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江苏省如皋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数英学科模拟(三) 语文试题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19:39:0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内当家说:“你净瞎寻思!”

“瞎寻思?你不见上头的政策,像吃奶孩子的脸儿,一天十八变!吃不准哩!咱家的事儿,从来是大小都你说了算,俺服气!这遭听俺一回,啊?保准吃不了亏。” 内当家突然笑起来。 锁成懵了:“笑啥哩?”

还笑!笑得格格的,笑得前仰后合,笑得用拳头擂着老头子的脊背,擂得咚咚响。 锁成慌了神儿,伸手去捂老婆的嘴:“笑啥哩?笑啥哩?你痴啦!左邻右舍都是耳朵,你就不怕……唉!笑啥哩!”

内当家擦着泪儿,狠狠瞪了老头子一眼:“你呀,神经病!白赚俺两碗绿豆汤!俺就不信日头能跟西边出!俺就不信新社会还能不向着咱老百姓?老头子,没事瞎嘀咕,睡你的省心觉吧!啊?”

天放明,内当家下了炕,高声大嗓地冲对面房喊:“新槐,日头照腚啦!” 小儿子新槐扣着扣儿走进来:“妈,做啥?” 内当家掏出钱,塞进儿子手里:“去,买盘鞭!”

乡下盖房上梁,一般人家都放鞭炮,以示吉庆。打井放鞭,老辈子没这讲究。老辈子没有的,李秋兰家做。她叫儿子用竹竿挑起长长的一串小红鞭子,站在院当央,点着。鞭声爆豆似的响了,引来满村看热闹的人。一群孩子围在下边抢落下的那些。满院子纸花飞扬,硝烟弥漫,火爆透了!

人们私下里咬耳朵。谁都吃不透,这个手紧如锁的把家婆,今儿怎么舍得拿票子闹光景……

鞭串快燃尽了,内当家抓过一把锨,推进老头子怀里,朗声朗气道:“槐他爹,动土吧!” 不知怎么的,锁成也有劲了,一锨铲下半尺深……

早晨的阳光落满小院。圈里的猪吃饱了食,在猪圈墙上蹭痒痒。大白公鸡站在墙头上,抻着脖子打鸣。盘满草棚顶的葫芦叶儿上,兜满夜里落下的露水珠儿,风一刮,噼哩叭啦往下滚,像掉银豆子。挂在檐下的棒棒穗子,闪着金火火的光……

(选自《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有删改)

注:刘金贵是二人曾经的地主东家,所住房子的原主人。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围绕打井这一主线,叙述了人物之间不同的想法,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心理动态。 B.小说通过磕烟灰、装烟袋等细节描写,形象刻画出锁成内心的为难,暗示他的担忧。 C.面对形势变化,很多群众都有与锁成同样的担忧,小说中作者批判了这种心理态度。 D.小说语言很富有生活气息与农村特色,这也使得人物尤其是内当家的语言生动传神。 13.请简要分析李秋兰这一人物形象。(6分) 14.请简要分析小说末段的作用。(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5

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

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俗风情的结晶,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因为是下里巴人的,于是难登大雅之堂,似乎过于世俗而不足为惜。

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和记住它们,就悄然离我们而去;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本可以保存、传承和发展的,也过早地被人为毁灭和抛弃。

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一样,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无法生还。我们焦虑,在乡村城市化、城市趋同化的演进中,我们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城市文化和历经千万年的乡土艺术、民俗器物,将会所剩无几!

民间文化遗产不同于经史子集、皇家经典、宗教精华、文物精粹等中国文化的极致和阳春白雪,它存在于大片的民居和人们生活起居中,是生活的文化、百姓的文化、世俗的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在各个民族、地域、乡村和城市中,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根基和底,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民间生活文化及其遗存,有有形的物质遗产,如民居、雕塑、碑刻、器皿、服饰、玩具等 ;也有无形的、口头的、非物质的遗产,如口头文学、历史传说、艺术技能、信仰心理等;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它们是过往生活的凭证,有着历史、地理、民俗、经济、政治等广泛而具体的内涵和价值,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独特载体的民众的文化。

保护和珍爱民间文化遗产就是对人民文化创造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已经为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作出过巨大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伟大的业绩。但是,因为中华56个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无比丰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任务依然迫在眉睫。

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日本在现代化发展的高潮时刻,不约而同地开展了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性抢救工程。法国进行了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遗产“总普查”,“大到教堂,小到汤匙”,巨细无遗,全要登记造册。日本也实施了由国家组织的“民俗资料紧急调查”、“民俗文化分布调查”、“民谣紧急调查”,80年代又再次实施由政府专项拨款进行的无形文化记录工作,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举办全国民俗艺能大会等。他们把祖先留下来的财富清理得心中有数,加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乡土的热爱,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有鉴于这些经验,也基于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损毁、消亡严重,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家底不清”,我们呼吁 :立即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开展一次史无前例的民俗文化普查 ,编纂普查成果,搜集具有收藏性、典型性民俗器物和实物,编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希望全体民众都有对自己文化的科学认识和文化自觉,我们希望社会各界都踊跃参与和支持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普查、成果编纂和遗存保护。

我们相信,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若在我们这一代和我们这一时代得到空前规模的大普查、大珍爱、大弘扬,则是文化幸甚、民族幸甚、子孙幸甚。

