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王凤彬《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8:00:2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 1 篇 概 述

第 1 章 管理者与管理工作

1.1 复习笔记

一、管理的概念、作用和任务

1.为什么需要管理 组织需要合作、协作或协调。管理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是协作劳动的产物。 组织(organizations)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中的活动包括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两大部分。管理工作是促进作业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和保证。 2.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使完成既定的组织

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有四层含义:

(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过程; (2)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3)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 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特定条件。 3.管理的目标 管理不存在自己独立的目的或目标。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而应该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进行管理。管

理的目标是与组织的目标联结在一起的,具体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全面地衡量管理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情况:

(1)组织的产出目标 从产量与期限、品种与质量、成本花费等单项指标的水平来衡量所管理的组织是否能按质、按量、按期、低

成本地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服务。

(2)组织的绩效目标 组织的绩效目标是对组织所取得的成果与所运用的资源之间转化关系的一种更全面的衡量。组织的绩效高低

表现在效率和效果两方面。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管理工作的完整任务必须是使组织在高效率的基础上

实现正确的活动目标,也

就是要达成组织活动的效果。其中利润是经市场检验的衡量效果的一项客观的指标。效率涉及的只是活动的方式, 它与资源的利用相关,因而只有高低之分而无好坏之别。效果则涉及活动的目标和结果,不仅具有高低之分,而 且,可以在好和坏两个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差距。

(3)组织的终极目标 以追求利润和资本保值增值为主要终极目标,这样的组织被称为营利性组织。 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为主要终极目标,被称为非营利组织。

任何组织中管理工作的基本使命都是:使组织以尽量少的资源而尽可能多地完成预期的合乎要求的目标。

二、管理者的职责、技能及职业化

1.管理者的分类与职责 管理者(managers)是指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达到与他人一道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目标的人。管理者的

工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同别人一起并通过别人使组织活动得以更有效地完成。

(1)从横切面进行的组织层次划分看,组织中的工作人员有四类: ①作业人员。指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实施和操作工作的人;

②基层管理人员。又称第一线管理者,处于作业人员之上的组织层次,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③中层管理人员。指直接负责或者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的人;

④高层管理人员。处于组织的最高层,主要负责组织的战略管理,并在对外交往中以代表组织的“官方”身 份出现。

不同层次管理者工作上的差别并不是职能本身不同,而在于各项管理职能履行的程度和重点不同。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2)从组织的纵切面划分,管理者可以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综合管理者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分部的全部活动。专业管理者仅仅负责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业务 的专业管理。

2.管理者的技能要求

(1)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

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对中上层管理者来说,掌握技术技能的必要性可少些。

(2)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是指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

激励和诱导组织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

(3)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各种研究表明,出色的概念技能,可使管理者做出更佳的决策。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 上述三种管理技能是各层次管理者都需要掌握的,区别仅在于各层次管理者所需掌握的三种管理技能的比例 会有所不同,如图 1-1 所示。

图 1-1 管理层次与管理

3.职业管理者的形成

管理工作要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经理市场的发育是一大先决条件。当然,有才的经理人还必须具有某种必 备的职业操守,持有正确的“义利观”。

三、管理的过程、特性和适用范围

1.管理的职能和过程 管理过程,是指一组进行中的决策和工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从事各项管理工作活动。

(1)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是对管理者所开展的各项管理工作按大致活动阶段的归类。可划分为四个基本管理职能:

①计划 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因此就得有人来规定组织要实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这

就是管理的计划职能。

②组织 管理的组织职能决定组织要开展的活动是什么,这些活动如何分类组合,由哪些职位和部门来承担这些工作,

谁向谁汇报工作,以及各种决策应放在哪一层次上制定等。组织职能或组织工作的结果形成各种正式组织文件, 如职务说明书、组织图等。

③领导 管理的领导职能包括激励下属,指导和指挥他们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

等。

④控制 为了确保组织目标及为此制定的行动方案顺利实现,管理者必须自始至终地根据计划目标派生出来的控制标 准,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或预见到偏差后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这是管理工作中的狭义 的控制职能。广义的控制职能还包括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计划目标和控制标准进行修改或重新制定。

