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的《咏柳》。 一、说教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的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二、说学情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一种常见的柳树作为诗歌描绘的内容。题材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整首诗也浅白易懂,读来非常有画面感,加上三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具有爱表达、爱表现的欲望。因而我在教学中从实景入手引导畅说所见;然后指导学生自读自认,自由吟诵来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最后达到吟诵的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咏、妆”等生字,会写“柳、丝”。
2、通过古诗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四、说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五、说学法教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自读自想、边看边说等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运用最多的便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想象画面,感悟情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说说、读读,吟吟,诵诵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下面,我着重谈谈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画
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的情境当中,紧接着揭示课题,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导入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营造课堂的浓浓春意,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 (二)、初读——入诗
这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地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习后,我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指导学生写好“裁”等难写的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
词的音、形、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品读——入意
1、指导朗读前两小句诗。
我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柳树,由整体观察柳树,描述柳树的样子,再局部观察那些倒垂下来的柳枝,想象他们像什么?我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的加以补充、描述:“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饰成的一样,翠绿晶莹,美极了。而下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这时,柳树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朗读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但在观察想象中解诗意,悟诗情,而且在读中明白了“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出诗句中比喻的精妙。我又说“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诗?”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知柳树的高大碧绿、婀娜多姿。
2、学习三、四小句。 再让学生局部观察柳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叶的细小,想想诗人由此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节奏。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谁裁出”,“似剪刀”来了解柳叶的细小以及春风的灵巧。我让学生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还裁出了什么?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灵巧,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在一次次朗读中了解诗人,不仅赞美了柳树,还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四)、吟诵——入情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二月的春风吹呀吹呀吹绿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红了桃花,春天多美呀,喜欢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真正的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地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地朗读出来。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试着背诵古文,积累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最后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想象,渗透生活经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多到春天里,去观察、去寻找、去发现。 七、说板书设计
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板书设计中,我利用简笔画,清晰直观地把柳树碧绿的颜色、体态轻盈的特点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咏柳
碧玉
春风
丝绦
八、说预期效果及反思
1、整个教学过程,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画促说,以读促想,充分关注到学生学法的指导。适时注重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去读、去说、去想象。 2、同时,抓住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每一步设计无论是开课的激趣还是初读检查、吟诵环节,我都力求让学生带着盎然的兴趣进行到底。
3、第三,因为文本的内容是一首古诗,针对古诗的内容少、画面感强等特点,于是我让学生从生活踏入诗歌的殿堂,然后由诗中走入大自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指导!
《咏柳》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春天呀?(因为春天很美丽)那么,有没有同学能说说春天哪些地方是美丽的?(花草树木)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春天里美丽的景色实在太多了,那你们喜欢春天里的柳树吗?(喜欢)谁能说说春天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说得好,今天呀,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关于柳树的诗歌〈咏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这里的诗歌是谁写的?(贺知章)贺知章是唐朝的诗人,少年时就以诗歌著名,现存的诗有19首,除〈咏柳〉以外,〈采莲诗〉和〈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二、学习诗歌。 (一)、初读。 1.师范读诗歌。
2.让同学们指出生字,师生一起将生字读准。 3.师生一起读诗歌。
4.自由读师诗歌,指名读。 5.找找会背的同学同背诵诗歌。 (二)、了解诗意。
1. 、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做进一步的理解。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咏”什么意思?“咏柳”呢?
2、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我们得理解哪些字?
“妆”——装饰。什么装饰了什么?柳树真是碧玉装饰成的吗?
一“树”——在这时三月示一棵树吗?那“一”在这里什么意思?(整棵树) 说说诗句意思。(鼓励展开想象,有不同的说法)
3、千万条柳枝,在春风中飘荡,诗人又想到了什么?“丝绦”什么意思?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说诗意。 4、齐读1、2句,问:第1句着重写(树),第2句呢(枝),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新叶满树的翠绿比作(碧玉),把柔美的柳枝比作(绿丝绦),突出了垂柳的什么特点?(翠柳、柔美、充满生机)从而展现了“垂柳”的“美”。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又该怎么理解呢? 6、第1句写“树”……第3句写什么?(叶),第四句呢?(春风→风)
7、从诗题“咏柳”上看,这首诗要赞美的是柳树,你觉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柳树吗?那是在赞美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8、齐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你为什么喜欢?(师小结:作者的想象多么丰富,从满树的新叶想到“碧玉”,从随风飘荡的柳条想到“绿丝绦”,多么贴切而生动呀,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大胆而巧妙的想象,把“二月春风”想象成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把春风写“活”了,也把柳树写“活”了。) 9、这首诗的妙处还不仅于此,请同学们看,诗人从“树”写到“枝”,再到“叶”,然后想到春风。诗人(整体)到(部分)先观察后(想象)的顺序来写,显得有条有理,自然有序。短短的四行诗,却充分的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和精心的构思,这也许便是“咏柳”传唱至今的原因。 (三)、朗读,默写。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背
4、生字正形,默写 三、背写春天的古诗 四、学新诗
春天多么美好,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春晓〉,这首诗又会把我们带入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板书) 1、你们知道孟浩然吗? 2、师范读。 3、生自由读。
4、出示个别词意,同桌共同理解。 5、指名1—2人说诗意。 6、指名朗读、齐读。 五、总结。 六、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照顾到班上基础较差的几个同学,在课后,我与他们交流的时发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不够,也没能背诵下来。我觉得如果再上这一课,应该再增加读的机会,以及对诗歌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