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浣 溪 沙① 苏 轼
游蕲水②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③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④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⑤? 门前流水尚能西⑥, 休将白发唱黄鸡⑦。 注释:
① 浣溪沙:词牌名。②蕲(qí)水:古县名,在今湖北省浠(xī)水县东。③兰芽:刚发芽的兰草。④萧萧:同“潇潇”,细雨绵绵的样子。子规:杜鹃鸟。⑤无再少:不再年轻。“少”在这里不可读shǎo。⑥尚能西:还能够朝西流。我国的主要江河都是从西边流到东边,兰溪正相反。⑦休将白发唱黄鸡:休,不要。白发,指的是老年。唱黄鸡,引自白居易《醉酒》:“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此处指伤心地唱起黄鸡催晓、人生易老的调子。 一、导入新课。
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二、学习《浣溪沙》:
请学生读一读。
(1)词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和其他文学作品相比,更多的依靠形象。请大家在上阕找一找,写了哪些形象(事物)? 山 兰芽 溪 松 沙路 暮雨 子规
请大家看,这些事物中,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静景:山 兰芽 松 沙路 动景:溪 暮雨 子规
同学们,同一首诗词中描写的景物,一般来说,气氛都是一致的。那么,大家看,这些景物共同传达的气氛是高兴的,还是悲伤的? 学生可能回答:
高兴:(依据“兰芽”句 “沙路”句) 悲伤:(依据“暮雨”“啼”) 提示:“啼”有两种含义,一是“啼哭”,一是“啼叫”。李白有诗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船如此轻快,传达出心情的愉快,猿声也就不可能是悲啼了。这里,细雨绵绵,子规轻叫,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那么安详,因此,传达的是一种愉快的感情。
同学们,诗词的语言特别精练,我们要理解诗词,就必须发挥想象,努力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中。比如“溪”,我们就想象这是怎样的一条溪水,这条溪水在怎样的流动。 分组进行。
(参考)春天来了。山,隐隐有了绿色。山脚下,一条清澈的溪流缓缓流过,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是一条曲曲折折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的冲刷,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飘飘,远处隐隐传来了子规的啼叫。 指导朗读:心情愉快,读起来应该轻快。 朗读后,基本达到背诵目的。
总结:上阕只有21个字,我们通过想象,使诗歌的内容在我们的脑海中变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立体的图画,有高有低,有远有近,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丰富的想象,是我们走入诗词的关键。而想象是以生活积累为基础的,因此,我们要在平时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2)读下阕,回答问题。
心情愉快的时候,作者突然产生了一个怎样的想法? (人生可以再少年。)
这个想法很奇特,人们常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公元1082年,45岁的苏轼想回到少年时代。 这想法是怎么进入苏轼的脑海的? (看到“门前流水尚能西”。)插入小序内容。
一条小溪向西流去,在生活中本也平常,是如何勾起作者如此奇特的想象的?
中国的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东,因为西面地势高。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面说的是水,暗指时间,所以,下句就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苏轼见门前流水向西,突发奇想,觉得时间可以倒转,自己可以回到少年时期。 怎么回到少年?请大家讨论。
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保持一颗年轻人的心,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体现在哪一句?
“休将白发唱黄鸡。”结合注释理解此句含义:老年到来之时,千万不要唱起那些悲伤的调子。苏轼的一生也是坎坷的,多次被贬,最远到了琼州(今天的海南),但他始终保持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就是到了老年也不改变。 过去大家读过的诗篇,还有哪些老人保持了这种心态?
53岁的曹 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8岁的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一些多么可敬的老人啊!太原有晋祠,晋祠有一处著名的景物:难老泉。读着这些催人奋进、永不言老的诗篇,我们仿佛听到难老泉流淌在中国古老的文学殿堂里,发出了悦耳的泉声,轻扣着人们的心扉。 朗读指导:把下阕的三句话依次用白话文说出,把握其语调和语气,反问——争论——劝告。然后用同样语气语调,想象作者神态(如微笑摇手),朗诵下阕。 朗读后背诵下阕。背诵全诗。
总结:由门前的流水,苏轼想到人生再少。生活和自然可以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启迪。这需要我们面对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事一物时要积极的思考。 (3)练习(一)
这是大家过去或课外读过的诗,请大家回答,在这些景物或事物中,蕴涵着怎样的道理?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顽强的生命力;不屈的斗争精神;民族精神;共产党人的精神。 杜 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站得高望得远;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伟大的理想、抱负。 练习(二)
请大家想象三幅秋景图,然后把你悟出的道理写出来。 “果实累累”图: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秋风落叶”图:昨夜西风凋碧树
“枫叶如火”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道理(参考):
收获的季节——衰落的季节——奋进的季节。
(4)结课:苏轼就是这样一片越到老年越红得可爱的枫叶,大家正值春年少,送大家一句话,“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板书设计:
浣溪沙 山 兰芽 溪
景 松 沙路 情:愉快
暮雨 子规
理 流水能西 ———— 人生难少 ? 思考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材分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综合阅读中的第十首词,是一首送别词,其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的诗词中别具一格。
全词以活泼的笔调、别致的比喻、风趣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好友鲍浩然回家乡时的心绪。
词的上阕写友人归去的家乡山水秀丽,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
起首两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运用两个奇特的比喻,一反以山水形容女子的常态,翻新用女子容颜来形容山水,运用移情手法,把写景语变成抒情语,化无情为有情,把山水变成了有情物,似乎山水都为友人离去而动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送别好友的惜别之情。
三、四两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点出了友人出行的目的——回家看望自己的妻子。“眉眼盈盈”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如女子的秀眉和明眸;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三、四两句既是说友人故乡山水秀丽(去的目的地).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2.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 教学难点: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激趣话离别 1、欣赏李叔同的《送别》。
师:一首《送别》让我们感受到友谊的美好和离别时的珍惜之情。
师:我们也马上面临着分离,面对和你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此时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2、生谈感受。(设计意图:有目的性的引导,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导入新课
师: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课件出示《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知道宋代的什么与唐诗一样有名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王观写的一首词。
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读着这个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 、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3、理解课题。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
生反馈。师相机解释: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 4、再读课题,这首词会写些什么? 三、初读词,正确流利。
1、指名读。(字正腔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