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修改专题之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是常见的一种病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词的多义导致歧义
1.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2.上海医科大学涌现出一批年轻学科带头人。(“年轻学科带头人”具有多义性: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年轻学科的带头人)
3.上课了,小王还没到校,班主任焦急地说:“她可是从来不请假的呀??”(“从来不请假”有歧义,既可指小王一贯不守纪律,不请假;又可指小王平时严于要求自己,遵守纪律,总是按时到校,没请过假)
4.其中只有极少数的译作真正译出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的一致性。(“风格和语言的一致性”既可理解为“风格”和“语言”都要保持与原作的一致,也可理解为“风格”与“语言”之间要保持一致) (二)停顿歧义
1.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有歧义,可读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或“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
2.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3.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连忙把别后的情况告诉我们,还热情地拉我们上他家去。(这句停顿不同,有两种理解:一是“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一是“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
4.医学家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不适当地增加饮水,就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含水量。(“不适当地增加饮水”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针对饮水很少的人说的,读的时候停顿为“不/适当地增加饮水”;一是针对饮水过多的情况说的,如在运动后大出汗的情况下,读的时候停顿为“不适当地/增加饮水”) (三)指代不明
1.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这方面”指代不明,到底是指欣赏好诗,还是指创作好诗?)
2.不几天,刘备领大军到了零陵。零陵太守刘度派大将邢道荣和他的儿子引兵出战。(“他”是指“刘备”呢,还是“邢道荣”呢?读者难以捉摸)
3.小倩告诉我说,等她把那张参加比赛的水粉画“磨蹭”完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去青岛旅游了。(“她”可指代小倩,也可指另外一人)
4.电影《英雄》上映以后,李冯的同名小说也备受青睐,观众认为其画面精美,善于营造视觉氛围。(陈述对象混乱,“其”指代不明,容易让人误解为指代的是“李冯的同名小说”)
5.从清理结果看,全省地、厅级干部,住房面积在规定标准以下的、在标准范围以内的和超过标准的各占三分之一,其中严重的占百分之八。(“其”指代不明。“严重的占百分之八”存在歧义。全句可改为“??各占三分之一,超标严重的占超标者的百分之八”,或改为“??各占三分之一,超标严重的占全省地、厅级干部总数的百分之八”) (四)修饰两可
1.一个外商投资的木材加工厂今年底将要建成投产。(“一个”在句中做定语,既可以修饰“外商”,也可以修饰“木材加工厂”)
2.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几个学校的领导”有歧义,“几个”可以理解为修饰“学校”,也可理解为修饰“领导”,修改时可换用有关量词,分别用“所”“位”等表示修饰“学校”或“领导”)
1
3.著名航天专家梁启超之子梁思礼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在70大寿刚过不久,在一个阳光照耀的正午失足跌入6米深的井里。(“著名航天专家”是“梁启超”的定语,还是“梁思礼”的定语,不明确)
4.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在把稿酬版税捐赠清华大学的仪式上说:“我以代表的身份在这里讲话,我一个人代表三个人:我、已去世的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已去世的”可以修饰“钱钟书先生”,也可以一直修饰到“钱钟书先生或女儿钱瑗”整个内容,有歧义) 补充介绍:
表意不明分为费解、歧义和指代不明等情况。“费解”指话说得不明不白,让人猜测;“歧义”指一句话可有多种解释;“指代不明”指代词指代的对象难以确定。 (一)费解
1.凡是可以种树的地方都要逐步种起树来,这对美化首都,防止或减轻一般大城市容易出现的拥挤、嘈杂和烟尘弥漫的现象能起很大作用。(种树为什么能防止“拥挤”呢?前后都没有说明,令人费解)
2.到北京参观奥运村及新改造后的“地铁”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的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归途中要做的事)
