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科基本概况国内外设置该学科的状况和发展情况
生物技术制药在医药、日化产品、保健食品等生产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改造传统制药产业和新药物的开发研究、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生物制药技术成为当今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运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使得生物技术药物研发高潮迭起。生物技术制药(Biotechnological Pharmaceutics)是一门建立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原理、发酵工艺原理、生物药品化学等专业基础课上的一门专业应用性学科。
通过本专业培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规生物制药的基本技术路线和工艺过程。使学生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和基本理论与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相结合,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生物资源利用和药物研制与开发方面有一个较全面的知识背景和技术技能。
本课程要求研究生学习和掌握生物技术制药和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基因工程药物研制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本本学科以现代生物技术在药物生产上的实际应用为重点,将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技术药物研制、生产、开发等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方向:基因工程药物
研究内容:动物细胞因子克隆与应用;基因工程疫苗构建;病原生物免疫蛋白组学研究等。
(三)该学科的理论基础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项与药物生产结合密切的高技术。生物技术制药是其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本学科的特点是不断引进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制剂学及现代基因工程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研究天然产物、基因工程药物等,以及药物在体内和体外相互作用和药物大规模筛选。本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生物原料的保存与处理,生物技术药物的分离、纯化技术的原理及设备,生物技术药物的检定,基因工程疫苗的构建,动物细胞因子克隆及药物在
体内和体外相互作用等。
二、设置该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社会对该学科人才的需求情况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是国内外制药行业中最活跃、发展最迅猛的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增长潜力吸引了大量投资,创立了许多高新技术生物制药企业,从而生物制药已成为许多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生物技术制药是高新技术,要求生物制药企业必须有高层次和足够量的生产开发和人才。目前,生物技术制药专业人才短缺,对专业人才需求较大,就业前景非常光明。
我国已将生物技术列入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研究方面,这一重大决策使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到了充分的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制药方面取得许多可喜的成果。但是,与世界生物制药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相比,我国起步晚,基础差,发展中又存在人才的不足,特别是高层次生物技术制药人才的严重缺乏已成为是十分突出的问题。
(二)设置该学科的目的
以生物技术制药为导向,培养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利用生物技术独立进行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三)本单位设置该学科已具备的基础 师资队伍:
何后军
何后军,1964年9月9日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汉族,中共党员,原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现任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预防兽医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与病原学”研究。
何后军教授1981~1985年在江西农业大学牧医系“兽医本科专业”学习,1985~1988年在江西农业大学牧医系“兽医微生物及免疫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1988年7月至1991年1月任助教,1991年1月至1995年4月任讲师,1995年4月至2001年9月任副教授,2001年9月至今任教授。1992年12月至2003年3月任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原牧医系)副院长,2003年3月至今任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2002年6月至
2006年12月任中共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2009年8月起任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
何后军教授自1988年起从事畜牧兽医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主讲“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动物传染病学》和《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预防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动物传染病学》、《集约化饲养疾病控制》和《专业外语》课程。1996年被批准为“预防兽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指导硕士毕业生32名,现指导在读硕士生15名。曾获“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个人”、“全国兽医专业学位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和“江西优秀青年学者”,学校“十佳优秀青年”、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和“ 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等光荣称号,多次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评为1998-2000年、2001-2003年“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2004-2006年、2007-2009年“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9年3-9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访问学者,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1项。
何后军教授先后主持或参加“小鹅瘟疫苗研制”、“免疫增效剂的免疫增强效应及其在畜禽疫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中国荷斯坦奶牛乳房炎预防与治疗的研究”、“鸡法氏囊组织培养液中免疫活性因子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家禽法氏囊免疫活性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推广兽医新技术开发研究”等各类各级课题10余项。在猪圆环病毒感染、鸭疫里氏杆菌感染和猪群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等领域有较深入研究。获“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三等奖1项,“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王止川科学奖励基金优秀畜牧兽医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现主持江西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猪园环病毒感染防治技术研究》、江西省科技厅项目《戊型肝炎病毒在我省猪群中感染状况的研究》、江西省农业厅项目《猪群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研究》和江西省教育厅项目《PRRSV与PCV-2二联疫苗的研制及初步应用》。编写了《猪病识别与防治》(2000年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参编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兽医公共卫生学》(2003年中国农业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人畜共患病》副主编(200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发表论文4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分离及初步鉴定”、“二起伪狂犬病的诊断及病毒分离”、“江西地方株猪圆环病毒感染的检测”、“猪圆环病毒
2型江西株的全基因扩增与序列分析”和“PCR法快速检测鸭疫里氏杆菌的研究”等。
现任社会兼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第七、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兽医协会理事、江西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江西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禽病防治专家组首席专家、江西省动物卫生和动物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和全国绿色食品专家库专家等。指导研究生52名。
发表论文基本情况
1、何后军(独撰).猪流感的危害与防控.江西养猪,2006,1:11~12. 2、何后军(独撰).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江西养禽,2006,1:36~37.
3、杨建远,何后军(第2),翁崇鹏. 鸭疫里氏杆菌病的研究进展.水禽世,2006,3:59-61. 4、张锦华,王萍,何后军(第3),等. 纳豆提取物和纳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江西畜牧兽
医杂志,2006,6:8. 5、刘才根,何后军(第2),罗咏梅,等. RT-PCR检测猪粪便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方法
的建立.江西农业大学学,2007,(29):3:434~436. 6、吴登堃,胡天仁,何后军(第3). 猪增生性肠炎及其预防控制. 江西畜牧兽医杂
志,2007,3:30-31. 7、刘才根,何后军(第2),潘金发. 戊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7,5:2-7. 8、、吴登堃,何后军(第2),万根. RT-PCR检测临床组织病料中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7,6:10-11. 9、邬向东,何后军(第2),周秋白,等. 鳝鱼嗜水气单胞菌外毒素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经济
动物学报,2008,12(1):38-41. 10、陆杏华,何后军(第2),王萍,等.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江西株的分离鉴定及PCR
诊断.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6):2231-2232,2336.
11、谢宝东,何后军(通讯作者),孟继鸿,等. 江西省部分地区猪戊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兽医杂志,2008,44(10),41-42.
12、谢宝东,何后军(通讯作者),潘金发. 江西部分地区猪粪便戊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及序
列分析. 中国兽医杂志,2009,45(1),12-14.
13、张锦华,王萍,何后军,等.多媒体技术在兽医公共卫生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动物医学进
展,2006, 27(增):89-90,111.
14、何后军,罗咏梅,邓舜洲. 猪园环病毒2型江西株的全基因序列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
报,2009,(31):5:785~78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