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在细节处渗透,在生成中延伸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0:01:5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在细节处渗透,在生成中延伸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例谈之我见

东台市梁垛镇小学 卜正华

“‘细节决定成败’,这让我想起了小学数学课堂,虽有其独特的开放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但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生成一次精彩,也可以毁灭一次精彩。它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出错时的包容,也可能就是那么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错误,表现的却是教学过程的变化、灵动和创造。”这是一位老师在自己的博文中真情的描述,我经常为这样的见解而鼓掌,其实很多的精彩就在你自己的课堂中。

【例谈一:从2×3×4到算“24” 】

在学习完“8的乘法口诀”后,我就有意开始分解数学实践活动“算24点”的教学,利用“三八二十四”和“四六二十四”试着进行算24点的游戏。孩子们在慢慢理解游戏规则后,渐渐地喜欢了这种数学游戏。一段时间里,孩子们的书包里总有一幅扑克,他们会随时随机找三张牌来玩一把算24点。

在教学第81页是“连乘、连除、乘除混

合运算”这一节内容时,发现教材例1如右图,这道题与算24点游戏可以整合,因为在教材第

86页的“试一试”环节处第1小题就是用“2、3、4”来算“24”点。如图。

根据我班的实际,我在教学时,做了如下细节整合:

〖实录〗

师:今天上课前,老师又带来3

个数: 2 、 3 、 4 ,你会算24点吗?(学生思考一小会后,有几个开始举手示意想好了)

生1:2×3=6,6×4=24

师:你真能干!(并板书在黑板上)

生2:3×4=12,12×2=24(注:由于算24点的原因,大家已经知道2个12相加的和是24了,可以用乘法表示为12×2=24)

师:非常了不起!(也板书在黑板上)

师:我们来看同学们刚才想到的这两种方法,比如第一种,先算什么?(2×3=6师用油性笔写在小纸片上),然后再算什么?(6×4=24师用油性笔写在小纸片上)如图:

师:(将两张卡片贴在黑板上),同学们,

我们来观察一下,先算2×3=6,再算6×4=24,这里的6是怎么来的? 生:是2×3的积。

师:对,那么,用这种方法来算24点时,老师可以把这两个算式变一变吗?操作演示:将2×3=6折一下,贴在6×4的前面,如图:

同学们,这样一来,我们得到了一种新的算式,你会读吗?想一想我们一年级学过哪种算式和他很像?

?? 〖延伸〗

练习时第2题时,在学生充分独立计算之后,让学生说说每层蛋糕的最上面两题和第三题有什么关系,说说是怎么变成第三题的?

然后让那个说第二种算24方法的学生说说他的两道算式怎样合成连乘算式,形成板书:3×4×2=24

将这道算式与2×3×4=24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是不是所有的连乘的算式中数字交换一下位置,他们最后的结果都一样呢?课后我们在小组里研究一下。

【例谈二:好玩的“11” 】

教材第88页是认识时分的教学内容,教材在一个情境之后就安排了“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环节。如图。

在“共有几个小

格”的环节里,师生共同数一数,发现1大格就是1个5,也就是5分;2大格就是2个5,用口诀“二五一十”计算,2×5=10,依次数到9大格,都可以用表内乘法口诀来计算。算10个大格、11个大格和12个大格时,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实录〗

师:当分针从12走到10时,就是走了几个大格?那么10个5是多少分呢? 生1:10个5就是9个5加1个5,就是45+5=50。

生2:我用的是10的乘法口诀来算的。(全班大笑,说没有10的口诀。) 师:说说你的10的口诀吧!

生2:一十得十、二十二十、三十三十、四十四十、五十五十、六十六十、七十七十、八十八十、九十九十、十十一百。

师:看来你是个爱动脑的孩子,你能说说“五十五十”这句口诀是什么意思吗?

生2:5个10相加就是50,5×10=50。

师:真是个好办法。那么11个大格是多少分呢?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3:50+5=55

生4:5×11=55,老师,我发现11乘几很好玩。 师:怎么好玩?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生4:你看1×11=11,2×11=22,3×11=33??(孩子们开始跟着一起说算式)

师:看来你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不错,刚才同学们想的各种办法都是一些好办法。在计算钟面上共有几个小格时,我们可以像这样使用多种方法,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每一个大格里都有5个小格,几个大格就是算几个5是多少。

〖延伸〗

在课后的练习中,看到同学们已经早早的完成了本课练习,我又想到了教学新课时,那几个孩子的“新发现”。我和同学们说:“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张翼同学能想起10的乘法口诀,而我们古代人就没想起来了?”“??”

师:其实,不是说古代人没发现,大家看一下:(板书)

1×10=10 1×1=1 2×10=20 2×1=2

3×10=30 3×1=3 4×10=40 4×1=4 ?? ?? 师:看完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1:噢,就是算几乘1呀!

生2:都是在后面加个0!(我们都看到了!)

师:那古代人还要10的乘法口诀吗?那么11要乘法口诀吗?其实也不需要,我们到了三年级时还要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等等,有兴趣的可以找一找三年级的数学书去看看!

备课在课堂中完善,上课在反思中继续。我们数学课堂里应该还给孩子们以思维的碰撞,不是说只有高年级的孩子才可以“玩”数学,低年级的孩子也可以,这就要我们数学老师在每节课的细节处下功夫,在课堂生成处谋延伸,让数学有一种生命的体征,还孩子们活生生的数学课!

搜索更多关于: 在细节处渗透,在生成中延伸 的文档
在细节处渗透,在生成中延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qvv17hqqp1klhl34qo6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