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1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①图中甲、乙生理过程所发生的场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中B表示的物质是__________;C表示的物质是__________.
③科学家鲁宾和卡门以小球藻为实验材料,用O分别标记H2O和CO2,探究O2的来源;科学家卡尔文用C标记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卡尔文循环途径.以上科学家在实验中都使用了__________技术,请用箭头表示碳循环的过程中C的转移途径:CO2→__________. (2)图2表示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等条件下,某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曲线.请据图回答(注:净光合作用速率=真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①在10℃时,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大于、小于)呼吸作用速率,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时对应的温度是__________℃,温度在__________℃时真光合作用速率最大. ②若温度保持在25℃的条件下,长时间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该植物能否正常生长?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安徽省合肥168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这是唐朝王维《山中》的诗句.诗中与枫叶变红有关的细胞器及气候条件分别是( ) A.叶绿体、温度 C.液泡和叶绿体、温度
B.叶绿体、日照时间 D.液泡和叶绿体、日照时间
14
14
14
18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内含细胞液,其主要作用有: ①储存细胞液,细胞液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物质; ②冬天可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细胞液浓度增加,不易结冰冻坏植物); ③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解答: 解:细胞内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液泡,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与植物光合作用和绿叶有关,而与叶片的红色无关;液泡中含有花青素,在低温下细胞液呈酸性,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呈现红色.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液泡等细胞器功能的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下面关于绿藻和蓝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蓝藻有核膜、核仁,而绿藻没有 B.绿藻和蓝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C.绿藻和蓝藻都能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D.绿藻和蓝藻都能通过无丝分裂进行细胞增殖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绿藻是真核生物,蓝藻是原核生物.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细胞大小 细胞核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只有拟核 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来源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解答: 解:A、绿藻有核膜、核仁,而蓝藻没有,A错误;
B、蓝藻和绿藻细胞中都有核糖体,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B正确; C、蓝藻没有叶绿体,C错误;
D、蓝藻是原核生物,分裂方式是二分裂,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的能力.
3.图示三个圆圈①②③分别表示含有细胞壁、核糖体、中心体的细胞,那么阴影部分表示的细胞可能是( )
A.苔藓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含有细胞壁的细胞有:原核生物细胞、高等植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真菌;所有细胞生物均含有核糖体;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解答: 解:A、苔藓属于低等植物,细胞壁、核糖体、中心体均具有,A正确; B、颤藻是蓝藻的一种,其细胞有细胞壁、核糖体,没有中心体,B错误; CD、黑藻、棉花叶肉细胞属于高等植物细胞,其叶肉细胞没有中心体,CD错误. 故选:A.
B.颤藻
C.黑藻
D.棉花叶肉细胞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要求,考查了细胞结构的相关知识,考生只需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以及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即可.
4.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③④表示镜头,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象.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②,同时提升镜筒
C.从图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少,甲图中的组合应是②④⑤
考点:细胞观察实验.
分析:1、分析甲图:①②表示目镜,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③④表示物镜,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之间的距离越近,反之则越远;
2、分析图乙、丙:比较乙、丙两个视野,可知乙中细胞体积小,视野中细胞数目多,是在低倍镜下观察的视野,丙细胞体积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少,是高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 解答: 解:A、目镜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反比,而物镜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正比,故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放大倍数大,A正确;
B、把视野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放大倍数增加,应选用③高倍镜,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无需提升镜筒,B错误;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故要先把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改用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调焦,还要调整视野亮度,故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C正确;
D、放大倍数越大,选用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要越大,物镜与玻片间距离越短,故组合是②③⑤,D正确. 故选: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