3.从六十岁到九十九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从字面上看,好象59岁以下和100岁以上的都没有坐车参加游行的权力。作者的意思大概是“60岁以上的”) (二)有歧义
句子总是运用在特定的语境里,应该只有一个意思。如果一个句子在上下文中有多种意思,使听者读者误解,这种语病就称为歧义。
1.读音两可造成歧义(多音字造成歧义)
(1)这个人好说话。(“好”读hǎo,是“容易”的意思,读“hào”,是“喜欢”的意思) (2)到2000年底,小王还贷款一万元。(“还”读“haí”,是“仍”的意思;读“huán”,是“归还”的意思)
2.词义两可造成歧义(多义词或短语造成歧义)
(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动补结构“看不上”的一种意思是“看不起”、“瞧不起”的意思;另一个意思是“看不着zháo”)
(2)山上到处是杜鹃。(可以是“杜鹃花”,可以是“鸟”)
(3)那五箱书,准备送青岛第一中学图书馆吗?(“送”字是多义词,其中有“赠送”义,也有“运送”义,例句可以给人两种理解。如果是“赠送”义,“送”字后面应加个“给”字,如果是“运送”义,“送”字后面应加个“到”字)
(4)他背着父亲跑出城,路上得到了“110”巡警的帮助。(“背”字是多义词,有“背在背上”义,也有“不让别人不知道”义。这样一来,此句就令人费解了)
3.词性两可造成歧义
(1)学生代表李明参加了会议。(“代表”可理解为名词,可理解为动词)
(2)这么大的一个学校里只有我跟他学过油画。(“跟”可以理解为介词,可理解为连词) 4.停顿两可造成歧义
(1)这份报告我写不好。(一种情况是在“我写”后面停顿,强调“这份报告我写是不合适的”;一种情况是在“报告”后停顿,强调“我的能力有限,写不好这份报告”)
(2)苹果不大好吃。(一种情况是在“不大”后面停顿,强调“好吃”;一种情况是在“苹果”后面停顿,强调“不好吃”)
(3)甲班和乙班的部分同学参加了这次劳动。(“部分”可理解为“甲班和乙班”的一部分,也可理解为“乙班”的一部分和甲班)
2
(4)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句中的“领导”因有两个修饰语而有两种理解:一是局长嘱咐一个学校的几个领导,二是局长嘱咐不同学校的领导)
(5)三个医院的学生前来我单位学习。(“三个”可修饰“医院”,也可修饰“学生”) (6)(2003高考)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句子的主干是“警方表示愤慨”,但“愤慨”的对象,一种理解为“报案人”,一种可理解为“围观者”)
(7)咬死猎人的狗。(本句如看作动宾结构,意思为猎人的狗被咬死;如看作偏正结构,意思为狗咬死了猎人)
(8)发现敌人的哨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9)笑话:某次考试,试卷上:中国的煤都是(黑的),中国的铁都是(硬的)。考完还说:老师怎么出那么简单的题目?
5.施受两可造成歧义
(1)鸭不吃了。(可理解为“鸭不吃食了”,也可理解为“人不吃鸭了”) (2)开刀的是他爸爸。(“开刀的”既可能是病人,也可能是医生) 6.意思两可造成歧义
(1)他连校长都不认识。(可理解为“他不认识校长”,也可理解为“校长不认识他”) (2)他的小说看不完。(可理解为“他写的小说”看不完,也可理解为“他收藏的小说”看不完)
(3)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00公里。(可理解为“全渠共100公里,已勘测完毕”,可理解为“全渠已经勘测100公里,并未勘测完) (三)指代不明(含对象不明)
1.指代不明主要指代词指代不明。代词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示代词,如“此”“这”“这方面”等;二是人称代词,如“自己”“他(她)”等。
指示代词指代不明指前面的句子叙述了两种以上的事实情况,后面的句子中用指示代词“此”或“这”等来替代前面两种以上的事实情况,造成后面的句子有两种以上的理解。
(1)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或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指代不明,可指“暴力情节”,也可指“色情内容”)
(2)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代词“此”是指“嘴上说说”还是指“采取果断措施”,不得而知)
(3)当他把证书发给小钱时,他对他笑了。(“他”指代不明)
(4)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对象不明主要是因承前省略不当而引起的。
(1)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既可以看作承前省略主语“孩子们”的谓语,也可以指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的原因)
(2)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谁提着皮包?) (3)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谁在医院工作?对象不明)
(4)小赵在路上遇到了李老师,他把星期天照常上课的事告诉了他。(“他”指代不明,是指“小赵”,还是指“李老师”?)
