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儒家根本思想“仁义礼”
一、天论方面
(一)、孟子:具有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色彩;“天”是义理之天
①孟子继承了孔子将人的道德与“天”联系起来,唤起人们内在自觉性的方面。将“天”的概念更具动态性与权威性,并增加形而上学色彩。
②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 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岂曰小补之哉?(一个人通过发展他的禀性就可以知“天”,而且同“天”。“天”实际上起着一种象征性作用,它作为义理基础的权威代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二)、荀子:批评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具有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是自然之天
①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是自然宇宙中的天,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荀子曰:制天命而用之。(人和天地万物是同等重要的存在,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创造自己的文化。)
总结:
孟子:义理之天;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天人相应”;天约束人的行为,具有权威性。
荀子:自然之天;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人相分”;天与人同等重要,人可以利用天。
二、人性论方面
同:两人的直接判断一致: 现实的人有作恶的倾向,但通过主观的内外努力可最大限度地增加为善的可能。 (一)、孟子:人性向善,不受外界影响自然扩充。人性中本有善端,扩充之可为圣人 孟子是由论点出发,找论据。孔子提出行忠恕之道,孟子承接孔子提出人性善,回答了为什么要行忠恕之道的问题。 (二)、荀子:人性中本无善端,且有恶端。通过教化,可以使人化性起伪,积善成善。 判断善恶的根本在于人如何通过 自身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使自己得到实现———“善”就 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而“恶”就是个人利益的实现妨碍或损害了他人利益的实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处在一种失当的状态。
三、道德哲学
(一)、孟子:反功利。不是不要个人功利,而是说道德不能出于功利目的。 (二)、荀子:功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利欲是道德礼仪产生的基础“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四、政治思想
同:循环论的历史观。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荀子“千岁必反,古之常也”
君的职责与君民关系:爱民、亲民、立君为民 君主施政的具体方法:正己修身,选贤举能 (一)、孟子:“仁政” (二)、荀子:隆礼重法
五、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根据他的性恶论, 注重环境的陶冶和重视个人本身日积月累的努力 , 使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环境的影响相配合, 这有唯物的倾向。在道德教育方面, 他偏重通过外面的规范礼, 来进行教育, 这反映封建制等级性的要求, 也反映地主阶级培养顺民的要求。
荀子他跟孟子同样蔑视生产知识。 《解蔽》说 : “ 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 田 师 , 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 贾师 , 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 。 有人也 , 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 。 曰 : `精于道者也 : 非精干物者也 ’ 。 ” 苟子以为认识了道 (封建统治的道德) , 就能统治 、 教导一切 。这种思想是孔子鄙视稼、 圃精神的继承 , 是封建士大夫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意识的反映 。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提出学校要\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申以孝悌之义。\办学目的在于\明人伦\,使学生懂得并遵守维护社会尊卑、贵贱、男女、长幼、朋友关系的封建道德规范,培养自觉服从封建统治秩序的\君子\、\圣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