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生物发酵培养有哪些方式?
答:有固体发酵,半固体发酵,液体发酵(包括液体表面发酵法、液体深层发酵法)三种 2、柠檬酸、乳酸、核酸、维生素C、氨基酸、酶制剂、抗生素的主要生产菌种
答:柠檬酸生产菌(黑曲霉)
乳酸生产菌:同型乳酸发酵 德氏乳杆菌、乳酸链球菌、酪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
异型乳酸发酵 肠膜状明串珠菌、甘露醇乳杆菌、番茄乳杆菌、短乳杆菌、戊糖乙酸乳杆
菌及真菌中的根霉菌
核酸生产菌株: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产氨短杆菌及其变异株
维生素C生产菌:第一步发酵 生黑葡萄糖酸杆菌(简称黑醋菌)第二步发酵 采用的菌种由大、小两株细菌组成的混合菌种。小菌为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大菌可采用。巨大芽孢杆菌或蜡状芽孢杆菌或浸麻芽孢杆菌。也可采用其他一些杆菌与小菌混合培养。
氨基酸生产菌:黄色短杆菌、黑曲霉、保加利亚乳杆菌
酶制剂生产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黑曲霉、米曲酶、青霉、木霉
抗生素生产菌: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多粘菌素、两性霉素、制霉菌素、阿霉素、博来霉素、氯霉素、艾美素、灭滴虫素
3、简述黑曲霉中柠檬酸的积累机制主要概括为哪些方面?
答:⑴严格限制供给Mn2+等金属离子,或筛选耐高浓度锰离子、锌离子、铁离子,降低菌体中糖代谢转向合成蛋白质、脂肪、核酸的能力,使细胞中形成高水平的NH4+ ,解除柠檬酸和ATP对PFK的抑制;促进了EMP途径代谢流增大;
⑵存在一条活性强的侧系呼吸链,对氧敏感,但不产生ATP,是细胞内ATP浓度下降,减轻了ATP对PFK的抑制作用,促进EMP途径的畅通,增加柠檬酸的生物合成。
⑶丙酮酸羧化酶是组成型酶,不受代谢调节控制,可源源不断提供草酰乙酸;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和CO2固定反应取平衡,保证乙酰辅酶A和草酰乙酸的提供,柠檬酸合成酶不受调节,增强了柠檬酸的合成能力。
4、简述糖蜜的预处理方法?
答:(谷氨酸生产)预处理方法:活性碳或树脂吸附法和亚硝酸法吸附或破坏生物素。也可以在发酵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吐温60或添加青霉素。
(柠檬酸成产)生产上主要采用黄血盐法和石灰硫酸法, 目的是去除金属离子和部分蛋白质。
5、简述柠檬酸发酵的糖质原料有哪些? 答:糖质原料包括
薯类:甘薯、薯干、木薯、木薯干、马铃薯、薯渣。 谷类:玉米、小麦、面粉、大米。 淀粉:谷类与薯类加工的淀粉。 砂糖:白砂糖、赤砂糖、糖蜜。
淀粉糖:淀粉水解糖(单糖、双糖、糊精、葡萄糖母液)
果实,粮食加工下脚料:各种含糖果实、糖食加工的下脚料等。 7、试述淀粉两次加酶喷射液化工艺过程?
答:工艺流程:调浆---配料----一次喷射液化---液化保温---二次喷射---高温维持---二次 液化------冷却------(糖化)
在配料罐内,将淀粉加水调浆成淀粉乳,用Na2CO3调pH,使pH值处在5.0-7.0之间,加入0.15%的氯化钙作为淀粉酶的保护剂和激活剂,最后加入耐高温α-淀粉酶,料液经搅拌均匀后用泵打入喷射液化器,在喷射器中出来的料液和高温蒸汽直接接触,料液在很短时间内升温至95-97℃,此后料液进入保温罐保温60min,温度维持在95-97℃,然后进行二次喷射,在第二只喷射器内料液和蒸汽直接接触,使温度迅速升至145℃以上,并在维持罐内维持该温度3-5min左右,彻底杀死耐高温α-淀粉酶,然后料液经真空闪
急冷却系统进入二次液化罐,将温度降低到95-97℃,在二次液化罐内加入耐高温α-淀粉酶,液化约30min,用碘呈色试验合格后,结束液化。 8、同型乳酸发酵和异型乳酸发酵的概念?