(5)记得我认识他的时候,还是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天真烂漫,无拘无束。(谁是七八岁的小孩呢?是“我”还是“他”,应在“还是”前补上“他”)
3
病句练习:表意不明
1.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了无数热爱它的人民,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2.有人认为,不少电影剧本浮在生活表面,对题材挖掘不够深,这是阻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不能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
3.一些房产中介表示了同样的担心,他们认为购房者一定要考虑房屋的地理位置和房源条件,不可盲目跟风。
4.市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的决定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5.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6.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
7.在这次民族联欢节中,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
8.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
9.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
10.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11.对偶尔失足的青少年,应耐心教育,热情帮助,而不要歧视他们。这不利于他们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对他们的教育工作。
12.从云龙山北望,不远处有一个高耸的土山,这便是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的墓。 13.这个精致的灯笼,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14.1984年12月26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抵达南极洲。12月31日,南极洲上第一次飘起了五星红旗。
15.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日”。
16.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17.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
18.在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 19.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
20.小学体育教材要根据小学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否则教材就会变成无的放矢的材料,甚至产生相反的作用。
21.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二婶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 22.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了一支烟。 23.在鲁艺时,只有我跟她学过钢琴。 24.团支书和其他学校领导都很关心我们。 25.他们买的苹果,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
26.她这个人好说话,所以大家都愿意和她来往。 27.校长完全采纳两个同学的合理化建议。 28.他舅舅明天动手术,不能前往了。
29.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气愤。 30.王老师这个学期要去教育学院上课。
4
附:参考答案
1.“它的传播”它指的是“中国皮影戏”而不是“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
2.搭配不当。“电影剧本是最大障碍”不能搭配,指示代词“这”指代范围不明导致了这一语病。将“这”改为“这种状况”。
3.“同样的担心”指代不明。
4.“严禁”的宾语是个联合结构,到底要不要捕杀野犬、狂犬呢?
5.“看了十天的报纸”有歧义,是看了“十天报纸”,还是看了“十天的报纸”?
6.“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歧义,可理解为“江苏和浙江这两省各自的部分地区”,也可理解为“浙江的部分地区”。
7.有歧义,“各种”修饰“民族”还是“体育比赛”,表意不明。
8.表意不明,人称代词“她”指代不明,是“三妹”,还是“葛姐”,还是另外的人?把第一个“她”改为“自己”,第二个“她”去掉。此外“哭泣”为不及物动词,不能接宾语。
9.搭配不当和表意不明,主要问题在第二分句。其一,不是“早餐的营养”“应提供”,而是“早餐”“应提供营养”;其二,“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由于语序不当造成歧义,应该为“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总量三分之二”。全分句改为“早餐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总量三分之二的营养”。
10.一是缺主语,删“由于”;二是语意不明,在“反应速度”之前加“加快、提高”等,或删“速度”,严格说来是什么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并不清楚。
11.指代不明,应将“这”改为“否则”。 12.近指代词“这”,应改为远指代词“那”。
13.“他”指代不明,可以指代“得分最高的嘉宾”本人,也可指代第三人,即这个灯笼本来是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现在要送给第三人。
14.“首次抵达”语序不当造成歧义:首次限制对象不明,“首次考察队”或“首次抵达”。 15.“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可作两种理解:“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
16.表意不明和语序不当,“还没到时间”改为“还没到上课时间”,“村民来听课”改为“来听课的村民”。
17.“几个”修饰“营”还是“干部”?。
18.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把“逐日”改为“都有”。
19.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20.前面并没有说“正面”的作用,后面却说“相反”的作用,读者无法明白到底指什么。 21.句中的“她”指代不明。 22.句中的“他”都指代不明。
23.句中的“跟”既可理解为“和”也可理解为“跟从”(即拜她为师)。 24.“其他学校领导”有两种理解:“其他学校/领导”和“其他/学校领导”。 25.“小个儿的”的可以是“苹果”,也可以是“孩子”。
26.“好说话”有“好(音hǎo)说话”和“好(音hào)说话”两种读法,意思也不一样。 27.有“两个建议”和“两个同学”两种理解。
28.可能是“我们”“不能前往”了,也可能是“他舅舅”“不能前往”了。
29.“对护林员??的问题”有两种理解:“对\\护林员??的问题”“对护林员??木料\\的问题”。
30.可能是王老师给别人“上课”,也可能是自己去“上课”学习。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