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kV线路
配置:(1)电流速断保护和过电流保护;(2)零序电流保护。 (3)110 kV线路
配置:由变压器保护作为保护 (4)10kV、35kV 母线分段断路器 配置:(1)电流速断保护;(2)过电流保护。 (5)变压器 配置:(1)瓦期保护;(2)纵差动保护;(3)过电流保护;(4)零序电流电压保护;(5)
过负荷保护。
九、所用电的设计
所用电接线方式,因变电所在电力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变电站主接线和主设备的复杂程度、以及电网的特性而定。而所用变压器和所用配电装置的布置,则常结合变电所主要电工构、建筑物的布置来确定。 (一)所用电接线的一般原则
1、一般采用一台工作变压器接一段母线。
2、母线段之间设联络刀开关,不设自动空气开关和自投装置。 3、调相机负荷集中,可设专用线供电。
4、当有柴油发电机时,一般设柴油发电机母线段。
5、为了便于经济核算,当有备用母线短时,检修负荷接在该母线段上;也可设检修专用
母线段,与正常负荷分开供电。 (二)所用变压器的选择
据所用电要求,为保证对所用电可靠供电,选用两台型号不相同的双绕组变压器对所用电负荷供电,根据所用电负荷 ,进行所用变压器容量和型号选择。
从上面的所用电负荷分析,可知所用电的供电容量S所 = 0.050MVA,所以在10kV则选用S9—80/10型电力变压器,其有关技术数据如下表:
表8-1变压器型号 型 号 S9-80/10 额定容量kVA 80 损耗W 阻抗电空载电连接组别 压% 流% 高压 低压 负载 空载 10±5% 0.4 Y/yn-0 1250 250 4 2.4 额定电压 kV
在35kV则选用S9—100/35型电力变压器,其有关技术数据如下表:
表8-2变压器型号
29
型 号 S9-100/35 额定容量kVA 100 额定电压 kV 高压 低压 35±5% 0.4 连接组别 损耗W 阻抗电空载电压% 6.5 流% 1.9 负载 空载 Y,yn0 2100 350 (三)所用电的主接线形式
所用电分别采用10kV 、35kV 母线段供电方式。当10kV母线侧检修时,可从35kV母侧侧供电,平时分裂运行,保证所用电。以提高供电可靠性。
十、防雷保护
防雷保护装置是指能使被保护物体避免雷击,而引雷于自身,并顺利地泄入大地的装置。
(一)避雷针保护
避雷针与避雷线是防止直击雷过电压的有效措施,本次设计采用三支等高避雷针做为变电所防雷措施。由于雷电放电路径受多种偶然因素的影响,要保证被避雷保护的电气设备约对不受雷击是不现实的,本次设计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指具有0.1%左右雷击概率的空间范围。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如下: 被保护物高度hx为10m,避雷的高度h为10m,避雷针的高度h为30m,h≤30m时p=1则h/2为30/2=15m即hx 避雷针在被保护物高度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为 rx =(1.5h-2hx)p = (1.5×30-2×10) ×1 = 15m 通常两针之间距离与针高之比D/h不宜大于5,变电所的面积为75×46平方米故选取D/h=2即D=60m D1260=30-=21.4m 7?P7?1h012=h- 1#2#两支避雷针之间hx水平面上,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高度为 bx12=1.5(ho12-hx)=1.5(h0-10) =1.5(21.4-10) =17.1m 同理: D23 7?P30 ho23 =h- =21.4m bx23 =1.5(ho23-hx) =17.1m D31 7?Pho31= h- =30- 60 7?1 =21.4m bx31=1.5(ho31-hx) =1.5(21.4-10) =17.1m 在三支避雷针形成的三角形内被保护物最大高度10m水平面上,各相邻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的外侧最小宽度bx>0时,则全部面各受到避雷针的保护,由此可见,本次设计彩三支等高(均为30M)避雷针两针之间距离为60m的方案使变电所受到避雷针的保护。 (二)避雷器保护 变电站限制雷电侵入波的主要措施是装设避雷器,避雷器动作后,可将侵入波幅值加以限制,使变压器受到保护。 避雷器的基本要求: 1、在一切波形下,它的伏秒特性均在保护绝缘的伏秒特性之下。 2、它的伏安特性应保证其残压低于被保护的冲击绝缘强度。 (三)变电站进线段保护 为了限制侵入波的陡度和幅值,是避雷器可靠动作,变电站必须有一段进线段保护,以减少反击和绕击的概率。归纳起来进线段的保护作用是把雷击点推向远处,即雷击过电压波从进线段以外传来,当流入进线段时,将因冲击电晕而发生衰减和变形,降低了波前陡度和幅值,同时也限制了流过避雷器的冲击电流幅值。 (四)其他保护 变电站防雷保护还包括: 自偶变压器和三绕组变压器的保护,变压器中性点保护,配电变压器的保护 31 结 束 语 这次的毕业设计时间长、内容多,几乎涵盖了大学中所学的知识。我经过了从收集资料、设计、绘图、审核的整个过程。二个月的时间既充实又紧张。设计过程中,我获得了综合运用过去所学过的大部分课程进行设计的基本能力。 变电站设计是一个思维创造与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做到了学以致用,使设计思维在设计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在相关资料的帮助下,能结合自己的思路去设计。有许多地方是不懂的,但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得以解决。 在设计期间,自己动手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一方面,充分地检验自己的设计能力,丰富了自己在电气设计特别是变电站设计方面的知识,为自己将来从事该专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使我体会到搞设计或科研需要具备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这次的设计,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了变电站的设计步骤与方法,还有学会了如何使用资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设计虽然完成了,但我只是掌握了变电站设计中很少的一部分知识,还有很多深奥的专业知识等着我们去挖掘、去探索、去学习。我也将会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所学知识和时间有限,加上缺乏实践经验,在设计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正。在设计期间,指导老师给了我悉心指导,帮我解决了很多技术困难,使我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圆满结束的大学学习生活,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汪雄海编著:《供配电技术教程》(第一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出版,2008年; 2、周浩、王慧芳、杨丽、孙可编著:《电力工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3、唐兴祚编著:《高电压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1年2月,95-98; 4、 梁世康、张荣光、艾素兰编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上海电力学院出版, 1989年10月, 35-38; 5、 高之墚编著:《电机学》,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108-110。 6、 牟道槐编著《发电厂 变电站电气部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6年出版; 7、 姚春球编著《发电厂电气部分》,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年出版,75-77; 8、 张丽英编著《发电厂并网运行安全性评价》,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年出版; 9、 张玉诸编著《发电厂及变电所的二次接线》,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0年出版, 98-100; 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