答:同型乳酸发酵是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还原为乳酸的过程。异型乳酸发酵是某些乳酸细菌利用HMP途径,分解葡萄糖为5-磷酸核酮糖,再经差向异构酶作用变成5-磷酸木酮糖,然后经磷酸酮解酶催化裂解,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乙酰磷酸。 3-磷酸甘油醛经EMP途径后半部分转化为乳酸。 9、代谢控制发酵?
答:用人工诱变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最大限度地积累产物,这种发酵形象地称为代谢控制发酵,最早在氨基酸发酵中得到成功应用。它是利用遗传学或其它生物化学的方法,人为地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水平上,改变和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有用的代谢产物大量生成、积累的发酵技术。
10、简述谷氨酸发酵中控制细胞渗透性采用的方法和机理? 答:细胞透性的调节方法:
细胞透性的调节,一般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化学成分(如生物素、油酸、甘油、表面活性剂、青霉素等),达到抑制磷脂、细胞膜的形成或阻碍细胞壁的正常生物合成,使谷氨酸生产菌处于异常生理状态,解除细胞对谷氨酸向胞外漏出的渗透障碍。 11、谷氨酸高产菌模型特征
答:丧失或有微弱的?-酮戊二酸脱氢酶活力,使?-酮戊二酸不能继续氧化; CO2固定能力强,使四碳二羧酸全部由CO2固定反应提供,而不走乙醛酸循环;
谷氨酸脱氢酶的活力很强,并丧失谷氨酸对谷氨酸脱氢酶的反馈抑制和反馈阻遏,同时,NADPH2再氧化能力弱,这会使?-酮戊二酸到琥珀酸的过程受阻;
有过量的NH4+ 存在,?-酮戊二酸经氧化还原共轭氨基化反应而生成谷氨酸却不形成蛋白质,从而分泌泄漏于菌体外;
同时,谷氨酸生产菌应不利用体外的谷氨酸,使谷氨酸成为最终产物。 生产菌株还应该具有生物素合成缺陷、油酸合成缺陷和甘油合成缺陷等特点。 12、简述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形成、对发酵的影响及消除泡沫的方法? 答:(1)泡沫的形成和性质
(1)搅拌与通风(2)发酵液中含有蛋白胨、玉米浆、黄豆粉是主要的发泡剂(3)发酵液感染杂菌和噬菌体
(2)泡沫对发酵的影响
(1)发酵灌的装料系数减少(2)氧传递系数减少(3)发酵液逃液,增加染菌机会 3)泡沫的消除(控制)
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少加或缓加宜起泡的原材料);改变某些物理化学参数(pH、温度、通气和搅拌;改变发酵工艺)
采用机械消泡或消泡剂消泡
机械消泡:利用机械振动或压力变化使泡沫破裂
消泡剂:属表面活性剂,天然油脂(豆油、玉米油);脂肪酸和酯类;聚醚类(氧化丙烯和氧化乙烯与甘油的聚合物);硅酮类
13、论述谷氨酸发酵中杂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答:要防止杂菌污染,先要弄清楚造成染菌的原因,然后进行防治。 (1).杂菌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
①种子带菌。若发酵前期染菌,可能是种子带菌所致或发酵罐本身染菌所致。为了避免种子染菌,在斜
面种子、摇瓶种子制备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操作,
②罐体与管件渗漏所引起的染菌。若罐体或管件有极其微小的漏孔时,易引起染菌。有时漏孔用肉眼直接察觉不到,需要通过一定的试漏方法才能发现。
③死角。罐或管路连接处的死角,在灭菌时其中的杂菌不易被杀死,易造成连续染菌,影响生产。 ④空气系统染菌。好气性发酵需连续不断地通人大量无菌空气。空气系统所有的设备要定时打开排液阀排液,避免设备内积液太多,带入空气中去,造成染菌。