关于管理的职能和过程,需注意:一是管理的各阶段工作或各项职能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有机关联的。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二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只是对管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的阶段划分。

(2)创新

①定义:创新是指使组织的作业工作和管理工作都不断地有所革新、有所变化。 ②创新的类型:

a.计划创新,如滚动计划法、弹性计划法、我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b.组织创新,如通用汽车公司率先实行的事业部制结构、日本企业普遍实行的职务轮换法; c.领导创新,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法; d.计划和控制中的创新,如在甘特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键路线法或网络计划法。 (3)协调

①定义:协调是指组织的一切要素、工作或活动都要和谐地配合,以便于组织整体目标顺利实现。协调是管 理活动所力图实现的根本要旨。

②内容:协调包括组织内部各方面的协调、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以及现时需要与未来需要之间的协调等。 2.管理的对象和适用范围

(1)管理的对象 以企业组织为例,管理的对象实际上包含了如下三个方面:

①对工人和作业工作进行管理; ②对管理人员及其工作进行管理; ③对整个企业/组织进行管理。

(2)管理的适用范围与权变管理原则

①管理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各类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管理会具有相似性、共通性。从这一方面来说,管理的适用范围是广泛的。但另一方面,

由于不同类型组织在使命目标和业务作业活动内容上存有差别,对它们的管理也就必然表现出个性、差异性和特 殊性。所以,管理工作必须在管理理论、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

②权变管理原则要求管理者能识别管理工作所面临的特定情境,开发或选用合适的管理模式。任何管理模式 和方法都不可能是普遍最佳的,而只可能是最合适、最适用的。适合的,才会是有效的。

(3)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不仅具有科学性,也具有艺术性。

一方面,管理工作要遵循一套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是科学规律支配着有效的管理行为;另一方面,科学的原 理及方法又需在管理实践中得到灵活的应用。

四、管理工作所面对的环境 1.外部环境的构成与特征

(1)外部环境的构成 外部环境是指处于组织外部对组织产生影响的各种要素总和,包括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①一般环境,又称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所有企业或其他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 包括经济和技术的、政治和法律的、社会和文化的、自然环境等各方面要素。一般环境影响广泛,可能影响到处 于其中的所有组织,而不一定仅影响某特定的组织。

②具体环境,又称微观环境或任务环境。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那些环境要素,包括竞争对手、顾客、 资源供应者、政府管理部门、工会、新闻传播媒介和其他利益代表团体(如消费者协会、妇联)等。与一般环境 相比,具体环境对特定组织的影响更明显,也更容易被组织管理者识别、影响和控制。

(2)外部环境的特征 外部环境的特征可通过不确定性程度来衡量。依据企业所面临环境的复杂性(指环境构成要素的类别与数量)

和动态性(指环境的变化速度及这种变化的可了解和可预见程度)这两项标准,可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不确定 性情形:

①低不确定性。即简单和稳定的环境。如标准挂衣架制造商、容器制造商、软饮料生产厂商和啤酒经销商; ②较低不确定性。即复杂和稳定的环境。如医院、大学、保险公司和汽车制造商; ③较高不确定性。即简单和动态的环境。如唱片公司、玩具制造商和时装加工企业; ④高不确定性。即复杂和动态的环境。如电子行业、计算机软件公司、电子仪器制造商。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2.内部环境的构成与特征 (1)内部环境的构成

①资源。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投入。它可以是有形的、显性的,如土地、厂房、资金等;也可以是无形的、 隐性的,如智慧、信任和协同方式、声誉等。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其独特能力的基本来源。

②能力。指一组资源的有机的组合。

③核心能力,又称核心竞争力。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持久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2)内部环境的特征 判断某种资源和能力能否成为核心竞争力,有以下四条基本标准: ①价值性; ②稀缺性; ③难以模仿性;

④不可替代性。 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上四个评判标准的情况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从资源和能力中生成。拥有了核

