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机理、自主创制农药
劲护牌25%氰烯菌酯悬浮剂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属真菌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病害,也是我国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四川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受害严重,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自1972年我国首次筛选出多菌灵替代富民隆防治小麦赤霉病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中国自70年代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但是,自1992年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等在浙江海宁市小麦病穗上检测到世界首例禾谷镰孢菌抗药性菌株以来,在浙、苏、沪等地进行了连年抗药性检测,发现抗药性病原群体比例迅速上升,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华东地区已因抗药性而面临着多菌灵等现有杀菌剂防治赤霉病失败的危险。
为攻克小麦赤霉病防治这一世界性难题,作为中国最早农药研究机构之一的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经多年大量的化合物合成及生物学活性测定与筛选,发现了氰烯菌酯(2-氰基-3-苯基-3-氨基丙烯酸乙酯)这种结构新颖,作用方式独特的新型杀菌剂。
?
氰烯菌酯,试验代号:JS399,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制的新型杀菌
剂。该化合物属氰基丙烯酸酯类,高效、微毒、广谱、低残留、对环境友好。氰烯菌酯对由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应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西瓜枯萎病等。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同类产品应用问世。中国原药登记证号:LS20072660;25%悬浮剂登记证号:LS20072657。
一、产品简介
氰烯菌酯原药登记证号:LS20072660;
25%氰烯菌酯悬浮剂登记证号:LS20072657;生产批准文件号:HNP32066-D4254;产品标准证号:Q/3201PI 056-2006. 农业部登记使用技术和使用方法
作 物 小 麦 水 稻 发明专利号:ZL01 1 15593.0;ZL 2004 1 0014097.8;ZL200410065145.6;ZL200610125921.6、ZL200710020277.0。
1
防治对象 赤霉病 恶苗病 用药量(有效成分) 375-750克/公顷 83.3-125mg/Kg 本品用量 100-200克/亩 3000~4000倍 施药方式 喷雾 浸种
1、理化性质
中文通用名:氰烯菌酯; 试验代号:JS399-19,JS399;
化学名称:2-氰基-3-苯基-3-氨基丙烯酸乙酯; 化学结构式:
CN
分子式:C12H12N2O2 相对分子质量: 216.23 熔点(纯品):117-119 ℃
理化性质:纯品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石油醚,甲苯等非质子性溶剂,易溶于氯仿,丙酮,二甲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等质子性极性溶剂。
原药外观:白色或淡黄色固体 含量:≥95%
原药有效成分测定方法的确定:
1.1 氰烯菌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采用了气相色谱内标法
试样用丙酮溶解,以邻苯二甲酸二戊酯为内标物,使用5%OV-17为填充物的玻璃柱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对试样中的氰烯菌酯进行气相色谱分离和测定,内标法定量。实验数据表明:所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并具有较好的准确度(表2)和精密度(表3)。
配制一系列标样与内标不同质量比例的标准溶液,在给定色谱条件下,进行分析测定(表1)。以A内标/A标样为纵座标,对应的峰质量比W内标/W标样为横座标,绘制的工作曲线(图1)是一条基本通过原点的直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 0.9999。
表1 氰烯菌酯相对校正因子系测定结果
编号 1 2 3 4 5 W内/W标 1.3246 0.9743 0.6532 1.1321 0.5154 A内/A标 1.4356 1.0520 0.7081 1.2210 0.5578 f 1.0838 1.0797 1.0840 1.0785 1.0823 H2NCO2Et 2
21.6y = 1.0811x + 0.00042R = 0.9999A内/A标1.20.80.4000.40.81.21.62W内/W标图1 氰烯菌酯测定线性关系图 1.2 准确度试验 表2 准确度试验结果 编 号 1 2 3 4 5 配制值 (%) 88.32 90.25 91.32 95.32 97.56 测定值 (%) 88.11 90.32 90.98 95.56 97.22 绝对误差(%) 回收率(%) -0.21 0.07 -0.34 0.24 -0.34 99.8 100.1 99.6 100.3 99.7 方法回收率在99.6%~100.3%之间。
1.3 精密度试验
表3 精密度试验结果
测 定 结 果 (%) 编 号 1 1 2 3 4 5 95.42 97.12 95.45 96.28 97.02 2 96.23 96.86 95.12 95.33 96.12 3 96.24 97.22 95.21 95.22 94.78 4 96.18 97.10 94.99 95.98 95.43 5 96.25 96.33 95.39 96.23 95.33 平均值 96.06 96.93 95.23 95.81 95.74 标准 偏差 0.32 0.32 0.17 0.45 0.77 变异系数 (%) 0.34 0.33 0.18 0.47 0.80 结果表明:重复测定的变异系数小于0.8%,精密度良好。
3
2、毒理学试验结果
2.1 原药
急性至亚慢毒性:南京医科大学卫生分析检测中心应用毒理研究所检测。 原药急性五项:
雄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雌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属微毒类; 雄性大鼠急性经皮LD50>5000mg/kg;雌性大鼠急性经皮LD50>5000mg/kg;属微毒类; 眼刺激试验 为1.5(1h),对眼无刺激性。(1∶100稀释) 皮肤刺激试验 为0(4h),对皮肤无刺激性。
致敏试验:根据农药致敏率强度分级标准,JS399-19原药皮肤变态反应(致敏)试验结果致敏强度为Ⅰ级,属弱致敏物。
原药致突变:
Ames试验:平板掺入法,剂量达2500μg/皿,加及不加S9,对测试标准菌TA97a、TA98、TA100和TA102均未检出明显的诱变活性;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雌雄小鼠剂量分别达到250和400mg/kgb.wt.未检出对雌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诱变活性;
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剂量达400mg/kgb.wt.未检出对雄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的诱变活性;
原药亚慢毒性
委托化学工业农药安全评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
氰烯菌酯原药13周大鼠喂饲毒性试验结果,95.15%氰烯菌酯原药对S.D大鼠13周喂给药最大无作用剂量:雄性 44.10±3.04mg/kg/day,雌性 47.01±3.07mg/kg/day。
慢性毒性: 正在试验。 2.2 制剂
制剂25%悬浮剂急性五项:
雄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雌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属微毒类; 雄性大鼠急性经皮LD50>5000mg/kg;雌性大鼠急性经皮LD50>5000mg/kg;属微毒类; 眼刺激试验:积分指数为0,刺激平均指数为0(48h),属无刺激性。 皮肤刺激试验:积分均值为0,属无刺激性。
致敏试验:根据农药致敏率强度分级标准,JS399-19原药皮肤变态反应(致敏)试验结果致敏率为0,属弱致敏物。
毒理学试验表明,25%JS399-19SC属微毒类农药。
3、环境试验结果
3.1 25%悬浮剂的环境安全性评价试验结论
委托国家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进行环境安全性评价,认为:根据“农药登记资料要求”的规定,对25%JS399-19SC进行了鱼、蜜蜂、鹌鹑、家蚕等四种环境生物的毒性,测试结果如下:
测试项目 斑马鱼LC50(96h) 25%SC 7.70mg/L 评价结论 中毒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