⑤环境污秽造成染菌。车间、环境卫生差,易引起染菌。为堵绝杂菌的来源和繁殖机会,必须加强车间和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
(2)、杂菌污染的防治与挽救 污染了杂菌后,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挽救。具体措施为:
(1)一级种子经平板检查确认无菌后,方可接入二级种子中。
(2)二级种子冷却,小于10℃保压12~16h,平板检验确认无杂菌后,再接入发酵罐。 (3)发酵0-6h后,大幅度染菌,镜检发现球菌,应放罐重消毒,消毒温度适当降低。
(4)发酵12h后,发现污染有少量芽孢或杆菌,但光密度尚正常,pH仍有升降,耗糖一般,谷氨酸产量在0.2%以上,则可加大通风量,按常规发酵到底。
(5)发酵后期确认染球菌,则可加热至70—80℃放罐。
(6)发现染菌的罐,下次空罐消毒加入甲醛后,再用蒸汽熏蒸0.12-0.17L/m3。 (7)加强车间卫生管理,防止活菌体飞扬。 (8)选用抗药性菌种。
14、简述赖氨酸的代谢控制发酵的方法?
答:1)切断或减弱支路代谢,选育高丝氨酸缺陷型(Hom-)突变株,切断通向苏氨酸和甲硫氨酸的代谢流,限量供给高丝氨酸(或苏氨酸+甲硫氨酸),解除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协调反馈抑制作用,因而能够过量积累赖氨酸。
或选育蛋氨酸和苏氨酸或异亮氨酸缺陷型(Met- + Thr-、Ile-)突变株;
2)选育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解除Thr和Lys的协同反馈抑制作用,使赖氨酸大量积累,如:①S-(2-氨基乙基)-L-半胱氨酸抗性株(AECr) ②L-赖氨酸氧肟酸盐抗性株(LysHxr) 3)解除代谢互锁
在乳糖发酵短杆菌中,Lys的生物合成与亮氨酸(Leu)之间存在着“代谢互锁”,即赖氨酸分支途径的初始酶二氢吡啶-2,6-二羧酸(DDP)合成酶受Leu的反馈阻遏(③苏氨酸氧肟酸盐抗性突变株(ThrHxr)等
方法:⑴ 选择丙氨酸缺陷型菌株(Ala-);或温度敏感突变株(tmps),中断丙酮酸到Ala的反应;选育AspHxr、磺胺类药物抗性突变株; ⑵ 选育抗天冬氨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
⑶ 选育适宜的CO2固定酶/TCA循环酶活性比的菌株 选育温度敏感突变株:如,乳糖发酵短杆菌 AJ11093 AJ1099 在发酵前期于29~33℃生长良好,而到34 ℃以上时则不 能生长,发酵积累赖氨酸盐酸盐。
添加丰富的生物素,既可以使Glu不排出体外,并使代谢 流转向Lys的合成,又能提高PEP羧化酶( PC )的活性, 促使PEP生成草酰乙酸,再生成Asp
15、离子交换法提取赖氨酸的工艺流程及要点说明?
答:1)发酵液的处理:菌体分离,两种方法
离心分离法:高速离心机分离除去菌体(国外方法),用碟片式自动卸渣高速离心机,分离菌体和草酸钙等 添加絮凝剂沉淀法:用草酸除去发酵液中的Ca2+ ,调节pH至2~3,加入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使菌
体聚集而沉淀。然后加助滤剂过滤即可除去菌体。
2)离子交换吸附及洗脱:铵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洗脱剂为氨水加氯化铵;用茚三酮检查流出液,pH9.5~12,得率可达90%~95%
3)真空浓缩:去除氨,并提高Lys含量,真空时温度65℃,浓度22~ 23°Bé
4)中和结晶:加入工业盐酸,搅拌,pH5.2,自然冷却结晶,至5℃结晶完全(粗结晶,含一分子结晶水的粗L-Lys盐酸盐)
5)重结晶:用蒸馏水溶解,11-12°Bé,加入活性炭脱色,压滤,再真空浓缩至22°Bé,再结晶、冷却、离心分离并水洗
6)干燥:60℃热风干燥,去结晶水,得到L-Lys盐酸盐,含水0.1%以下。 16、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补救途径?
