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统一考试
化学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空气的组成成分按照体积比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惰性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水蒸气、其他气体及杂质占0.03%。 故选:A。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答案】C
【解析】A.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挥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3.【答案】D
【解析】A.KNO3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 B.NH4NO3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C.CO?NH2?2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D.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 故选:D。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4.【答案】B
【解析】铁是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 故选:B。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5.【答案】A
【解析】A.泥沙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形成悬浊液,故A正确;
1 / 20
B.纯碱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错; C.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错; D.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错。 故选:A。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6.【答案】B
【解析】A项,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A选项错误,故不选A;
B项,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以用嘴吹灭,B选项正确,故选B C项,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C选项错误,故不选C D项,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D选项错误,故不选D 故选:B。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 7.【答案】C
【解析】在XePF6中Xe、F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显?1、?1价,设铂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1)?6?0,则x??5价。 故选:C。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8.【答案】D
【解析】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B.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错误。 C.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6,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D.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9.【答案】A
【解析】Cu2O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不符合有机物、混合物、单质的定义,故A正确。 故选:A。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有机物与无
2 / 20
机物的区别. 10.【答案】B
【解析】A项,液态水变成气态水,发生物理变化,故A错误;
B项,气态水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态水分子的间隔,液态水变成气态水,分子间间隔变大,故B正确;
C项,该实验是液态水和气态水之间的转化,不能得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故C错误;
D项,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不能得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的结论,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11.【答案】B
【解析】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正确;
B.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铁,错误; C.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正确;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正确。 故选:B。
【考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 12.【答案】D
【解析】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改变,故A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是磷和氧气,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故B错误;
C.表述错误,应为124份质量的磷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故C错误; D.表述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13.【答案】D
【解析】A.将木柴架空,不是为了方便添加木柴,故A项不选; B.木柴的着火点不能被改变,故B项不选: C.将木柴架空,不能增大氧气的浓度,故C项不选;
3 / 20
D.将木柴架空,可以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促进木柴燃烧,故D项当选。 故选:D。
【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4.【答案】C
【解析】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广泛地应用于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考点】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15.【答案】C
【解析】A.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温不能使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A错误;
B.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丙,因此等质量甲、乙、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要的水的质量丙>乙>甲,即溶剂质量丙>乙>甲,故B错误; C.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 g,50 g水中能溶解甲物质20 g,因此将15 g甲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又因为甲物质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t1℃时甲物质溶解度为30 g,50 g水中能溶解甲物质15 g,此时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C正确;
D.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降低温度,甲、乙物质析出晶体,丙物质不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2℃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分别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乙>甲>丙,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16.【答案】D
4 / 20
相关推荐: