,可知E的初始量为0.625,②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8分)
8.C5 E2 F3 N1[2013重庆卷](14分)合金是建造航空母舰的主体材料。 (1)航母升降机可由铝合金制造.
①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 工业炼铝的原料由铝土矿提取而得,提取过程中通入的气体为 。
②Al—Mg合金焊接前用NaOH溶液处理Al2O3膜,其化学方程式为 。焊接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气为 (填化学式)。 (2)航母舰体材料为合金钢。
①舰体在海水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主要为 。 ②航母用钢可由低硅生铁冶炼而成,则在炼铁过程中为降低硅含量需加入的物质为 。 (3)航母螺旋桨主要用铜合金制造。
①80.0gCu—Al合金用酸完全溶解后,加入过量氨水,过滤得白色沉淀39.0g,则合金中Cu的质量分数为 。
②为分析某铜合金的成分,用酸将其完全溶解后,用NaOH溶液调节pH,当pH=3.4 时开始
沉淀,分别在pH为7.0、8.0时过滤沉淀,结合题8信息推断该合金中除铜外一定含有
8.C5 E2 F3 N1 [2013重庆卷]答案:(1)①第三周期第ⅢA族 CO2;②
Al2O3+2NaOH=2NaAlO2+H2O Ar .(2)①吸氧腐蚀;②CaCO3或CaO(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得分).(3)①83.1%; ②铝、镍或Al、Ni。
[解析]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SiO2、Fe2O3、MgO等杂质)中提取氧化铝通常有两种工艺,其流程图示如下:
3
无论是流程甲或乙,都有一道工序是通入过量CO2,目的是将AlO2全部转化为Al(OH)3;Al—Mg合金焊接前,为防止高温下金属与空气中的O2、N2、CO2等发生反应,应使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炼铁过程中,需加入生石灰或石灰石,跟原料中的SiO2等物质发生反应,将其转化为炉渣而除去;Cu—Al合金用酸完全溶解后,加入过量氨水,因Cu(OH)2可溶于氨水,所得白色沉淀必为Al(OH)3,其物质的量为0.5mol,则原合金中Al 的质量为13.5 g;当pH=3.4 时开始沉淀,说明该合金中含Al,在pH为7.0、8.0时过滤沉淀,说明含Ni.
9.J5 [2013重庆卷](15分)某研究小组利用题9图装置探究温度对CO还原Fe2O3的影响(固定装置略)。
-
(1)MgCO3 的分解产物为 。
(2)装置C的作用是 ,处理尾气的方法为 。
(3)将研究小组分为两组,按题9图装置进行对比实验,甲组用酒精灯、乙组用酒精喷灯对装置D加热,反应产物均为黑色粉末(纯净物)。两组分别用产物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 1 2 3 4 操作 取黑色粉末加入稀盐酸 取步骤1中溶液,滴加K3[Fe(CN)6]溶液 取步骤1中溶液,滴加KSCN溶液 向步骤3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 甲组现象 溶解,无气泡 蓝色沉淀 变红 红色褪去 乙组现象 溶解,有气泡 蓝色沉淀 无现象 先变红,后褪色 ①乙组得到的黑色粉末是 。 ②甲组步骤1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③乙组步骤4中,溶液变红的原因为 ;溶液褪色可能的原因及其验证方法为 。
④从实验安全考虑,题9图装置还可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 9.J5 [2013重庆卷]答案:(1)MgO、CO2;(2)除去CO中混有的CO2 点燃;(3)①Fe;
-
②Fe3O4+8H+=Fe2++2Fe3++4H2O; ③Fe2+被氧化为Fe3+,Fe3+遇SCN,生成Fe(SCN)3而呈
-
红色;假设SCN被氯气氧化而褪色,取褪色后的溶液再加入足量的KSCN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则证明假设成立(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④在装置B、C间添加装置E防倒吸(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难溶或微溶性碳酸盐受热分解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和CO2, B装置中的Zn将CO2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