答: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称为补救合成(或重新利用)途径。当全合成受阻时,微生物可从培养基中取得完整的嘌呤或嘧啶,和戊糖、磷酸通过酶的作用直接合成单核苷酸,所以称为“补救途径”。
17、从鸟甘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节机制分析,要积累鸟苷,应使鸟苷生产菌具备哪些条件?p107 答:(1) 枯草芽孢杆菌具有GMP的环形支路:菌株因丧失SAMP合成酶(Ade-)活性,切断从IMP到AMP的通路,使生成的IMP全部转向合成GMP,同时丧失GMP还原酶活性,使生成的GMP不致还原为IMP。
(2)为了积累鸟苷,核苷酶或核苷磷酸化酶等鸟苷分解酶的活性必须微弱;
(3)鸟苷酸(GMP)是嘌呤核苷酸全合成的终产物,为了积累鸟苷,必须解除GMP对PRPP转胺酰酶,IMP脱氢酶及GMP合成酶等的反馈抑制与阻遏。(封闭基因或选择渗漏)
(4)为了抑制肌苷产生,高效率积累鸟苷,由IMP脱氢酶及GMP合成酶所催化的反应应该比核苷酸酶(IMP---IR)所催化的反应优先进行。 18、IMP发酵应具备的条件:
答:(1)选择肌苷酸酶弱或丧失的出发菌株(不分解肌苷酸) (2)切断IMP向下的两条支路,使IMP大量生成和积累; (3)选育结构类似物双重抗性突变株; (4)限量添加Mn2+,解除细胞膜渗透型障碍。 19、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肌苷酸的工艺流程及说明?
答:过滤、酸化:发酵液加活性白土(15g/L),压滤除菌体,清液加1.5倍体积的0.1mol/LHCl。 阳离子交换:732#(H+)型树脂,上柱液体积为湿树脂体积的6倍。流出液用NaOH溶液调pH8.5-9.5。 阴离子交换:上柱液体积为湿树脂体积的6倍,90%肌苷酸被吸附。
洗脱:先用水冲洗柱子,再用0.05mol/LHCl洗涤至流出液pH为3.5;然后用含0.05mol/LHCl和0.05mol/LNaCl混合液进行洗脱。收集肌苷酸流出液。
减压浓缩:洗脱液用40%NaOH调pH至7.5,减压浓缩15-20倍体积。 结晶:浓缩液加入2倍体积95%乙醇,低温育晶,析出肌苷酸粗品。
重结晶:肌苷酸粗品加水溶解,加乙醇低温结晶,过滤,晶体用30%乙醇洗涤2-3次 肌苷酸精品:湿肌苷酸晶体烘干,制得肌苷酸精品。 20、GMP发酵应具备的条件:
答:枯草芽孢杆菌具有GMP的环形支路:菌株因丧失SAMP合成酶(Ade-)活性,切断从IMP到AMP的通路,使生成的IMP全部转向合成GMP,同时丧失GMP还原酶活性,使生成的GMP不致还原为IMP。
为了积累鸟苷,核苷酶或核苷磷酸化酶等鸟苷分解酶的活性必须微弱;
鸟苷酸(GMP)是嘌呤核苷酸全合成的终产物,为了积累鸟苷,必须解除GMP对PRPP转胺酰酶,IMP脱氢酶及GMP合成酶等的反馈抑制与阻遏。(封闭基因或选择渗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