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1 月中央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2505 课程代码:01737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学前教育;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教育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思路是(D)。
A.体验一实践一认知一积累一迁移 B.认知一积累一迁移一体验一实践 C.认知一体验一迁移一积累一实践 D.认知一体验一实践一积累一迁移
2.“活动设计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应该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同时照顾个体儿童发展的差异,促进每位儿童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这阐述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C)原则。 A.实践性 B.整合性 C.发展性 D.活动性
3.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体验自己的行动后果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这是(B)的主要理论假设。 A.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认知发展理论 D.现代生态学理论 4.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A)两大类型。 A.安全型与不安全型 B.回避型与拒绝型 C.积极型与消极型 D.主动型与被动型
5.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C)最为常见。 A.助人行为 B.分享行为 C.合作行为 D.安慰与保护
6.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D)。
A.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要求,在目标的制定中应考虑到这种层次的差异,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所有年龄段的孩子
B.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还包括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 C.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 D.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一经确立就是固定不变的,具有稳定性
1
7.毛毛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一个周末,毛毛和爸爸妈妈去爷爷奶奶家玩。到了爷爷奶奶家,毛毛的爸爸很自然地帮爷爷做事情,妈妈则帮奶奶剪指甲。这一切毛毛都看在了眼里。下午,奶奶从外面买东西回来,刚进门,毛毛就主动地帮奶奶拿拖鞋。奶奶开心得不住地夸毛毛是个好孩子。这一案例表明学前儿童社会学习具有(B)的特点。 A.实践性 B.随机性和无意性 C.长期性和反复性 D.情感驱动性 二、是非判断题
8.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作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对)
9.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第3阶段的特征。(对) 10.儿童对陌生人表现出积极的兴趣,这在依恋类型中属安全型儿童的表现。(对) 11.3岁儿童的羞愧感已经与恐惧感完全分离。(错)
12.儿童亲社会行为并非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必然增多。(对)
13.表现性目标追求的是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反应的多元性而非同质性。(对) 14.儿童与自我的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对)
15.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是指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对)
16.小朋友分点心时水泼在地上了,扫地时垃圾没扫干净并且把墙壁弄脏了,对此,教师应进行严厉地批评。(错)
1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就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错) 18. 一般幼儿不存在行为问题,只有少数幼儿存在行为问题。(错) 19.幼儿“说谎”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还没有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对)
20.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相关后果法。(错)
21.强化法既能形成道德他律,也能帮助幼儿形成道德自律。(错)
22.使用代币疗法时,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对) 三、简答题
23.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参考答案: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1)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
2
背景;(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4.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2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参考答案:
(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四、案例分析题
26.娃娃家游戏中,三个5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忽然,A女孩找到了理由:“今天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B女孩马上顿悟:“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能干,我也可以做妈妈。”c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孩,你们俩猜拳,谁赢了谁就做妈妈。”结果B赢了,A很不服气,说:“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
请分析三个女孩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哪些态度与能力;你认为角色扮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用?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参考答案:
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
3
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五、应用题
27.请为中班下学期幼儿设计一个与“遵守规则”主题相关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建议与延伸适当。 评分要求:
活动内容应与主题密切相关,脱离主题者不给分。
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6分); 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5分);
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12 分);
建议与延伸适当(3分)。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