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建筑基桩检测规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4:14: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深圳市标准-建筑桩基检测规程

(SJG 09-2007)

2.1.4 高应变法 用重锤冲击桩顶,实测桩顶部力和速度信号,通过波动理论分析得到桩土体系力学性状以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及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方法。 2.1.5 低应变法 在桩顶施加低能量的冲击,实测桩顶部速度信号,通过波动理论分析判定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方法。

2.1.6 超声法 向桩身混凝土发射并接受超声波,通过分析超声波在同等技术条件下声学参数的相对变化以判定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方法。

3.3.5 工程桩宜先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后进行单桩承载力检测。当基础埋置较深时,桩身完整性检测宜在基坑开挖至基底标高后进行。

3.4.4 单位工程各类工程桩抽样检测的方法和数量应符合下表规定: 桩径(mm) 类型 检测方法 抽检数量 静载法:不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小于3根(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高应变法:不应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应少于5根。 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每承台下不应少于3根。 不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小于3根(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每承台下不应少于3根。 钻芯法抽检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5%,且不应少于10根。 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每承台下不应少于3根。 静载法或高应变法 <800 各类桩 低应变法 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层(或以上土层),且单桩承载力特征值≤8000KN的灌注桩 ≥800 桩端持力层为中风化层(或以下土层),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8000KN的灌注桩 静载法 低应变法或超声波 钻芯法 低应变法或超声波 注:1 当用高应变法代替静载法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时,应在同一工程做不少于3根桩的静载法于高应变法对比试验,并应江对比试验的资料列入检测报告中。

2 当桩径小于或等于1600mm时,可采用低应变法或超声波。当桩径大于1600mm时,应全部预埋声测管。

3 对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大于8000KN的灌注桩,当设计方有要求且场地条件许可时,应采用静载法。

4 对桥梁的基桩应100%检测桩身完整性。

10.3.1 受检桩的钻芯孔数、钻孔位置和入持力层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桩径小于1600mm钻1孔,桩径为1600-2000mm钻2孔,桩径大于2000mm钻不少于3

孔。

2 钻芯开孔位置宜在距桩中心0.15-0.25倍桩径内。多孔时应对称分布,并应记录钻芯孔在桩顶面的位置;单孔且受检桩的长径比大于30时,宜在桩中心位置开孔。 3 每桩至少应有1孔钻至设计要求的桩端持力层深度,如设计未有明确的要求时应钻入持力层3倍桩径(当3倍桩径大于5m时可钻取5m,当3倍桩径小于3m时应钻取3m),其余孔钻入桩端持力层深度不应小于0.5m。对施工前已进行过超前钻探,已确认桩端持力层满足设计要求的桩,宜钻至桩底1m;对非承重的抗拔桩、支护桩,每个钻芯钻入桩端岩土层深度不宜小于0.5m。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深圳市实施细则

(SZJG 29-2009)

6.1.4 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均不应大于0.70。当不能满足本条文规定时,必须按照本细则第6.3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

6.1.5 当建筑某个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小于0.40时,该朝向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0。如果某个朝向的玻璃有多个类型,则每种类型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均不应小于0.4。

6.1.6 除卫生间、楼梯间、设备房以外,每个房间的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外窗面积的30%;透明幕墙应具有不小于房间透明面积的10%的可开启部分,对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超高层建筑,100m以上部分的透明幕墙可开启面积应进行专项论证。 1 外窗的可开启面积占外窗面积的比例应以一个房间中所有的外窗计算

2同一房间如同时存在外窗和透明幕墙,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外窗面积的30%,透明幕墙可开启部分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透明幕墙面积的10%。

6.1.8 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当不能满足本条文规定时,必须按本细则第6.3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7-2002)

搜索更多关于: 建筑基桩检测规程 的文档
建筑基桩检测规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s5r6017y88az813iurn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