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主要内容及观测方法
1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运粮河特大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的观测。
2 运粮河特大桥沉降变形观测
2.1一般要求
2.1.1桥梁墩台基础沉降观测:每个墩台均进行沉降观测。
2.1.2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变形观测:每30孔选择1孔进行(不足30孔应按30孔计,另每300孔增加3孔进行观测)。
2.1.3桥涵主体工程(包括架梁)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60天。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2.2观测点的布置
2.2.1桥梁墩台基础沉降观测点布置:墩台沉降观测点按《新建铁路哈尔滨至大连铁路客运专线沈阳至哈尔滨段施工图桥梁沉降观测标布置参考图》施工,承台上布置两个,墩身上布置两个,共计四个(目前承台已覆盖,线下部分只需对墩身部分进行测量,493座墩身)。
2.2.2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变形观测点布置:设置在箱梁四个支点和跨中截面两侧腹板梁顶处,每孔梁的测点数应共计6个,具体见《新建铁路哈尔滨至大连铁路客运专线沈阳至哈尔滨段施工图桥梁沉降观测标布置参考图》,(我部现有536孔梁须进行沉降徐变观测)。
2.2.3变形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30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具体见《新建铁路哈尔滨至大连铁路客运专线沈阳至哈尔滨段施工图桥梁沉降观测标布置参考图》。
2.3观测精度: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30Φ20钢筋锚固砂浆
12030Φ20钢筋锚固砂浆100竖直布置沉降观测点示意图水平布置沉降观测点示意图
大连哈尔滨50墩身侧面观测标-1桩基础地面线观测标-2当墩高H小于2.5m 时埋标示意图大连Ⅰ哈尔滨当墩高H大于2.5m 时埋标示意图大连Ⅰ哈尔滨Ⅰ50Ⅰ观测标-3观测标-4HH观测标-3观测标-4观测标-150地面线观测标-2桩基础墩身侧面观测标-1观测标-350观测标-1观测标-35050大连哈尔滨
50观测标-450Ⅰ-Ⅰ截面及基础平面观测标-2观测标-4Ⅰ-Ⅰ截面及基础平面50
2.4观测频次
2.4.1墩、台基础的沉降观测频次见表5.4.1
表5.4.1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墩台混凝土施工 预制梁桥
观测期限 / 全程 全程 观测频次 观测周期 /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1次/周 设置观测点 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 架梁前 50
观测标-2备 注
预制梁架设 附属设施施工 制梁前 桥位施工桥梁 上部结构施工中 附属设施施工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全程 全程 全程 全程 全程 全程 ≥6个月 全程 前后各1次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1次/周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前后各1次 1次/周 1次/天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0~3个月 1次/月 24个4~12个月 1次/3个月 月 13~24个月 1次/6个月 2.4.2预应力混凝土徐变上拱观测频次见表5.4.2。
表5.4.2 梁体变形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梁体施工完成 预应力张拉期间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碴轨道铺设前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观测频次 观测期限 / 全程 全程 ≥60天 全程 / 张拉前后各一次 安装前后各一次 观测周期 备 注 设置观测点 测试梁体弹性变形 测试梁体弹性变形 1次/1、3、5天 后期1次/周 1次/天 残余徐变变形 长期观测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1次/月 240~3个月 个4~12个月 1次/3个月 月 13~24个月 1次/6个月 3 运粮河特大桥沉降变形测量
3.1一般要求
3.1.1沉降变形观测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沉降变形观测网按三等变形测量等级技术要求建立,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精度不低于±1mm,读数精度0.1mm,沉降观测点采用DS05型仪器观测,观测方法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3.1.2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布设水准基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埋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地基内,并进行定期复核、校正。高程应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网联测。全线二等水准测量贯通后,将沉降变形观测网与二等水准点联测,统一归化为二等水准基点上。
3.1.3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应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3.1.4各种原始测量记录应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计算成果和图表清晰、签署齐全,并妥善保存。
3.1.5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3.2观测水准基点(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3.2.1观测水准基点(基准点)的布设
在沿线施工已设水准基点的基础上,按距离不大于1km增设水准基点(基准点),水准基点应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原状土层上,应埋入当地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5m,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水准点。每个独立的观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水准基点(基准点)。 3.2.2工作基点的布设
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的精度要求,在沿线已设水准基点的基础上,两工作基点间距宜小于100m,工作基点距路基中心的距离应小于100m。观测工作基点必须布设在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且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采用顶端圆滑的Φ20mm长60cm钢筋插入基桩中,基桩应埋入当地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5m,采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按顺序编号。
3.2.3观测网中,工作基点应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校核。当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复测校核。 3.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3.3.1 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相邻基准点等级 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监测已测高合或环线闭差较差(mm) 合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的要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