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7:地摊经济
【时代背景】
近段时间摆地摊热闹起来,地摊经济也成为热词。媒体对地摊经济的炒作神乎其神,似乎地摊经济真的成为新的“创业”风口。
摆地摊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因为“脏乱差”被叫停,因此摆地摊在一些地区被禁止。进入2020年,第一季度因为特殊情况,各行业经济低迷,为此有专家学者提议放开地摊经济,国家也支持地摊经济回归,一时间摆地摊迅速“升温”。
这次疫情突发事件,让很多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很多人的收入也受到很大影响,好多人因此意识到“手里有粮,心不慌”的含义。如今,摆地摊的放开,也相当于给一大部分群体多了一个赚钱路子,“上班一族”也可以在下班后摆地摊做副业。
随着“地摊经济”持续“升温”,出现有反对“地摊经济”的“声音”,地摊经济似乎要突然“降温”。就在近日,北京发布消息,表示“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地区。北京城管部门将加强执法,对违规占道、占道经营等行为进行依法处理。
国家鼓励摆地摊没有错,至于摆地摊是不是新的创业“风口”,大家还需要深思熟虑,摆地摊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中创造财富,如果你认为摆地摊是一创业路子,那不妨一试,雷军曾说过一句话,“试错的成本并不高,不试的成本会很高” 。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一个月来,地摊经济全面推开,火爆全国。2020年6月4日,百度发布的《百度地
摊经济搜索大数据报告》显示:近30天内,“摆摊技巧”相关热度创十年新高,摆地摊成为“中浪”创业新思路,而“90后”则成为其中行动力最强的群体。
面对地摊经济的复苏,有人拍手叫好,认为这是赋利于民:“城市的灵魂又回来了”,也有人担心,好不容易创办的文明城市就此将毁于一旦,前功尽弃。
地摊经济火了,究竟是时代的倒退还是前进?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和看法?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精彩标题】
《人间烟火的“小确幸”》、《“地摊经济”升温但别“发烧”》、《鱼与熊掌可兼得》、《前进倒退 一念之间》、《时代不负赶路人》
【素材链接】
1.90后女子摆地摊2个月买奥迪。成都90后姑娘傅傅,白天在服装公司上班,夜晚摆摊卖货,收入颇为可观。摆摊两个月后,520当天,傅傅“豪横”地买了一辆二手奥迪送给自己。风光的背后,是傅傅辛苦的付出,白天要干好本职工作,晚上摆摊卖货,要起早贪黑的选产品,想搭配,创造吸引客流的小招数,一天往往也就能睡四、五个小时。
2. 地摊走出的大佬。地摊经济大火,人们钩沉往昔,惊奇的发现许多今日的商界大佬也是摆地摊出身: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1980年在山东胶南县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外面摆了一次地摊,一举为他的万向节工厂获得了210万元的订单,直接改变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为了给公司找出路,1984年,拉着一辆平板车开始在北京中科院门前摆摊卖东西,先卖电子表,然后又开始批发旱冰鞋和电冰箱等家
用电器,带着公司全体员工当起了“倒爷”;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创业初期被人骗光了所有的钱,走投无路之下,1998年,刘强东选择在北京中光村卖 “光盘 ”、“ 光碟 ”,他也是从这里开始,一步一步做大做强,才有了后来的京东。
【参考立意】
激活“地摊经济”,保就业暖民心 搞活“地摊经济”,让城市更有烟火气
保留地摊经济,给底层民众一点温暖
“地摊经济”需要要松绑,也需要升级
“小地摊”撬动“大就业”
释放“地摊经济”活力,善法善政有助国进民进
地摊底色:唯有“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解绑“地摊经济”,考验管理智慧
地摊合法化,为底层民生松绑
“地摊经济”需要精细管理
让“地摊经济”释放中国经济灵气和韧性 “小地摊”激活基层治理“新引擎”
【时评精选】
让利于民,是对地摊经济的最好扶持
《钱江晚报》评论员 魏英杰地摊又回来了。日前中央文明办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总理亲自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站台,国内许多地方都放宽了对地摊的限制,一些城市街头出现了久违的地摊买卖。一时间,低成本、易操作,每天都能算出自己赚多少钱的地摊,点燃了许多人的创业热情。
不过,呈井喷态势的地摊经济,很快遭遇了来自现实的尴尬。据新京报等媒体报道,近日郑州开放早市地摊,让很多当地人跃跃欲试。结果有人到郑州“第一大夜市”健康路一问,最早每月20元的摊位费,如今涨到800元,有人把摊位租下后,转租给其他人,价格高达3000元。网友直呼,这简直是“坐地起价”。
这则新闻其实被误读了。郑州健康路夜市已经存在了20个年头,所谓20元一个摊位,应该是最早期的价格。现在以这个价格,哪里能租到一个黄金地段的摊位?很快,当地金水区政府发布回应,证实了笔者的看法。根据相关回应,健康路夜市是由企业运营的,摊位费涨到3000元,实为个别商户层层转租造成的。
这事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某种担忧。放开地摊经济是好事,但如果摊位费跟着水涨船高,难免打击人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在鼓励发展地摊经济的新背景下,地方的管理思维也要跟上节奏,本着“让利于民”的出发点,让商户得实惠,让百姓得便利。比如,现在该地决定把经营权收回给街道统一收费、统一管理。这样做应是可行的,只是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原经营者的协议,另一方面不要让“统一收费”变成统一提高收费,否则既侵占市场主体的利益,又打击地摊商户的热情。
让利于民才是最好的扶持。管理不等于收费,更不等于乱收费。否则,这一轮地摊经济的放开,恐怕会被现实无情打脸。
让利于民不仅体现在收费,还体现如何为百姓办实事,为地摊经济开绿灯。不无凑巧,近日一则新闻反映了这一问题,据江南都市报报道,6月1日晚,江西萍乡市一餐饮管理公司负责人周海波原想在自己门店外摆夜宵摊,却被当地城管人员劝阻。当地城管局有关负责人给出的说法是,放开夜宵摊“要有文件”。
明明上面有精神了,还要等文件通知,这就是政策执行遇到了“中梗阻”。换句话说,中央层面已经明确要鼓励地摊经济,百姓也都知道眼下要搞活地摊经济,而地方政府部门却还在等文件通知。如果当初搞改革开放,一些政府部门都是这种做法,恐怕也没有后来的经济发展局面。这样的僵硬做派算不算“不作为”?
要鼓励个体创业,搞活经济,就不能任由摊位费漫天涨价,更不能让形形色色的官僚做派阻挡人们的热情。一个城市要有烟火气,职能部门要有人性化举措,要有让利于民的大局意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