心竞争力,意味着企业具备了持久生存发展的优势条件。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思考题 1.管理的实质是什么?对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的管理与对企业的管理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1)管理的实质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使完成既定的组织 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①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过程。管理是任何组织都不可或缺的,但 绝不是独立存在的。管理不具有自己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进行管理,而只能使管理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③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 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④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特定条件。

(2)任何组织都有其特定的组织目标和特定的资源调配利用问题,因此,都有管理问题。管理普遍适用于 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各类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等组织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 责任为主要终极目标,属于非营利性组织。而企业以追求利润和资本保值增值为主要终极目标,属于营利性组织。 对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的管理与对企业的管理在管理基本职能及其开展的过程,管理原理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共 性,同时由于不同类型组织在使命目标和业务活动内容上存在差异,管理也存在差异。

①相同点

a.管理的基本职能和过程 不管是对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的管理,管理者所开展的各项管理工作活动,按大致阶段可

以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计划是指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策划与安 排。组织是指确保计划实施的活动。领导包括激励下属、指导和指挥他们的活动并选择最有效地沟通渠道,以及 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等活动。控制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这四个步 骤构成了管理工作不断反复进行的循环过程。此外,在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工作循环中,贯穿决策和 创新两项职能。

b.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不管是对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的管理,管理的实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

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使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c.管理工作的使命 不管是对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的管理,都要使组织以尽量少的资源而尽可能多地完成预期 合乎要求的目标。

②不同点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a.管理的目标 作为非营利组织,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的目标是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而作为营利性组织,企业

的目标一般是追求利润和资本保值增值。两种组织的管理者分别围绕着不同的管理目标,进行不同的管理活动。

b.管理的业务活动 对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的管理对象只涉及人和组织的管理,而对企业的管理除了对人的管理之外,管理工作

有可能还要关注对工人和作业活动的管理。 综上所述,不论对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的管理,

它们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性和共性,但也 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个性、差异性,管理工作必须在管理理论、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开 展。

2.你认为给你们讲授“管理学”课程的大学老师是在从事管理工作吗? 答:(1)讲授“管理学”课程的大学老师是在从事管理工作。

(2)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使完成既 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而大学教师的工作是在大学所给予的教学条件下,对学习“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学生、以 及教学资源进行有效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最终确保课程教学大纲的完成以及将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具体如下:

①大学教师的工作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这个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过程;

②大学教师的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大学所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例如课本、多媒体、教室等,来实现教学目 标;

③大学教师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的。他需要对课程进度进行计划,撰写教 学大纲;组织学生积极听课,完成教学作业;想方设法使课程具有吸引力,赢得学生的青睐;同时,还需要安排 检查教学成果等,这些活动可以概括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属于管理的基本职能;

④大学教师的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他必须充分考虑各种特定条件。 综上所述,讲授“管理学”课程的大学老师是在从事管理工作。

3.典故“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要到南方楚国去的人却驾着马车向北赶路的荒唐的故事。它对管理工作有 什么启示?

答:南辕北辙最终导致目标未实现,是管理的失败。如果将南辕北辙的主人公看做一名管理者,显然他不是 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这个过程中有确定的目标,即“要到楚国”,但是由于人的学识以及在管理职能上的失误, 导致“南辕北辙”的出现。它对管理工作的启示有:

(1)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管理者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仅具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能力是不够的,管理人员必

须具备不同于技术能力、财务能力等的特殊条件。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具备如下素质:

①广博的学识 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管理,特别是对人的管理,而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 求管理者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较好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学识水平。具体地说,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知 识结构包括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等部分。

②较高的素质 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等。

③较高的管理技能 做为一名管理者,应该具有较高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 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人际技能是指与组织成员打交道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 和概括的能力。

(2)要对管理工作实施有效的控制 控制是指根据计划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与预定标准相比较,以确定组织活动中

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 现的过程。任何控制的过程都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企业活动符合计划的要求,以便有效地实现预定目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控制活动都能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王凤彬《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sfhi0ipk237lyd0yjbf83hrt8bf8q008r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