(有删改)

6

15.下列对文中“民间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民间文化遗产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因为过于世俗而不值得珍惜。 B.许多民间文化遗产因各种各样原因悄然离去或被毁灭、抛弃,让人痛心疾首。 C.日常生活起居中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 D.保护民间文化遗产需政府、相关组织、各界民众一起提高认识和增强自觉性。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民间文化遗产不同,经史子集、宗教精华、文物精粹等文化远离人们的生活实际。 B.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一样,一旦毁灭就无法生还,可见其亟需人们保护的必要性。 C.作者举法国、日本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例子,是为了阐述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迫切性。 D.文章就应该如何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提出了可以实际操作的建议,有现实针对性。 17.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6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正迎来多年罕见的参观热潮。不论是参观者的占比,还是购买博物馆文创产品,或者在网上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年轻人都是当仁不让的主力。据调查,北京故宫访客逾半数为30岁以下年轻人。陕西历史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的统计也表明,39岁以下的年轻人去博物馆的人数和次数都是最多的。年轻人爱上博物馆是传统文化热向青年群体延伸的典型表现。

不过,在博物馆热中,我们也需有些“冷思考”。观众在参观之前做一点功课,充分利用博物馆官网上的相关介绍,对馆藏特点、重要展品的历史背景、意义价值等做一些学习,再去参观,感受就会大不一样。但显然有这样良好参观习惯的观众是很少的,大多数人只满足于来过、看过、拍过。

(摘编自《让博物馆热走向深入》,《人民日报》2019年4月5日)

材料二: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盘活数据资源并进行深度加工,在线推出“云端国博”,通过“云看展”“云直播”“云欣赏”等模式,为公众呈上“好展、好课、好文物”,让服务大众的方式有了更多可能。

打开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便能在“云端国博”开启“云看展”。40余个古今中外艺术展,包括线下已经落幕的热展如“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以及基本陈列展如“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等,现今已在线上以虚拟展厅形式呈现。相对于虚拟展厅的“粗读”,为满足观众“精读”需求,吸引更多年轻人,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国家博物馆等9家博物馆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自2月20日起在抖音开设由讲解员解读虚拟展厅等系列直播,网友热情点赞。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近期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学术品牌活动“国博讲堂”以《国博好课》的新形象搬上云端,重新梳理甄选精品素材,辅助图文资料,邀请“文博大咖们”对值得反复回味的展览和藏品进行背景知识的深度聚焦和延伸解读。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化文化传播,强化审美体验》,《人民日报》2020年4月19日)

7

材料三:时下,多家博物馆开始“借梯登高”,与互联网企业联手布局文创,博物馆文创正迎来数字变革。这绝非简单把文化进行数字化或网络化,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将把数字文化带到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新阶段。

4月13日起,一系列动画剧在“云游敦煌”小程序上首播。故事无不来源于莫高窟经典壁画。观众不仅可以在每部动画剧的背后,找寻到相应的敦煌壁画与寓言故事,还能亲自参与到故事的演绎中来,或自行选择故事和角色尝试配音,或邀请他人分饰角色合作完成故事配音,进而进行社交分享。

动起来、游戏化、交互感强、个性化定制……从时下博物馆数字文创中,能够提炼出这样一连串关键词。在文博界专家看来,转换思维、从互联网领域汲取营养,形成了一套新鲜的文创思维逻辑。而在深谙互联网思维的专业人士眼中,激活传统文化IP所采用的新兴技术本身不足为奇,稀奇的是IP的故事内核,传统文化意涵本身。在互联网业内人士看来,博物馆数字文创真正打动用户内心的,不是技术,而是内容,能够与用户产生共鸣的优质内容。

在艺术评论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陈履生看来,某些艺术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将动态的一瞬间用艺术的手法加以凝固。他希望文物动起来的步子不妨迈得谨慎、妥当一些,至少需要以追求极致的匠心精神,拿出与文物水准相当的高品质数字文创产品。 (摘编自《“云游敦煌”火起来背后,是博物馆文创思维全面“上新”》,《文汇报》2020年4月21日) 18.下列对 “博物馆数字文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博物馆文创正迎来数字变革,这样的变革让博物馆服务大众的方式有了更多可能。 B.博物馆数字文创不等同于数字化或网络化,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 C.时下博物馆数字文创已经具有动起来、游戏化、交互感强、个性化定制等特点。 D.博物馆数字文创的发展需要追求极致的匠心精神,这样才能让艺术品成为经典。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博物馆参观热中,年轻人是参观的主力军,这意味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吸引力,但

大多数人只是走马观花。

B.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精心思考,推出各种线上活动满足观众需求,体现了深化文化传

播和强化审美体验的理念。

C.“文博大咖们”深度聚焦值得玩味的展览和藏品的背景知识并进行延伸解读,有利于发

挥博物馆的育人作用。

D.与文博界专家的看法相同,深谙互联网思维的专业人士认为以何种故事内核进行数字

化表达与传播值得思考。

20.博物馆热背后需要有哪些“冷思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我们要通过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世界;有人说,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还有人说,我们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8

江苏省如皋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数英学科模拟(三) 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t7cs5sekf7s7tu43p391qw0b8cvba00t6p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